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社 > 短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端午的文章

2022/12/14经典文章

端午的文章(精选20篇)

诗意端午

文/马晓炜

艾叶青翠粽飘香。端午,这个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两千多年的文明传承中,经过风雨沧桑,依然保持着独特魅力,承载着华夏古老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历代文人雅士用充满真挚情感的笔调,写下了大量多姿多彩、脍炙人口的诗意端午。

端午诗里纪念屈原最走心。众所周知,屈原以他忠贞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忧国忧民、行廉志洁的人品被誉为后世楷模,也以他气魄宏伟的诗篇“逸响伟辞,卓绝一世”,让许多仁人志士在端午节这天,为其歌之咏之。“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唐代文秀在《端午》这首诗中,用直白简洁的语言,为屈原鸣不平,对昏君奸臣进行了无情鞭挞和嘲讽。如今读来,让人倍感心潮澎湃,痛快淋漓。宋代赵蕃的《端午三首》诗云:“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我欲于谁论许事,舍南舍北鹁鸠喧。”“忠言不用竟沉死,留得文章星斗罗。何意更觞昌酒,为君击节一长歌。”宋代文天祥的《端午感兴》:“当年忠血堕谗波,千古荆人祭汨罗。风雨天涯芳草梦,江山如此故都何。”这些诗句,既表达了诗人对屈原的无比怀念之情,又抒发了作者拳拳爱国之情和忧国忧民之心。

端午诗里龙舟竞渡最壮观。端午节赛龙舟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主要活动,唐代张建封《竞渡歌》:“五月五日天晴朗,杨花绕红啼晓莺……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渐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诗人以形象生动的比喻,活泼的语言,把古人过端午赛龙舟的盛大场景,惟妙惟肖地呈现出来:翻飞的棹影,响彻云霄的锣鼓,五彩缤纷的锦标,还有震天的吼声……紧张热烈的竞渡气氛,顿时跃然纸上,读来好不扣人心弦。而宋代黄公绍《潇湘神》:“看龙舟,看龙舟,两堤未斗水悠悠。一片笙歌催闹晚,忽然鼓棹起中流。”也绘声绘色描绘了龙舟竞渡的热烈场面,读来依然令人赏心悦目,其乐融融。

端午诗里吃粽子插艾蒲喝黄酒的习俗最盛行。唐代郑谷有“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宋代的张耒有“小团冰浸砂糖裹,有透明角黍松儿和”,描写的都是对粽子的别样喜爱之情。在端午节,老百姓除了要吃粽子,还要插艾叶、挂菖蒲、喝黄酒、吃桑葚等习俗,体现了端午避瘟保健、祈求幸福的美好愿望,在古诗词中更是屡见不鲜。“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犹瞢松。等闲惊破纱窗梦。”宋代欧阳修的这首《渔家傲》,意境高雅,浪漫香艳,把端午时节粽子飘香,人们共饮菖蒲美酒的美妙场景描绘得栩栩如生,无不让人心驰神往。清代李静山在《节令门·端阳》中写道:“樱桃桑葚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诗中说,过端阳节的时候,买了樱桃、桑葚、菖蒲,还买了雄黄酒,在家门口还贴上了黄符。这首浓墨纪实的古诗,生动勾勒了一幅普通百姓人家端午习俗的画面。

一首首端午古诗词,留存着先民独特的文化印记,如今徜徉其中,便会清楚地发现,其绵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早已潜移默化地滋养了我们的心灵、融入了我们的血脉。

端午的关于

[关于端午]

五月初五,吃粽子,赛龙舟。人们说,同样是伟人,马克思挂了留给我们一大堆要背的政治经济哲学,屈原挂了,还留了一天假期。多好啊。

当然,在这农忙的时节,什么端午的,也就淡化了。不过长大之后什么节日已经无所谓,可以聚在一起倒是重点了。再当然,很多非传统奇怪的节日,却受许多年轻人的追捧,兴许追逐潮流,兴许过于空虚。暂且不论。

[关于农忙]

民以食为天,农则以田为本。

遥想古老的田园牧歌,山也美,水也美。

农忙之时,周围均是农家。本队的相互打个招呼,拉拉家常,为收获铺下汗水。那许多已经不再年轻的脸庞,晒得发黑的皮肤,以及淳朴的笑容。都是美的。

[关于栽秧]

和去年相比,今年栽的算是不错的。虽然几趟栽下来,有点乱糟糟。

衣服上全是泥点,老大和老二却没事。额,莫非人品问题?太阳挺大,想想那么多劳动者都在努力,自己也加快了速度,不过,还是要小心不注意歪到田里了。

粮食真的很神奇,这稻秧栽进了湿软的土里,便会合颗、生长,结了稻穗,给了希望。

美一步的成长,都代表希望。

端午小食

文/丁纯

端午节,最让人念想的是家乡美味小吃。吃粽子必不可少,各地包法吃法并无不同,这里不再赘述。

我爱吃的端午美食,首选咸鸡蛋。初春时,母亲将鸡蛋用黄泥裹了,放入适当的盐,整齐地码在沙缸里,轻放在角落里。就让它们安静几个月,端午前后,麦子快黄了,椿树拂动的风打在脸上,柔柔的、暖暖的……母亲顺手摸出几枚糊着泥的鸡蛋,洗净煮熟了,深色的蛋黄发出诱人的香味……切开四瓣,红色的蛋黄闪着亮光,一入口,香喷喷的。倘若咸鸡蛋和绿豆汤、水烙馍一起吃,有种说不出的欢畅。至于,咸鸭蛋,我们很少吃,盖因我们家乡是大平原,没有大面积的水域,很少人养鸭子。

其次,端午佳品还有嫩软的蚕豆。蚕豆一般种在沟边的空地上,紫色的花凋谢时,蚕豆粒饱满了。摘下,连着皮一起煮,剥开蚕豆荚,一股沁人心脾的豆香扑面而来,咬在嘴里,糯糯的,软软的。假如,以蚕豆米烧稀饭,解渴又解饿。早晨煮一大锅的稀饭,干活回来喝上满满的一碗,痛快。我爱吃嫩蚕豆,我也爱蚕豆装点的田园。在故乡,随便找块空地,点一片蚕豆,端午时是吃不完的,吃着吃着,蚕豆老了,只能炸着吃了,也蛮好吃,只是少了嫩香的春天气息。

我还喜欢吃端午前后的莴笋,拔一根莴笋削掉厚皮,切成细细的丝,烫熟了凉拌,乃经典的下酒菜。通常,我们会用莴笋炒肉丝、炒青椒、炒腊肉……这些做法都相得益彰。若用单饼卷莴笋丝,好吃得很——最好放点酱豆子。稍微老点的莴笋,切成块状烧蹄包肉,也是一道好吃的菜。

端午时节能吃上卷心菜,不亦快哉!我记得我读师范时的同桌曾炫耀地说,割麦时,他们家天天吃卷心菜,让我羡慕极了。现在富裕了,不缺吃了,美食倒是一种乡愁了。

端午,我怀念那家乡的美食,它们虽然很家常,却潜入我内心深处,不时地勾起我思乡的意绪。

寂寞端午的忧思

这一天是国家放假的传统节日,是一老同学发来短信后,我才知晓的。这一天,我一个人呆在家里,注会要考试了,我得抓紧时间学习,就这样枯坐在电脑前。这一天,家里没有声音,只有电脑里班德瑞的轻音乐一直陪着我,解我寂寞。这一天,我把自己逼狭在一个小小的书房里,关上门,足没出户。

点击鼠标,在网校和新闻等网页之间不停切换,只因心的浮躁与不安定。考注会,我为了什么?大开本且厚约10㎝书上密砸砸的文字,大容量的网校教学课件,不知道将怎样剥夺我所有的闲余与休息?繁重的工作才刚刚暂停,我还没来得及喘息,就得马上投入注会综合的备考,还有每天的工作要做,我能有多少时间备考?只因为我过了注会的专业阶段吗?只因为收获证书近在眼前了吗?

我从未有过如此焦虑和不自信,因为书本荒废了近两年,而且书本内容又在不停地更新,更严重的是今年没有大量的工作时间让我复习,我要付出怎样的时间和健康代价才能将这些内容啃完?

回想我半辈的人生路,成长、读书、工作、婚姻等等,没有哪一样是平坦顺利地走到如今。可是转念之间,在坎坷中过来的我并没有遭遇人生之大不幸,烦恼着除生存之外的东西。我应知足!

