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社 > 经典散文 > 精美散文 > 正文

瓦松和故乡

作者: 菊心2020/07/12精美散文

我的少年时光一直在乡下,住青砖大瓦房和窑洞。那些大瓦房都是清代民居,瓦房上,很适合一种叫瓦松的多肉植物生长。那时候,雨天,我坐在大宅院里的廊檐下,看对面瓦房上的瓦松发呆。上学了,我又会在作文课上望着教室对面房屋上的瓦松发呆。那些古老的大宅院连成片,房子也对称而建。多亏了那些可以孕育瓦松的古老的大房子,它们让我学会了沉思,在沉思中,文字发芽,长成一种叫作灵感的东西。

瓦松很招人喜欢,被亲切地称为“肉肉”。我在网上搜索,发现它主要分布在深山向阳坡面、岩石隙间、古老房屋的瓦缝中。这样看来,它需要的应该是一个长期形成且从未被破坏的环境,一旦环境变化,它将无法存活。

我仍觉得它很好养,养在我老家,在那些青砖黛瓦的瓦房上,野生野长,不畏严寒酷暑,不惧风霜雨雪,也不嫌弃脚下土层的稀薄。

我想要的是那种长在故乡老瓦房上的瓦松。看着它们,似乎可以缓解我压在心头的某种情绪。这种瓦松,我在老家刘家寨看到过,在其他一些古村瓦房上也看到过。在伊川白沙参观古镇时,我又看到了。我用钥匙小心地在一处湿润的墙根下取下一棵,准备带回去养起来。

街两边古宅的房坡上,无一例外长满了瓦松,在瓦松开花的季节,一株低到房檐上的瓦松,似乎为了欢迎我们的到来,粉红色的小花,一朵朵开到了极致。随行的人纷纷拿出相机拍照,当地的朋友甚至提议把那朵瓦松摘下来送我。我郑重地摇摇头拒绝了。长在古老村落青砖黛瓦缝隙里的瓦松,是从旧时光深处走来的一段乡愁,也只有长在那里,才是旧时的模样。

这让我想起前几日随扶贫志愿者走访的一个古村落,在一处杂草丛生的老房子门前,一块巨大的元宝石卧在那里,有人提议把它卖出去换几个钱,以缓解现在宅主的困窘。元宝石,因其形状神似元宝而得名,别名砑光石、踹布石等,是古代染布作坊用于碾整染布成品的特有工具。这家房主的祖上,可能开过染布作坊,并以此经营维系一家的生活。这本身就是一个传奇,石头,见证着一段历史,倘若有一天,石头没有了,也就断了故事的根。

岁月无情,人会老去,沧海会变为桑田……我们费尽心思,也留不住一段时光的尾巴,在自然与老物件面前,我们唯有敬畏。

更多精美散文

猜你喜欢

更多精美散文

好文章

更多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