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社 > 情感 > 心情随笔 > 正文

东风吹送“花朝”来

作者: 张劭辉2022/07/17心情随笔

三月春盛,各门各派的花朵在枝头展开了一场盛开擂台赛。很多人的朋友圈,沦陷在各种花海里。这一切提醒我们,如果不走出斗室感受这无边春光,简直是对造化的一种轻慢。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古人早就为此准备了一个节日——花朝节。这个对我们颇为陌生的节日,其实大有来头。花朝节,也叫花神节,俗称百花生日,唐代时形成于洛阳,很快风靡全国,成为中国八大传统节日之一。宋代《翰墨记》说:“洛阳风俗,以二月二日为花朝节。士庶游玩,又为挑菜节。”在花朝节这一天,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市井百姓,都要祭百花以求庇佑,并结伴到郊外游览赏花,挑食野菜,品尝时鲜,称为“踏青”。姑娘们则剪五色彩纸粘在花枝上,是为“赏红”。

花朝节的习俗非常丰富,除踏青赏红,还有扑蝶挑菜、燃灯祈福、蒸花糕、饮花酒、喝花粥、地方官出郊劝农等。从我国古诗词中大量描写花朝节的经典佳句,可见花朝节之盛况。如白居易写的“岸帻静言明月夜,匡床闲卧落花朝”和“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北宋末年朱敦儒等洛阳一大批文人远迁江南,他们忘不了洛阳的花朝节,晚年的朱敦儒回忆起“洛浦花朝、占断狂游”的美好时光,感叹“此生老矣,除非春梦,重到东周”。明代汤显祖也有《花朝》诗:“妒花风雨怕难销,偶逐晴光扑蝶遥。一半春随残夜醉,却言明日是花朝。”

然而,不知从何时起,它渐渐地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就像一幅年代久远且保管不善的山水画,墨迹由浓而淡,几近于无,隐没于时间的厚厚的云层之中,与我们的记忆“失联”了。

说起来,“失联”的又何止一个“花朝节”呢?一方面,我们在创造更多新的节日,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传统节日正渐次淡出人们的视野,成为一种文明的化石。比如,农历正月二十为天穿节,俗称三月三的上巳节,农历六月二十四的观莲节,又有多少人知道呢?

有了节日的加冕,原本普通的时间才能获得不一样的光泽与重量。这样的节日曾经定义了古人的生活,通过它们,我们将更好地还原古人的生活场景。虽然,这些传统节日的式微乃至彻底退出我们的生活,是一种正常的文化的新陈代谢,但是,正如韩少功在其随笔《进步的回退》中所表达的一样,现代化不仅仅是向“前”的,有时候,向“后”张望也是一种进步。也就是说,记忆不能出现断层,我们对于这块土地上曾经发生的事物不能过于隔膜,不能任由历史的指纹将它们轻易抹去,变成一种巨大的空白。

一个传统节日,就是一杯岁月的陈酿,也是沉淀着厚厚文化土层的历史河床。现代科技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精致、舒适的同时,我们也需要自然的滋润。生活在钢铁、塑料、电线构成的空间里,家里栽盆花,养条鱼,就是我们体察到万物蒸腾气息的窗口,我们能不能将这窗口开得更大一些呢?看城外,踏青的人,赏花的人,登山的人,都在行动了。跃上葱茏四百旋,无边风景在眼前。

心情随笔

猜你喜欢

心情随笔

好文章

优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