我多想在下班后的几个小时里,散散步或去健身房里流一把高级的汗,听听歌或抱着电视片感受里面的爱恨情仇。不用着急,慢慢地做饭,慢慢地洗衣,慢慢地体验生活的闲适。

其实,我心已释然。其实,我还是要坚持。

儿时的端午情趣

文/香山

记得小的时候,我们这些小孩子最高兴的事就是过年过节了,因为只有过年节时,我们才能吃好的、玩好的、穿好的。所以每一个节日还未到来,我们就会板着手指在计算着,还有几天才能过节。而这个节日刚刚过去,又期盼着下一个节日的来临,日子就在我们这些小孩子的期盼中一天天过去了。

如今的我们生活条件好了,关于节日的各种物品应有尽有,只要你肯花钱去买,就会垂手而得。可不知为何?面对琳琅满目的物品,人们却提不起一点过节的兴致,过节好像成为了一种负担,一种形式。也许没有了自己动手亲身体验的童年雅趣,这节也就变得索然无味了。

今天上班路过闹市的时候,看到街道两旁到处都摆满了关于端午节的物品,如:香荷包、粽子叶、粽子、糯米、五彩线、小红葫芦、茶叶蛋等等。望着这些熟悉的物品,不禁又让我想起了儿时的端午节,而那些关于端午节的童年雅趣也就清晰地出现在脑海里。

一、染指甲

每当端午节来临之前,我们这些好美的小姑娘是要染指甲的,但我们绝不会用什么指甲油,那个年代也没有,我们是要用一种植物来染的。我们家乡的大山里面,生长一种叫芨芨草的植物,它的根茎都是红色的,宽大而绿油油的叶子呈锯齿状,上面开着不同颜色的小花朵。

每当端午节来临的前期,我们就将还没开花的芨芨草采回家中,放在容器里面,加上点白矾,用锤子捣成糊状,然后再把其涂抹在指甲上,用布条缠裹起来。等到第二天早上再把布条轻轻地解掉,洗去草糊,这时你会惊喜地发现,指甲就会变得红粉透明起来。虽然这种红色不像指甲油那样妖艳、炫目,但它无色无味,对人体没有危害,还透着一种自然的美,而那种粉红也仿佛是从指甲里面自然生长形成的一样。

端午节的早上还未起床,母亲就会把五色线拴成的五色扣绑在我和妹妹的手腕和脚踝上。白嫩嫩的小手小脚,红红的指甲,再绑上了五色扣,显得更加鲜亮夺目。听说被拴了五色扣的孩子不仅不会走丢,而且还会防止被蛇咬伤,这也代表着一种吉祥、安全的意思。

二、包粽子

在东北的这个小镇上,会包粽子的人并不是很多,因此,每当端午节来临之时,母亲就会选一些上等的糯米提前浸泡。一般需要浸泡大约一周的时间,母亲说浸泡时间长的糯米,做出来的粽子才会更加劲道柔软。浸泡的米只要每天换一次水就行。而竹叶则是去市场上买来晒干的那种。我们没有鲜竹叶,只能是将干竹叶放在锅里煮沸后,用水汆一下,然后再用凉水浸泡洗净,这样洗出来的叶子具有柔韧性,包起来不至于裂开。绑粽子的马莲是不用买的,菜园子的地里面就有,一撮撮的,开着蓝色的小花,随便割上几把就够用了。

早上天还没亮,妈妈和奶奶就开始忙碌起来了。只见妈妈左手拿起一片竹叶,在清水里轻轻摆动一下,用右手将其折叠成一个三角形的桶装,再抓把糯米放进去,里面夹个大红枣,轻轻地左右一抹,然后再将上面余下的叶子折叠下来将米盖住,紧紧包裹起来,用马莲一匝一匝缠绕在上面,这样一个四角形的粽子就包好了。

奶奶将包好的粽子整齐地码在锅里,再添上水,水是要漫过粽子上面的。然后再往灶坑里面填些棍棒等枝柴去烧,灶膛里只听得柴禾烧得“噼啪”乱响,一片通红。不一会儿,锅烧开了,青绿色的粽子在沸水里面上、下翻滚着,像一个个顽皮的孩子在嬉戏疯闹。煮熟的粽子就变成了黑绿色。而那种竹叶的清香味道也会随着蒸汽飘满整个小屋,深深地吸上一口,就会馋得我们直流口水。于是我和妹妹就守在锅的前面去等。

刚煮熟的粽子是不好吃的,只有用井拔凉水浸泡后的粽子吃起来口感才好的。拿起一个煮好的棕子,小心翼翼地把外面的叶子一层层剥开,一个四角形的糯米娃娃,头顶着一个大红枣就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大大地咬上一口,慢慢地咀嚼,一缕香甜软糯的感觉在嘴里蔓延开来,心中不禁生发出一种甜甜的味道。真是让人百吃不厌,回味无穷。

三、煮茶蛋

小的时候日子过得比较贫穷,吃鸡蛋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因此只有过节的时候,才可以吃到香喷喷的茶叶蛋。而我最喜欢吃的还是妈妈煮的茶叶蛋,因为那里饱含着妈妈的味道。

妈妈把平日里积攒起来的鸡蛋,用清水刷洗干净放在锅里,然后注满水漫过鸡蛋。用一个小块纱布,将茶叶、大料、花椒等包裹上,放在煮鸡蛋的锅里,再在锅里放上一点酱油、精盐等调味品。然后用大火煮开后,待到鸡蛋能绷住皮的时候,再用一个小勺,轻轻地敲打鸡蛋的外皮,将其敲碎,然后再改为小火慢慢煮沸。

茶叶煮过的鸡蛋,皮是黑褐色的,拨开蛋壳,连里面的蛋清也是黑褐色的,茶香浓郁,弹力十足,咬一口嫩滑可口,唇齿留香。但这些鸡蛋也不是可以随便吃的,是要每个人分个数的。我们每个小孩可以分到一个咸鸭蛋和五个茶叶蛋,其余的都留给爷爷奶奶吃。

四、采艾蒿

端午节的这天,我们必须要赶在太阳出来之前去采艾蒿,虽然山里面的蒿草到处都是,但艾蒿却不是很多,它主要生长在沟塘旁,而且它的叶片要比其他蒿草的宽阔一些,在叶和茎的上面还浮着一层白色的灰,根据这些特点就不会错把蒿草当艾蒿。

凌晨三、四点钟,我们这些小孩子就起床结伴而行,沿着崎岖的山路行走在大山里。路的两边群山起伏,绿树成荫。绿色的小草在晨风里频频点头,紫色、黄色的小花点缀其中,煞是好看。我们用手撸一把滚动在草叶上的露珠,轻轻抹在眼睛上,听说这样可以治疗眼疾,并且这一个夏季都不会患眼病。

踩着湿漉漉的青草,穿行在杂树丛中,将一棵棵艾草折下来绑成把,然后拿回家中,把其插在屋檐门窗上,以此来避邪驱瘟。艾蒿不仅可以驱赶蚊虫,而且还有较强的药用价值,如:抗菌、抗病毒、平喘、镇咳、祛痰、抗过敏、止血和抗凝血、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

端午节过后,母亲就会把这些艾草储存下来,然后用它泡过的水洗脚,可有效的祛虚火、寒火,还可以治疗门腔溃疡、咽喉肿痛、牙周炎、牙龈炎、中耳炎等头面部反复发作的与虚火、寒火有关的疾病。

五、河水净面

在我们的家乡过端午节还有个习俗,就是端午节的早上是要去小河边洗漱的。因此,为了赶在太阳出来之前去河边洗脸,我们这些小孩子采完艾草送回家之后,就急忙拿着脸盆去小河边洗脸。

早晨,小河像刚刚睡醒似的,眨着水波粼粼的眼睛,整个水面绿得如翠,亮得如玉。轻轻地撩起一捧河水,扑在脸上,一股清清凉凉的感觉直透心底,人立即变得精神清爽起来,困意也随之消失得无影无踪。用木梳蘸点河水,将满头飘逸的发丝慢慢梳理,扎起一个小辫,然后再对着镜子一般的河水仔细打量一番,直到自己满意才会离开。

