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社 > 经典散文 > 散文欣赏 > 正文

火炉边

作者: 石桂霞2022/05/31散文欣赏

入秋后,爸爸开始准备冬天烤火的木柴。

黄昏时分,爸爸把捡到的木柴背回来,放在院子里。晚上趁着月光,锯木劈柴,按相同的长短,一截一截锯好,再一分四瓣劈开。如果是湿木柴,呈井字形垒搭起来,这样通风好,容易干透;如果是干木柴,呈一字形堆积。不论是井字形,还是一字形,都整齐、干洁,便于取柴,取多拿少都顺手。劈好的木柴和木根,一起堆在檐下阶上,避免雨雪淋湿。柴根冬天用来烤火最好,无烟又耐烧。

上世纪七十年代,秦岭山区的乡间,做饭、取暖都靠木柴。尤其是冬天,家家户户围着火炉取暖。

把砖围成四方形,以泥抹匀,便是敞开式的火炉;钢铁箍成圆圈,再焊接三条“腿”,就是“三角子”,放在火炉正中,上面架上水壶烧水,人口少的家庭放上锅做饭。为了方便,在炉子正对着的横梁上,挂长长的铁链子下来,打个吊钩,可以挂水壶;如果挂锅做饭,可以买两边带耳的锅,挂在铁钩上。红红的火焰跳动着,伴着低微的呼呼声,映着一张张红扑扑的脸。

生火,也是有窍门的:先用少量的干草,前面架一些细小的干柴,交叉留出空隙,划着火柴,基本上一点就燃,等到火苗完全起来,细柴开始燃烧了,才逐步架上大柴。

山里的冬天来得早,农历十月开始下雪,深秋季节就得穿上棉衣。妈妈忙完夏天的活儿,就要抽时间给全家人准备过冬的棉衣棉裤棉鞋。孩子们穿短了的,拆洗后再弥补一些,添点新棉花,这样更暖和;若是短得不能再穿,就计划做新的。

妈妈和姐姐白天出工下地,其间小憩时,抽空纳鞋底、做鞋帮。晚饭后,火炉边,妈妈和姐姐边烤火边做活儿,把纳好的鞋底和做好的鞋帮上在一起。有时候则是捻纳鞋底的麻绳。大人、孩子的衣服、鞋子——总有没完没了的针线活儿。柴火燃尽之时,活儿做得差不多了,人也困了,睡觉的时候,火炉里只剩下一堆灰烬。

那时,山里的小学没有火炉,教室里冷得像冰窖,大家一起跺脚,才觉得稍微暖和一点。

直到举家迁居,开始用煤炉做饭、取暖,又过渡到集中供热取暖、用天然气做饭,烟熏火燎里生活度日的岁月,留在记忆深处。如今每到寒冬,一场大雪落下,就想起小时候在秦岭老家,火炉燃着,家人围坐一圈,暖暖和和的。

散文欣赏

猜你喜欢

散文欣赏

好文章

优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