必读社 > 日志 > 情感日志 > 正文

“修理”爱的人

作者: 廖天元2023/02/13情感日志

疫情防控最为紧要的那段时间,理发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

似乎一夜之间,头上的发丝就万千妩媚起来,随着春风,一路狂奔。母亲说,可以绑辫子了。当然,我完全可以理解它的"急迫":经过立春,走过雨水,经历了太久地蓄势待发,任谁都"按耐不住".

开始我不太在意。人到中年,心态逐渐平和,慢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自然不会为几根发丝烦恼。况且和全民"战疫"相比,这点忍耐实在不足为道。但习惯的力量不可忽视,一惯的平头干练、清爽,长发看起来显得过于油腻和颓废。特别是发丛中的丝丝白发,无处躲藏,让人无端生出"白发逐梳落,朱颜辞镜去"的忧伤。

理个发原本很简单,理发店多着呢。大街有豪华的门面,小巷也有不起眼的铺子。在乡镇工作时,逢场天我经常看到剃头的师傅在街沿上,搭个板凳围块白布就开始操作,旁边煤炭炉子架着铝锅,咕咕咕冒着热气,头一剃,两瓢热水一淋,得,走吧。

没想到突然而至的肺炎疫情,让理发成了奢侈。常去的那家理发店"帘子"多日来依然紧闭,心头便像李商隐一样地失望:"七夕来时先有期,洞房帘箔至今垂。"再好的约定,也有无可奈何地爽约呀。

上班时就有些心不在焉。一个念头一旦升起,要按住就需要毅力。下班后开车去转,竟然发现有几家理发店亮着灯火,原本这灯光看着有些迷离而俗气,今日见着却透着几分惊喜和亲切。凑过去探看,等的人还不少,照这样的速度,至少夜间十点都轮不到自己,如此宝贵的时间用来等待,成本似乎过大。

儿子打来电话:"老爸,快回来吃饭。"

见到儿子,眼前一亮。上午还乱蓬蓬的头发,被整饬得焕然一新。

我问:"儿子,你出门理发了?"

儿子问我:"理得如何嘛?"

我戏谑他:"比狗啃的要好一些。"

儿子居然没有还嘴。细细一看,儿子的发型确实有说不出的滑稽,脖子和耳鬓四周倒是干净,但最关健的额头两边,却显得不那么圆润。只那么一点,便显示出高手和平庸的区别。

母亲笑得尴尬。我顿时明白,这一定是她的杰作。

这让我刮目相看,继而有些惊讶,60多岁的母亲竟然敢于尝试,而且理得像模像样。我从没听说母亲会理发啊。宅在家里这么多天,母亲居然学会了这门手艺?

我说:"妈,干脆你也给我铲几铲子,把霉气晦气一并铲走。"

母亲说:"你不嫌弃狗啃啊。"

我脸一红:"哪晓得是你大人的杰作啊!来来来,不要给我整成锅盖头就好。"

母亲似乎早期待这一天,有些紧张,有些激动。她用毯子围住我脖子的时候,我明显感觉她手在颤抖。

我问母亲:"你什么时候学的理发啊?"

母亲笑着说:"你小时候全是我给你剃的呀!你现在嫌弃了?"

哈哈,竟然忘了。

想来猝不及防的疫情,不知不觉改变我们很多,如生活方式,生活观念,人生追求……闲来读书,偶遇美国作家威廉·麦克尼尔。他在《瘟疫与人》一书中说,疾病尤其是传染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的格局、国家的形态以及文化的样貌。因为战争,让瘟疫发生转移。因为瘟疫,人们不得不迁徙。又因为未知,不得不创造解释,于是宗教也就油然而生。但有一种东西始终未曾改变,那就是人们斗争的勇气和对生活的热爱!

次日上班,新发型让同事眼前一亮。有朋友也想理发,问询我理发的地方,我悄声告诉他,对不起,这个理发师有个性,她只"修理"她爱的人。

猜你喜欢

情感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