由于家里的大人们都在为端午节的饭菜而忙碌,没有时间去河边,因此,我们这些小孩子就会用脸盆盛满河水端回家去,给大人们洗漱用。如今我已离开家乡的小镇多年,真不知道小镇还是否会保留这样的习俗了。虽然如今的日子好过了,但那些远去的端午乐趣却再也寻不回来了,只能靠回忆来体验那端午的乐趣了。

曾经的端午

文/余小兰

想起小时候的端午节,是快乐的,欢腾的,有滋有味的。

中午放学回家,我们就像一群放飞出笼子的欢乐小鸟,笑着跑着,追着赶着,一直闹腾到各自的家门口。

门口左右两边,妈妈早已分别插上一把绿油油的还散发着一股浓郁香味的艾草枝叶。妈妈说,这是辟邪保平安的。

还未入屋,就已闻到香喷喷的炒面线,还有又甜又美的莲藕汤,以及苦中带甘的酿苦瓜,色香味全的酿茄子。这每一道菜,都是妈妈端午节必备的拿手好菜,更是我们记忆中的美味佳肴。

等我们饭饱菜足、心满意足却又意犹未尽时,摸着滚圆的肚皮正想打个嗝,正想好好回味一番刚才活色生香的美食,谁知妈妈又开始催我们去井里挑水了,她还强调说一定要选择在中午十二点这个时间,叫“午时水”。传说男女老少喝了“午时水”后都能消除百病、无灾无难、无病无痛。

我们挑着两个叮当作响的铁质水桶,飞也似地跑出了家门。

远远望去,村口那口老水井边早已是严严实实地围满了一大圈人,大家都跟约好了似的,等待着那个激动人心、吉祥的时刻“午时”的到来。

挑满了一大水缸的水,我们浑身也被汗水湿透了衣背。

妈妈又说,端午节这天必须去洗头和洗澡,必须从头洗到脚、彻头彻尾地洗,洗得干干净净之后就再也没病没灾了。

如此神奇的“午时水”,还等什么呢?赶紧趁着“午时”这个大好时光,好好让自己整个身心一起沐浴在阳光和河水中吧。

我们三步并作两步来到河边,河里已是欢腾的一片。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人们从四方八面涌来,聚集在河里。大家或嬉戏、或玩水、或潜水、或游泳,笑声、打闹声融成一片热闹沸腾的海洋。

耀眼的阳光照耀着河水,河面上波光粼粼,河水清澈见底,河底里的沙石也依稀可见。那一簇簇绿得发亮的水草,在河水长年累月的抚摸下,舒展着柔软美丽的身姿。一群群鱼虾快活地在我们脚底下追逐嬉戏,玩着捉迷藏的游戏。

大家笑着闹着,心情无比激动,无比欢畅。经常有些同学玩得忘记了时间,下午上课迟到了,被老师罚站,一律湿漉漉的头发,尚未干透的衣服粘在身上,一排排一队队在讲台前面站着,排满了整个讲台。

如今的端午节,别说看赛龙舟、游泳,有时连河水都不知道该上哪儿找去了。在跳跃的阳光中,满怀期待地等着曾经的端午……

又到一年端午时

文/只道是夏雨缠绵

曾几何时,股股粽香带着欢愉的小情调,在弦歌悠扬而又注定是别离的六月,飘满了初夏的校园。在六月阴雨霏霏而又略显冗长的尾部,它以最为诱人的姿态,尽情浸染着属于它的别样年华。那一刻,心底有个声音告诉我—又到一年端午时。

手捧香粽时,突然想起了那个汨罗江畔,满腹情仇为国丧,泪洒江水永不悔的屈原。在战乱玷污了和平的年月里,鼓角争鸣似乎胜过一切滔滔不绝的说辞。因着胜利,因着扩张,即使在黑夜里也能清楚的听到,骨头因血液的扩张而疯狂的鸣响。无论是扩张者,还是保守者,都期于在国的保存中而得以苟活。而屈原在对国家的忠贞中,远远的忽视了在墨地找准时机,置自己于死地小人们的暗算。当流言放逐了真相,即使百口,谁又能说得清盗跖和颜渊究竟谁黑谁白。“香草美人”浮华一世,莫说丰功伟绩,到头来只道天凉好个秋。万般无奈中,绝望渗入身体的每一个毛孔,尘世对他不公,他倒来个爽快,带着对祖国深深的爱,亲手埋藏一段沉沦的爱恨纠葛。

很难想象,一个人,走在人生的末路时,又感叹着怎样的世事无常。汨罗江畔还残留着屈子的叹息,即使历经尘世的雕琢,其缘由依然不改初衷。也许,他恨小人的暗算,恨楚王的昏庸无道,但除了恨之外,也许更多的是对楚国的爱了。是世事无常,还是命中劫数,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国家能否保全,人民能否免于战乱。曾经暗算的小人,可怜的楚王,昨日还于灯红酒绿中戏谑人生,听着高枕无忧的亡国之音。而如今,一切幻归幻灭,怎叫屈子死得瞑目。也许世事本就这般无常,根本不值得理会那些小人,我们能感慨的就是珍惜当下所拥有的。

端午时节,吃着粽子,不免也想到龙舟比赛时此起彼伏的呐喊声。比赛时,经常被分为好几队。等到哨声或者是枪声一响,早已准备好的参赛者使出浑身解数,迅速的划动着木桨,向终点进发。岸上的呐喊声、擂鼓声响成一片,也许屈原看到这一幕也该高兴吧!据说赛龙舟是为了吓走鱼虾等水生生物,还屈原一片安宁。赛龙舟历经千年的文化积淀,在对屈子的敬仰中,逐渐变成了后世的一种非物质文化,代代相传,永不衰绝。

端午走在六月的尾部,多少来的有点伤感,无论是对屈原,还是对毕业的青春年少们。走在偌大的校园里,看着一辆辆写着“中国邮政”字样的车子,把陪伴了学姐学长们四年的点点滴滴一次性的打包,冒着黑黑的烟雾,就这样一溜烟的消失在远方的公路。

四年,无论是喜欢或者不喜欢,终归留下了属于自己的过往,如流年躲进了海绵,用手一挤,青春就被打上了匆匆成熟的烙印。每到毕业的季节,总有人拿着喝过的啤酒瓶子,在夜晚潜伏着躁动的寝室里,慷慨的砸着永远也砸不玩的酒瓶,仿佛那一地的破碎足以给他们留下些什么。这个时候最好来上一首歌才足够煽情,兴许会有人在那里抱着笨重的吉他,和关系亲密的人高歌一曲,一曲歌罢又来一曲,直到嘶哑的声音成为了主旋律。

在这样令人伤感的六月,吃着端午的粽子,恐怕不免有些酸楚。还有一种纪念的方式就是相片了,不知道为什么总感觉相片里的人是那般的呆滞。上课的时候总会看到学姐学长们,穿着老气笨拙的学士服,用一张张写满各种姿态的照片续写那段以往的记忆,拍完之后宣告学生时代的终结,青春也随之一晃即逝。

在家乡,每至端午总要喝雄黄,戴香囊。据说,端午时节及节后,气候炎热,蝇虫飞动,毒气上升,疫病萌发。喝雄黄能杀百毒、辟百邪、制蛊毒,因此喝雄黄在幼年时变成了一种端午民俗,但是雄黄味道浓烈,而现在似乎都不太重视了。香囊,似乎都是小孩子佩戴,或者是热恋中的情人佩戴吧!而现在香囊,几乎成了端午必卖的一种饰物,其商业性令人啧舌。但是不管怎么说,香囊都成了端午文化的一种象征。

关于端午的来源,除了纪念屈原已被公众颇为赞赏,此外还有迎接伍子胥、纪念孝女曹娥、迎涛神、龙的节日这样的说法。

又到一年端午时,汨罗江畔仿佛那个身着一袭长衣的屈子还在,风渐渐卷起他的长袖,他高歌吟唱着属于自己的《离骚》,在六月的尾部定格一段过往的凄美瞬间。

端午小思

生活,在平静中静静延伸,平静的像是醉酒后的清晨,像是午后的酣睡。微风不时拂过曾经的琐碎,像是童年记忆里池塘,只留下多情的蜻蜓的吻过的涟漪。

今年的夏天,感觉来的特别早,甚至我还没有感觉到春夏的交接,当女孩的衣服越穿越少,当大街上小贩开始卖粽子,我才恍然,端午到了。

每个节日,都要有一个传说,正如同每个心灵,都要有个归宿:

