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社 > 经典文章 > 生活随笔 > 正文

劳动好处多

作者: 陈启智2022/07/18生活随笔

我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上的小学,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上初中直至高中二年级结束,我的学习生活一直与课外劳动相结合。

我就读的北京五中高考升学率非常高,但每个学期都有劳动安排,比如去工厂干活;挖土、挑土造湖;适时去农村插秧、除草、拔麦、收玉米……我个人的劳动内容又比其他同学丰富多了:刚上初中,我就去了校木工组,每周有一个上午跟着木匠干活,其他同学则打扫校园卫生。那年我12岁,只能帮师傅取料,扶板,清扫刨花、木屑。后来我学会了墨斗弹线,锯木头,用羊角锤、木工凿凿出榫眼……升到初二,我又被分配去了校机工组,先是学习简单的钳工活儿,之后就上车床了。教我们车活儿的是从北京阀门厂请来的师傅,技术精湛,待人和气。没多久,我就能在车床上干活了。校办工厂常年承接旱烟袋锅的生产。大约八个学期,每周一个半天,我车出了上千只烟袋锅。

上初三时,学校又推荐我去“北京市少年之家”机工组学习。机工组的几位师傅是从大厂抽调来的八级工,即“大工匠”,都有一手绝活儿。面对崭新白亮的先进机床,顿感学校黑乎乎的皮带床是地道的“丑小鸭”。在那里,我第一次见到铣床——“万能工具铣”,见到了“牛头刨”,还学会了用钻床打孔。

1964年,我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劳动仍是必须安排的内容。我们几次下乡干农活,去水利工地挖河、挑担、推小车,还去了北京房山区“东方红炼油厂”劳动。除了炼油,什么活儿都干了。最深切的感受是:以后再有什么吃苦受累的事,都不在话下了。

看看现在的学生,绝大部分人除了学习书本知识、做习题,什么活儿都不干;再看看如今的年轻人,甭说劳动了,会做家务的都寥寥无几。吃饭不是靠父母,就是点外卖。我认为,即使学习再紧张,也应该适当参加劳动。劳动不仅锻炼身体,提高技能,而且对思想的提升、意志的磨练以及面向社会、学习与人交往等方面都有莫大的好处。只读书,不劳动,再缺乏美育,难以培养出优质人才。

学生时代的劳动,对我的人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第一,干什么活儿不怵头,不觉得辛苦,反而有乐趣;第二,技能在身,在家小有用武之地。家里常备木工、铁工、电工工具,出现一般问题,不用求人;第三,早年的劳动,锻炼了我的手臂力量,这对我摄影、特别是书法创作,极有助益。

回忆起上大学时室友给我起的外号“铁臂”,虽有调侃意味,但并非毫无依据;毕业分配到农村中学,手臂粗壮的学生和我掰手腕,都是我的手下败将;我曾徒手抄住飞到眼前的蜻蜓;多次将快要落地的杯、勺抓住……我想,这一定和我早年干过木工、车工、钳工的经历有关。

劳动,应该成为学生的必修课。我的人生体验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生活随笔

猜你喜欢

生活随笔

好文章

优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