两千三百年前,有一个人,年轻时就表现出惊人的才华,得到了其大王信任,官至“左徒”,他内“与王图议国事”,外“接遇宾客,应付诸侯”,掌管内政、外交的大臣。致力于自己的人民幸福。可是,他遇到了一个极为厉害的对手,更麻烦的是,他的主人,该诸侯国的大王却不够机敏,在他屡次进谏后,嫌他麻烦,将他流放。两千六百八十八年前,他的祖国被灭亡后,悲愤之余,他抱石投江自尽。这一天是农历五月初五,后世感动于他为民的赤心,在这天来悼念他。

那个人是屈原,那个诸侯国是楚国,那个大王是楚襄王,那条江是汨罗江,那个对手是纵横家张仪。当然,左右楚怀王的还有王妃郑袖,宠臣上官大夫等人。

屈原不仅是伟大的爱国者,还是伟大的诗人,他开创了楚辞的先河,对后世影响很大,比如李白,就深受他的影响。两千多年的岁月,在历史的长河中不算短暂,可是尽管大江东去,尽管暮往朝来,屈原依然留在人们心间。他的精神和作品同样永恒。

他的忧郁触到生命的某种深邃和悠远。当这种忧郁不断积聚,当悲愤的情愫击穿底线,他的思维在那一刻走向了一个死结。他无法解脱,或者是为了解脱,选择了结束生命的存在――因为他挚爱的国家已亡,汨罗江成了他的归宿。

一个人离开,其作为人的物质内涵也随之消失。作为一种存在的延续,他的精神照耀后世。他的所作所为对人们的影响还在继续。在追名逐利的芸芸众生中,构建着自己完整的人生。

皇天无道,民离失散,他深深地感到同情:“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他的“悲江介之遗风”,只有穿越时空去感受。

宦场沉浮,凶险莫测,“深林杳冥以冥兮,乃猿狖之所居。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其承宇。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他还是不愿变心而苟从俗世间的浑浊,坚持到底,甘心苦难。

生命总会要面对一些荣辱和成败,潮水般涌来,又潮水般退去,是谁,在这湿漉漉的岸边拾贝?

能记得清么?多少次聆听燕子衔来春的消息,多少次寂然于蝉儿吟唱里孤独的数着夏的热烈;多少次目光跟随长雁滑过秋天明亮的天际飞向更加遥远的远方;多少次惊叹于皑皑白雪的封锁中梅朵盈晶冬的冰骨。

然而,简单而又崇高的向往,在庸庸碌碌的世俗中总会显得孤单,可笑,甚至被践踏。格格不入的寂寞被包围,无处逃生。屈原仰天长叹:“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

生命继续,黄昏和黎明依旧轮回,一条被讥讽的鱼朔流而上,是谁,跳过龙门后却迷失了方向。

自混沌洪荒,人性也在千万年的进化中一再分裂,清着上升为天,浊着下沉为地。下沉的构成坚实的陆地,上升的只是虚无飘渺的天空。多元的价值观在冲撞,却激不起千年沉淀一丝波澜,最少自屈原那个年代。古往今来聚之且凝的那些哲思,庄重肃穆,曾经曳曳翔入梦的那一只蝴蝶,是庄周,还是那个曾任蒙漆园吏的庄周本就是蝴蝶?

流浪,是忘却,也是抵伤;在陌生的流放地,提炼灵魂升华,也顽强固守着渴望。诱惑的芳香,来自于一再的精神的打击。独自一个人聆听风雨,惯看日月,寻求突围。屈原毅然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有一个惊喜与感动与危险与渺茫的幻想,云开雾散之时——会有玲珑的花朵欲歌欲舞;会有轻盈的飞鸟翔入梦境;会有泠洌的月光润然如珠;会有淋漓的情愫磨亮苦难。

而那,却是虚拟的花朵。尽管一再尽情的绽放,也经不住一次无情冰冷的严霜。

在这个最平凡的夏天,在这个夏天的下午,在这个下午的黄昏,在这个黄昏的残照里,虽是酷暑,我却感到刺骨的寒冷。忧伤的句子撒落一地。

一朵花忽隐忽现。什么样的开合,能令我呈现出最初的芬芳?什么样的晚风能让我心灵的如歌,去凝视天边紫色的晚霞?

――无法企及,因为二千多年前的悲剧,因为悲剧已经发生,因为大量的悲剧被隐埋,因为悲剧还会继续。悲剧使人崇高,可是:

“谁愿意做流星,或受难者冰冷的雕塑?

看着不息的青春之火,在别人手中传递!”

虚空扑落无闲地,却向沧溟驾铁船。盘古开天辟地,共工战败怒撞不周山,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已经远去了。远去了,两千年前汨罗的江水;远去了,操戈披甲的逐鹿;远去了,诘问苍天的呐喊;远去了,曾经的角鼓争鸣刀光剑影豪情壮志,曾经的欢悦忧伤功名利禄荣辱沉浮溪水般远去了。

今夏,残阳如血,紫红色的阳光将一切装扮的浪漫无比。

而思维之花,却以一种邃阔的平凡与不平凡,以一种耐得住寂寞与贫穷的安然,以一种歌之即在与不歌亦艳的光荣,凛凛然然,润润澈澈,开放在时光的庭院。

端午时节话登山

文/史庆友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午节有登山的习俗。

位于老家不远处的乌兰木图山,是我们每年必登的山!

乌兰木图山在我县八家子镇境内,距我家有15公里。说起登乌兰木图山,我的话不由得多了起来!先说山:乌兰木图山早年叫阿力玛图山。两个名字都是蒙语的音译,前者意思为“有红色树木之山”,后者译为“有梨之山”。梨山之名更久。山的主峰叫锅底山,海拔高度831.4米,是阜新市第一高峰。

在我年轻时,端午节登山的头一天夜里是不睡觉的。前半夜,因为有这样一次好玩的活动机会而十分激动,又是唱又是跳;后半夜,要走上几十里的山路才能到山脚下。在那个年代,人们出行最便利的方式就是开11号大卡车——两条腿步行。就这样,一路听林间风的声音,满怀豪情,努力登山。

站在主峰上近观远眺,收入眼帘的皆是美丽的图画。看近处,只见18个山头兀立,岩壁陡峭,沟谷幽深,峰峰形状各异,有的如万仞城墙,有的像摩天大楼,有的峻峭像华山迁来,有的雄伟似泰山移至。老头山、长蛇山、虎头山,像人形,类兽状。鬼斧神工,令人叫绝。春夏之际,看山下大地一片葱绿,阡陌纵横,似画卷,类棋盘。金秋时节,只见大地镶金铺玉。有幸遇到云海,人在云上,山在云中,恰似身临仙境,从红尘万丈的城市来到这幽静的山中,真是难得的享受。梨山这幅图画,四时景不同,八方色各异。正是: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东看青山西观丘,南望城池北眺沙。

乌兰木图山最让人留恋的当属漫山遍野的杜鹃花(又叫映山红),五月节前开花。盛开时, 一片片红艳,灿如云霞,热情奔放;花谢后,满目青翠,又是美丽的观叶植物。登上郁郁葱葱的锅底山,只见火红火红的映山红在青山绿树之间云蒸霞蔚,一团团,一簇簇,开得那么热烈,那么绚丽。朵朵花儿如红色的玛瑙,迎风玉立,娇艳欲滴,花瓣密密匝匝,蕊靠着蕊,瓣贴着瓣,相互依偎,竞相辉映,引来无数的蜂蝶飞舞。每一朵花,都空灵含蓄,如诗如画,美不胜收,让人流连忘返。

在如诗如画的乌兰木图山下,五月节登山常常要发生“血战”。听老人们讲:传说很久以前,山上宝刹——梯子庙里有一位神仙,每年的端午节,他会将健康快乐的秘诀传授给最敬仰乌兰木图山且最勤劳的人。每年能得到秘诀的人只有一个,人们都想要第一个登山进入梯子庙。到梯子庙只有一条仅容一个人爬上去的天梯,在天梯入口处,人们往往会因为谁先上去的问题而发生争斗。久而久之,竟演化成了谁先到山顶就要把后到的“打下山”的习俗,成为了一项民间娱乐活动。

如今,乌兰木图山已被开发成了旅游风景区,节日登山就更有意思了!

一个民族的传统节日,有着说不完的故事!我爱过端午节!

端午粽子香

文/许新复

多年来,每逢端午节,我家都要包许多粽子,分送亲友邻居品尝。妻子擅长包粽子,她包的粽子个儿大瓷实,香糯可口,颇受大家欢迎。

北方人包粽子,以新鲜芦苇叶为粽叶。早些年,市场极少有卖苇叶的,想包粽子就要自己去打苇叶。找个周末,起大早,备好镰刀,戴上草帽,骑车直奔芦苇塘。那时,我去的地方是津郊赵沽里附近的大苇淀。我钻进芦苇荡,找好立脚处,专拣那些三指来宽青嫩结实的好叶子下手。入夏节气,苇塘里闷热潮湿,蚊虫叮咬,片刻间汗透衣衫。我定下心来挥镰猛割,全然不顾。一般情况下,只需半天工夫便可满载而归。如今,农村城市化了,苇塘难寻,市场上的芦苇叶不少,只是其新鲜度和品质都大打折扣,但也只能将就了。

妻对包粽子要求很高,除粽子叶只能无奈“随行就市”外,上好的圆糯米、正宗的乐陵小枣、东北红小豆三大主料,要优中选优。这老三样最有味道,是我家包粽子的永恒“主题”。糯米、小豆要充分浸泡,芦苇叶要洗干净煮沸消毒,一点儿也不含糊。妻包粽子舍得放米,按紧压实,捆扎有力,个个匀整规矩。其横截面是梯形,立体看就像“三寸金莲”,二两一个,四五个管饱,堪称“粽子里的战斗机”。煮粽子时讲究火候,大火煮开,温火再煮两个多小时,同时放些新鲜鸡蛋进去,充分吸收新鲜苇叶的香气(这端午节的煮鸡蛋也是我家的保留节目)。当粽子熟时,揭开锅盖,满屋飘香,让人闻到了初夏田野草木勃发的气息。

其实,端午节包粽子,与大年初一包饺子、正月十五打元宵、中秋节做月饼一样,重要的是享受其制作过程,享受家人在一起的团聚,享受其中的文化味、人情味。

端午读诗忆屈原

文/祝宝玉

端午将至,午后,独坐,临窗而读。历代贤达笔端的屈原形象坚毅铿锵,读愈深,情更痛,掩卷之余,仿佛看到汨罗江水滚滚,听见滔滔巨浪之声。

恰如唐朝诗人文秀《端午》诗云:“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辽茫的诗句,给端午铺上了一层悲壮的色调。诗人看苍天,望江水,不禁感从心生,想到屈原,想到那一桩千古奇冤。

宋代诗人梅尧臣也曾作诗感慨屈子:“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读梅诗,悲情更剧,正因为屈原不惧谗言,不怕奸佞,他的正义坦荡才被后人所惦记。悠悠往事,千年逝矣。多少人多少事被历史淡退,独有真仁士才被历史铭记。

不仅仅我等凡夫俗子追忆屈原,连大唐皇帝李隆基也对屈原钦佩有加,他就曾赋诗一首,礼赞屈子:“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进对一言重,遒文六义陈。股肱良足咏,凤化可还淳。”贤君思诤臣,可为明鉴,纵观李隆基的为政之路,虽说后期有瑕疵,但并不能掩盖他前期的政绩。他渴望有屈原这样的人臣辅佐左右,这便是一颗圣明之心。

自唐以后,忆屈原诗也有佳作。宋朝诗人许文通有《端阳采撷》云:“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骑父稚子香囊佩,粉俏媳妇把景撷。”另一位宋朝诗人张耒有诗曰:“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明代诗人陈子龙诗曰:“吴天五月水悠悠,极目烟云静不收。拾翠有人卢女艳,弄潮几部阿童游。珠帘枕簟芙蓉浦,画桨琴筝笮艋舟。拟向龙楼窥殿脚,可怜江北海西头。”

但我还是比较欣赏近代大文学家巴金先生的一首诗:“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此诗虽无“屈原”元素,但诗境含蓄,我想,这正是巴金先生当时怀想屈原而生发的心情写照吧。

闲话端午

文/玉兰客

记忆中小时候的端午节,既是盛夏的大节,更是春节后的又一个隆重节日,充满童趣。那时,除了几个老秀才,没有几人知道端午节的来历,至于屈原和汨罗江更没听说过。

如今提起端午节,就必得怀念屈原,文必汨罗,诗必屈子。好像不如此,就是不懂历史,不爱祖国。

亦闻原始的端午节就是一个农事节,人们庆丰收、祭黍神。巧的是,屈原在这一天选择了离世,选择了献身警世,为端午节增添了几多伤感与崇高。

屈原是伟大的,精神可歌可泣。从公元前278年算起,汨罗江又流逝了二千二百九十六年,屈原的英灵也在江中生长了二千多个春秋。

端午节,对于文人来说,有了一年一度抒怀的时机,欣欣然;对于百姓来说,在庸常的劳累中得到丝缕的清闲,乐陶陶。这些都赋予了端午节存续的必然性。

历史自当尊重,先贤亦应敬畏;饮水当思其源,经过且记来处。要纪念屈原,就要过好端午节。只有端午节的具象符号真实地存在,节日的风俗才有依托,民族的魂魄才不致飘散。

中华之泱泱,风俗之各异,不能也不可能求其同。昆仑天山,兴安长白,三江源头,天涯碧海……无论以何种方式过端午节,都是对屈原的纪念,对节日的传承。

粽子、艾叶、菖蒲、花花馍、雄黄酒,这些都是端午的具象符号;竞龙舟、打露水、悬艾叶、颂诗章,都是过节的方式,不一而足,不厚古,亦不非今。

踏晨浸露,摘叶拂尘,掬风醒怀,未尝不可;享受美餐,举杯庆丰,敬畏上天,未必不对。

我追怀屈子,吟诵爱国情怀,思慕粽子龙舟,渴望香草加身,也愿意在端午节里打露水,寻艾叶,觅莓子,喝雄黄酒,吃花花馍,更加希望夏季里的端午节,在中华文化的长河里永远闪光,在传统的节日中永不失色。

端午的味道

文/李丽雪

要问我端午的味道是什么,我还真有点说不清,因为在心里,端午的味道既如百合花的清香,淡而优雅;又如茉莉花的幽香,妙而纯洁;还如玫瑰花的芳香,鲜而浪漫……

端午节是我最喜爱的一个节日,每年离端午节还有很远,我就开始数着日子盼望了。可是今年的端午节与往昔不同,因为在外地求学离家较远,我不得不留在学校里过端午节。要知道,这可是我第一次不能和家人一起过端午节。原本以为这是件很悲伤的事,可没想到却是如此快乐。

端午节这天,天上还闪着星星、亮着月亮,我就被几个室友吵醒了:“快起来啊,我们到后面那座山上去采艾蒿吧!”之后莫名其妙地被人拖出了温暖的被窝,再之后便是一阵忙乱。十分钟之后,我们各自整理好了行装,迈着豪爽的步伐,朝后面那座山进军,哇!端午的味道,充满了激情。

平常来过不知多少次的后山,今天不知道为什么那么远,终于到了。我们几个互相打气后毅然向山顶攀去,由于刚刚下过小雨,所以没登多高,我们的裤管就被打湿了。“啊!艾蒿。”顺着声音望去,嘿!还真多哇,我们一窝蜂似地涌过去,开始疯采,边采边在嘴里嘟囔着:“希望考试顺利,祝愿家人一切平安……”呀!端午的味道,满载欢喜。

大家一边说笑一边采艾蒿,不一会儿就采了一大堆。我们手中握着艾蒿束,头上戴着艾蒿环,兴高采烈地下山回到学校。刚坐到位子上不久,一个熟悉的身影走了进来。我定睛一看,啊!是妈妈。妈妈看到我说:“吃过饭了吗?想不想吃粽子啊?来,把粽子拿过去和同学们解解馋吧!”呀!不听妈妈提及,我差点忘记吃粽子了。哇!太棒了,妈妈竟带来这么多粽子,我们都涌上去把妈妈围住,剥开粽子皮,鲜红的大枣就浮现在眼前了,接着一股沁鼻的糯米香飘来,我的口水都流出来了,一口下去,粽子少了半边,妈妈看着我们狼吞虎咽的样子,开心地笑了,呵!端午的味道,幸福加甜蜜啊!

端午的味道真是丰富,真是幸福,怪不得我怎么也忘不了!

端午比赛摘草莓

文/蒋周琪

从小到大,我过了多次端午节,但惟独这一次最令我难忘。 

端午节,别人忙着包粽子,吃粽子,我们全家却要去摘草莓。

经过一番长途奔波,我们来到郊外的草莓园子里,远远地只见碧绿的草地上点缀着鲜艳的红点,走近一看,每棵草莓树上都长满了大大小小的戴着小绿帽的草莓果。圆锥体形的草莓,红得那么娇艳,那么透明,它们身上的小黑点儿,就像是均匀地点缀上去的黑芝麻,是那么的可爱。垂涎欲滴的我摸着红彤彤的草莓,悄悄地对他们说:“嘿嘿,请诸位配合一下,采摘的时候可不要伤心怕疼掉泪,本公主可不会手下留情噢!”本人吃草莓是高手,摘草莓应该更拿手!我向妈妈做了一个鬼脸,妈妈心领神会,好像在说:“不要高兴得太早,我和你老爸可是久经沙场的老手了,姜还是老的辣!”

采摘比赛开始了,我首先拿起篮子往草莓多的地里跑。嗬,这么多的草莓呀!一颗颗又大又红,我真想一口气把它们全部摘光了。过了一会,我看了看爸爸、妈妈,他们正忙得满头大汗,筐子里的草莓已快要装满。我可要加油了!这时我觉得特别口渴,我望着水灵灵的草莓,真想吃个痛快呀!可是,我要比赛啊,也只好“望‘莓’止渴”了。

我把筐子放到面前,两只手左右开弓,汗流下来也顾不得擦一下,只想赢得比赛。正摘得起劲时,爸爸宣布时间到。我不得不停下来,心里期许自己能夺冠,我提着草莓一称,刚好三斤。妈妈摘了四斤,老爸不用说,自然比我们摘的多得多!

妈妈打趣说:“孩子,咋样?服了吧?”我笑着说:“老将出马,一个顶俩嘛!”看看满篮的草莓,虽然我没赢得比赛,但我还是满心欢喜。

回家路上,我们品尝着草莓,有说有笑,那笑声透过车窗,飞向远方……我真想把我亲手摘的草莓送给屈原,让他品尝品尝我的劳动成果,让他感受我的幸福、快乐,希望他不再孤独、痛苦,希望他也能过一个与众不同的端午节!

浴兰汤

文/谢辉

住在远离闹市的小区,植物繁茂,高的矮的,阔叶的长枝的,每一株都静默生长。阳光好时树影斑驳、鸟儿关关相和。风儿吹过,野草葳蕤,暗香浮动。足不出户的一月,每一天我都离它们更近,品阅老树新枝、辨识虫音稚嫩,生命轮回喜悦在我心间波动,这样小憩,简单从容。

孩子满月第一件事是药水浴,按老家的规距,洗澡用陈艾、菖蒲还有龙眼树叶、枫树叶或树根熬过的水洗澡,消毒和祛风。记得我妹满月时是母亲熬煮药汤为她洗浴,用大澡盆盛满热腾腾的药水,四面用竹席围起来,再在草席上方罩上布帘。母亲手扶妹妹坐在里面熏蒸、洗浴,让身体吸取药汤蒸汽,释放身体的寒气和沉郁。以前每年的端午都要洗药水浴,大约十岁以后,因为害羞就没有再让母亲为我们洗浴。满月的洗浴,自然不同,母亲心里默默计算日子,准备好药草,以她习惯默然的方式送去细致的关怀,母女的心那一刻无声靠近。

母亲不在我身边,她特地托四孃来给我洗浴。四孃是我小时最喜爱的人,她的开朗能干像外婆。满月的前一天,四孃就把准备好的柚子壳、艾草、菖蒲等一大包药草送来了。打开包裹,药草的味道一下就钻出来,仿佛把外面的世界带进了家,满屋的芬芳。她拿出药草清洗,其中我最认得的是艾草,它的叶子像菊花叶,香气更浓烈些。艾草,老家的田边地角、无论贫肥的土地上都找得见它。缺医少药时,农村人都把它当个宝,有点小病小痛,先去扯上一把艾草熬成汤药服下。端午时节的艾草更是珍贵。四孃把药放入大锅中慢慢熬煮,房间里充溢药汤的香气,她开始准备澡盆,说药汤不能加凉水,须全是熬煮好的药水,家里没有特别大的锅,一锅熬好倒入盆里,又赶着再熬一锅,一连熬好两大锅,把药汤倾入大澡盆里,盆里一池碧绿的汤药,药蒸汽腾然升起像雾一样了,药香浓醇。拉上浴帘,药雾充溢浴室。我坐在澡盆里的小木凳上熏蒸,四孃在旁试水温、加水、忙个不停。她说,满月药浴是不亚于满月酒的习俗,都是家里老人负责洗浴,希望带给你们健康、福气。洗药浴,人易疲惫,你好好泡,然后睡一觉。我额头渗出汗水珠,药汤洗去蒙尘、安抚疲惫,药水柔软却有力,我渐渐放松,感受细微的润泽。内心无悲无喜、无欲无忧,我已洁浄清澈。

露重艾香,田野款款走着那位采葛女子,“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湘水岸畔,“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楚人洗浴祭祀云神。端午,老家院里弥漫起陈艾药香,几个活蹦欢闹的孩子被放入木盆药汤沐浴,洗得皮肤柔滑、神清气爽。浴毕,发肤康洁,换上干净衣衫,外公用手醮上已调好的雄黄酒在孩子面上“作画”,每个孩子额头上都有了一个“王”字,如虎有生气。外婆拿来她缝制的香包,每人一个,挂在衣襟,“兰汤沐浴”之仪即算完成。梦觉,我纯粹得像孩童,重又找回生命柔软的质地。

自此,每年端午我也郑重地遵从这个古老的习俗——浴兰汤。康定的夏天是最好的季节,清爽不燠热。端午日,早早透亮的清晨,山岗河岸沐过一场清透的雨,万物得其所。天赐地造,早晨所有的草都可成药,我走在山边的步道,找寻药草。记得去年购得的草药里有一味叫枕头草,很好辨认。我沿途拔了一把拿在手中,沾满了雨露的药草有丝丝凉意。下桥、将军桥一带,采药人一早上山采得的草药,稍作整理,分成小捆扎好摆放在桥边,陈艾、菖蒲、金银花苍翠鲜亮,任人挑选。我挑好几样,捧在手里。 回家把药分好,一捆挂在门楣,其它的清洗干净卷好放入大锅熬。孩子欢喜地等待药浴,“拍拍胸,不伤风;拍拍背,不伤肺。”从满月开始就习惯浴兰汤,每年端午沐浴成了孩子盼望的事,洗浴的体验定是愉快有意思的。

窗外又开始下起雨来,不似早晨的那样淅淅沥沥,只是细细密密轻轻柔柔,给大地洗浴一般。

端午思绪

文/暗夜精灵

马上就要到端午了,一年一度的端午每年都如期而至。而我却早已没有了小时候的那份雀跃和期盼。有的只是一种怅然和平淡。

想到过节怎样也得要问候一下朋友,生活上我是一个简单的人。以至于很多的人情世故但凡能简化的我也都无一例外的简化了。时下流行在节日的时候和朋友叁叁两两的去酒吧欢聚一番,在酒吧充满幻觉的低暗灯光和喧嚣里尽力发泄平时都不敢的情绪,借助酒精说些平时都不敢说的话。这些对我来说没有多大的诱惑力。

以前有销售过洋酒的经历,在记忆里那里除了促销价格昂贵的外国酒类外,其他的仿佛都是与我无关的。那样震耳欲聋和歇斯底里的环境可以说我从来都没有适应过。但偶尔为之和同行的朋友在清吧里利用工作完的时候消遣一下,去享受呢喃般的背景音乐,来几客冰激凌边吃边谈谈工作、生活和对未来的追求也未尝不可,那是工作之后的惬意。其实喜欢的只是和朋友在一起的默契和温暖,情绪低落时的相互鼓励。

那时,最期盼的是过节放假,最低要求那怕是在家里睡一天也是好的,因为平时工作繁忙,都是超时工作。很希望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假期放松紧绷着的神经。而平时都没有假的。到真正放假的时候,其实那里都不想去反而大都宅在家里。

现在想来,当你想放假的时候,其实是你疲惫想休息和你平时空闲少的时候。而你轻快放松的时候反而想去玩和旅游,当然也是你空余时间比较丰富的时候。

就要过节了,我茫然的走在人群攒动的街上,好向要找回点什么。超市里,市场上提前到处都堆满了琳琅满目各式的粽子食品和饰物不由让人眼花缭乱。街道两旁的商铺也都显露出节日的气氛,行色匆匆充满喜气的人群中骤然多了很多放假的孩子跟随着大人一起排着队在购买粽子。离节日越近商场里粽子的价格折扣愈大,排的队也越长。因为节日一过,粽子就不值钱了,商场就几乎是低价抛售,买一送一或是买一个送多个粽子。这样的行情老百姓都懂的。所以越是离节日越近,反而买粽子的人越多。街上和店铺里也愈加的热闹。

然而我反而更加怀恋孩童时的端午节,那时的食物虽说不上很匮乏但也远远没有现在这样的丰富,好玩的也不多。长在山城里,也没有划龙舟看戏什么的。但端午节对小时的我来说是跟好吃的粽子连在一起的,还有草药,不管是大人去街上买或者自己去采摘都是一件快事,另外还可以放假玩。那个时候也知道这个节日是怀念屈原,但并不知端午厚重的历史意义。现在想来很是惭愧。

儿时每到端午前夕,我们一帮小孩都不由得暗自激动兴奋起来,在家里话也多起来,总有事无事的变得比平时乖巧。连和小朋友之间玩游戏也会谦让很多。

也总是找机会缠着大人上街看看街上会有什么好吃和好玩的。那个时候的粽子大都很单调,就只是用蒸过的有点暗黄的蓑叶包泡过的糯米,也就是清水粽子。有煮熟的也有生的,分别放在不同的簸箕里码放着。街上的商铺屋外都这样大同小异的摆放着。整条街道连空气里都充满着粽子的清香。对我而言,这就是很好的食物了,常引的我肚里都是馋猫在叫。大人总会在这时笑着用手戳戳我的脑门,然后掏钱买上一大包粽子的。

在商铺的角落里或着梯步上到处都有卖草药的,新鲜而气味浓郁的菖蒲,带着刺藤的猫爪刺,驱寒的艾草,带着长长花序的车前草,清热的苦蒿等等仿佛应有尽有,每一种都分别扎成一小束随意的堆放在手工编制的背篼里,或散开放在簸箕里。草药的香气很独特,常引来人们的问价。买药的总是不厌其烦的回答。在我儿时的记忆里端午节里最神奇的人物大楷就是这买草药的人了。

那时卖草药的几乎都是有点故事的人总不完全象本地土生土长的农民。大都是坐在自备的小木凳上,穿着深南色的中山装,腰上还系着一根用藤类植物或天然麻编织的绳。黑红的脸色,说话中气很足。没生意的时候,就抽用半长烟杆装着的叶子烟,神态怡然。当有客买草药的时候,他会麻利的用手把烟杆上未抽完的叶子烟摁掉火后装在烟杆上吊着的烟袋里,然后再把烟杆往地上或坎上磕两磕,把烟斗里的烟灰抖尽后把烟杆随意的别在腰上的绳上。每当这时我总是很好奇的偷偷的瞅着他的一举一动不肯漏掉一个小小的细节,买药人奇特的穿着让我感觉他的背后一定有很多我盼望知道的神奇故事,另外那些个草药对于我也是有着致命的吸引力的。我很喜欢去分辨不同种类的植物。草药往往比一般性的植物更特别,不管是形态还是味道和花果。

总是不等大人赶到便会走到草药摊边,小心翼翼的蹲在背篼边,抬头看看卖药人的表情,我的到来看来并没有引起他的注意。然后我就放心的用纤细的小手随手从草药堆里捡起一束不知名的药草仔细的辨认,放到鼻子底下闻闻它的味道。这样的举动常会引得卖药人洪亮的笑声。听着买药人的笑声,我知道他是没有责怪我的,我的胆子就更大了。我天真的问他为什么笑,每当这时买药人笑得更大声了,边笑边对我说,小丫头,你知道这是什么草药吗。我们的一问一答被赶到的大人打断了,大人也会在这时候挑选好几种草药,说是回家熬水要给我洗澡用的。

那时,大人在有空的时候也会带领我们几个教师家属院的孩子去附近的山上采草药。这样的事是我最喜欢的,内心早已跃跃欲试,磨拳擦掌,说干就干。对于不同的草药是长在不同的地方的,而小时的我跟着大人很能认识一些草药,平时玩的时候就摸清了一些草药生长的地方。

印象中最深刻的还是去山壁上采一种叫猫爪刺的草药,这种草药是拿来洗澡用的,就象它的名字一样,藤上满是长满倒钩密密的小刺,喜欢缠绕着旁边低矮的灌木,不大的柔嫩叶片背面也充满了倒钩般的小刺,成熟的时候藤上长满了有象豌豆那样大小的蓝色浆果,放在两个手指间轻轻一捏,除开满是蓝色的酱汁外,手指里还多了一小颗黑色坚硬的种子。总是习惯把手指放在鼻子边闻闻它的味道,有的只是一种浓烈的青草味。

采摘这种草药不管怎样小心每每都无法避开让手和手臂受伤,那如倒钩般的小刺到处挂在衣服上,手臂上,总之身上到处都是,需要慢慢的用手把它摘除。大人总是心痛的边帮着摘除边假意的责怪我们的鲁莽。也是因为这样,采摘它便成了端午永久的记忆。现在想起来,内心也有一丝酸涩的温暖。童年时端午的快乐竟是如此的简单和平凡。

现在的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充满了各式的物欲,似乎人们的需求和对物质的满足永远没有止境,然而真正的快乐反而离我们越来越远。对于我来说,其实寻找的只是一种平淡如涓涓细流般的那些温暖日子,在这样的时候,旧事的翻涌总是让人动容和留念。

又是一年棕飘香

眼看着端午节又要到了,一年之际棕叶香的时候又来了。

端午是传统的娃娃节。记得儿时每年一到端午,老妈就会到我们家附近的河边打来芦苇叶给我们包棕子。同时她还为我们洗兑了雄黄的热水澡,洗完澡为我们手腕上、脖子上系上崭新的五色的绒线。那时的我们浑身一派清新,人显得特精神,就像一年当中我们就再也无病无灾成功僻邪了似的。再吃上那棕子,感觉那时的日子真是太美好了。

那时的棕子也特别地好吃特别地香。剥去清绿的棕叶,里面是雪白的棕子。那上好的煮熟的糯米发出淡淡的清香,沾上糖咬上一口是齿唇留香。棕子里面包的是红枣,咬开时红红的枣在雪白的棕里显得特别地红,显得特别地抢眼,显得特别地有热情,显得特别地张扬。整个棕子就像一个面冷心热的人一样,深沉中蕴含热烈,沉静中蕴含奔放,淡雅而不失热情。那时一家人围坐在桌前,品棕时可什么都是以我们娃娃为中心的,谁让今天是一年一度的娃娃节呢!?那份情其乐也融融,那份爱其深也真挚。那场景仿佛就在我们眼前!

当时老妈常给我们讲屈原的故事,告诉我们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大诗人屈原而过的。当时人们把包好的棕子投进汩罗江以喂鱼,以免江鱼咬食先师的的遗体。后来就形成了端午吃棕子纪念先师的风俗。

现在想那遥远的上古时代的先师,他忧国忧民愤世嫉俗,举世皆醉而唯他独醒。他怀着一颗抱国的忠心进呈忠君为国的直言,而当时的历史发展也正如他预见的一样:楚国败亡。可他却被贬洪荒之地。他披发行吟,他唱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而走向洪荒,他唱着“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而走向汩罗江,自沉汩罗江。他的自苦,他的自沉,他的文人士大夫心胸,他的光同日月照耀千秋的文章,让后人万世敬仰。“屈平文章悬日月,楚王楼台空山丘”。先师的文章伟哉大矣!

我曾数次读《史记。屈原传》。曾为先师的深明远见而折服,为先师的忧国忧民而感动,为先师的愤而沉江而痛心,也为当时的楚国忍父仇而妻秦女的不争而可怜可恨,为秦国的杀楚父而劫其子的残暴无道而愤怒。当历史成为云烟随风散去的时候,我们再读历史只能有轻轻地喟叹。

当然,先师的历史,是我们这些庸庸小民所不能尽描尽述的。我们只能在端午这天吃棕纪念,以示对他无限的敬意和无限的缅怀。

又是一年棕飘香。现在再过端午再吃棕子,想到如此的种种,心情当然不同于儿时,是别有一翻别样滋味在心头了。

艾草情

文/乔兆军

俗话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又是一年端午到,故乡清冽的艾草香,淡淡的沾满烟火味,让我想起了许多与艾草相关的事。

初夏,正是艾草疯长的季节。艾草相貌平平,不事张扬,路边沟畔、田间地头,到处都可见它们瘦直的身影。那气息,浓浓的香味夹着清苦的涩味,闻起来自然、纯粹,像一阕婉约的小令,给人以安稳妥帖之感。

每年的端午节,母亲都要把艾草和菖蒲、桃叶捆在一起,挂在房门上方,说能驱邪避灾,保佑一家老少平安。起初我不信,后来读到古诗:“游魂无迹任西东,装点柴门沐艾风。”方知艾草确有辟邪的作用。

记得小时候,端午节这天,母亲还要烧一大锅艾叶水让我洗澡,说可以解毒治病,一年四季都不会生疮。母亲把艾叶水烧成了墨绿色,倒入木盆里。此时会有大量的热气升腾。母亲先让我就着这热气熏脸、身。待水温下降,再坐到盆中,她则拿来葫芦瓢,舀起水反复从我身上淋下,痒得我咯咯直笑。

母亲持家有道,总能将清苦的日子过得活色生香。每年的春三月,艾草正鲜嫩,母亲采了它,用开水焯过后,切碎,拌上糯米粉,以白糖作馅,做成小糯米团子,出锅后,咬上一口,鲜美无比。另外母亲做的艾叶煎鸡蛋,吃起来味道也不错。当四五月,艾草便显得老了,我再想吃时,母亲就掐来艾草的顶端,用力搓洗,把苦味去掉一些,这样吃起来也是美味的。

艾草浑身是宝,其叶、茎、根、子都能入药。有一次,我消化不良,肚子疼得厉害,母亲就捋下一把干艾叶,用双手揉搓成豌豆大小的圆锥体,然后将其放在生姜片上点燃,再把姜片放在我身上做艾灸。待燃完后再换一个上去,如此反复,我的肚子痛竟神奇地消失了。

而现在,母亲已经永远离开了我们,每年的端午,我还会采来一束艾草,悬挂在门上,艾草散发出的香气洁净、清新,使人心安,踏实。

端午赏联品粽香

文/孟祥海

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由来已久,而许多端午对联,巧把粽子入联,真是“粽香四溢”,妙趣横生。

清代对联名家齐梅麓,小时候有一年端午节,见厨房有粽子,便拿了五个揣在怀里就往外跑。刚到门口,被三嫂看见,她随即笑道:“五月五日,五叔怀中藏五粽。”梅麓略一思索,便对出了下联:“三更三点,三嫂房内唤三哥。”

曾为道光、咸丰、同治“三代帝王师”的祁隽藻,幼时聪颖过人,在5岁那年端午节,奉母亲之命给三哥和三嫂送去五只粽子。三嫂想试探一下小弟的诗才,脱口吟出上联:“五月五日五弟送五粽,好香!好香!”隽藻不假思索地对出下联:“三更三点三嫂伴三哥,好亲!好亲!”三嫂不禁面红耳赤……

当然,这两副对联故事多有杜撰成分,因为吃粽子、送粽子都是拿五个,而“刁难”小孩子的恰好都是三嫂,大约是为了凑这数字吧!

明太祖朱元璋擅长对对联,一年端午节,朱元璋赐宴群臣,席间出一上联:“端门北,午门南,朝廷赐宴于端午。”巧嵌“端午”二字,并合“朝廷赐宴于端午”。大臣沈应思索片刻,对道:“春榜先,秋榜后,科场取士在春秋。”以春秋两榜对上联端午两门,同时“春”“秋”合成“春秋”,与上联“端”“午”合成“端午”相对应,可谓对答工巧,贴切自然。

有一年端午节,明代书法家文徵明路遇一书生,那书生吟一上联要求作对,联云:“上旬上,中旬中,朔日望日。”夏历每月的朔日、望日分别在上旬之初和中旬之中,且联语中有四处相重。文徵明随口应对:“五月五,九月九,端阳重阳。”上下联浑然天成,不露斧凿之痕,堪称妙对。

如今,端午又将至,边吃粽子,边品粽联,也算雅事一桩!

粽子

文/章铜胜

在端午的食物中,粽子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在家乡过端午节,吃粽子成了必不可省的一件事,我想,其他地方的端午,大概也是这样的吧。

我的老家在沿江江南的水乡,包粽子通常是用芦苇叶的。可包粽子的芦苇叶,是不叫芦苇叶的,叫作箬子。箬是一种竹叶,我并不清楚家乡人将包粽子的芦苇叶也称作箬子的原因,也人云亦云地这样叫着,也许是因为它们都是用来包粽子的吧。不过,我还是觉得箬子的名字好,叫起来顺口,听起来也更亲切一些。

小时候,每年的端午节前,母亲都会吩咐我去村东大湖的圩埂上打箬子。初夏,圩埂上的芦苇刚长成,青翠茂密,芦苇叶宽大柔软,是适于包粽子的。通常是在周末,我和同村的小伙伴们约好,一起去村东的大湖里打箬子。我们钻进芦苇密织的青纱帐里,在湖圩相连的圩堤上,钻进钻出,钻来钻去,从一个圩套钻到另一个圩套,一边嬉戏,一边打着箬子,其开心可想而知了。累了,我们也会摘一片较嫩一点的芦苇叶,放在嘴边,吹出“呜呜—呜呜—”的好听的声音,在这样的呜呜声里,可以找到同伴,分辨方向。

当我们钻出圩套,背着一袋箬子回家的时候,母亲们总是开心的。母亲将我们打回来的新鲜箬子放在水里煮一煮,用清水浸泡、洗净,晒干,留用。端午前后,母亲站在门前,用泡好的箬子包粽子。在卷好的粽叶里放泡好的糯米,加红豆、绿豆,或是蜜枣,用筷子捣密实,然后包裹,用棉线扎紧,一个一个拴在铁门环上。不一会儿,门前的铁门环上,就挂满了一串串的粽子了。我老家的粽子,大都是样子简单,味道单调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喜欢吃粽子。端午的粽子,味道总是那样的美好。

在家乡,我也曾见过包裹精致的粽子,多是新嫁的姑娘归宁,从婆家带回来的粽子。那些粽子小巧精致,是用红线扎着的,好看,又好吃。她们从婆家带回来的粽子,里面放了更多的蜜枣,甚至还有放火腿和咸肉的,这样的粽子更香糯有味。这些粽子是当作礼物的,我家偶尔也能收到,也会尝到,可我还是喜欢自己家的粽子,永远透着清淡的米香。像自家的日子般,虽然清淡,却是坚实可靠的。

想起赵珩写的《老麦的粽子》,他在文章里写广东人老麦在北京卖粽子,非常有趣。老麦卖粽子近于虔诚,他每年只来两次,一次是在端午前,一次是在春节前。老麦的粽子都是自制自卖,且货真价贵的,这是做粽子的老麦的自信。老麦做的粽子有四、五种,而最好的是豆沙和咸肉火腿的。老麦的豆沙粽是方形的,豆沙用的是去皮过滤后的澄沙,用猪板油炒过,糖多油重,而且放的豆沙多。老麦的咸肉火腿粽是斧头形的,用的是真正的金华火腿和肥瘦相间的咸肉一同为馅的。我没见过方形和斧头形的粽子,当然也不可能知道老麦粽子的味道究竟如何,不过,能让写出《老饕漫笔》的赵珩念念不忘,且“三十多年过去了,每个端午,我总想起老麦。”可以想见,老麦的粽子,味道一定是不俗的。老麦的粽子,不只是味道好,老麦的粽子里除了老麦的虔诚外,还有着节日般隆重的仪式感,或许这才是让赵珩念念不忘的真正原因吧。

粽子好吃,毕竟难于消化。就像张爱玲说过的一样:“八岁我要梳爱司头,十岁我要穿高跟鞋,十六岁我要吃粽子汤团,吃一切难于消化的东西。”张爱玲急于长大的童年,是不是也和我们急于一尝的端午粽子般,总是如期待着的那般美好。

岁岁端午,今又端午。在这个端午节里,我一定也要尝一尝那些美味的粽子,在端午粽子的香糯里,搜寻昔日香糯的记忆。

猜你喜欢

经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