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社 > 情感 > 心情随笔 > 正文

识“导”知求

作者: 唐光程2022/03/12心情随笔

认识向导的必要性,人就会有所追求,选择什么向导。

人的向导只有两个,自然和人;人获得向导的方式只有两种:内求,通过心眼即内眼的开启而获得;外求,通过肉眼即外眼的观察而获得。在颐养方面,一般的人只知外求之道而不知内求之道,就在于不懂得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

事物都是矛盾的,有物质必定有反物质,有外在、有形的肉眼必定有内在、无形的心眼,即平时说的天眼、第三只眼、灵感(心灵感应)。我们平时之所以感觉不到内眼的存在,关键就在于:外眼使用得太久太多,用则进,进化到唯我独尊而不可回头;内眼使用得太短太少,不用则退,退化到时有时无而难以捕捉。内在和外在、无形和有形、本质和表象都是矛盾,在对立状态,一方的存在必然排斥、否定另一方的存在。因此,我们不能因为只知道和只会使用外眼,而不知道和不会使用内眼,就简单和盲目地否定内眼的存在。

我们读书或接受他人的教育,即是一种外求,通过学习而获得他人的经验。他人的经验,如果没有经过自己的经历和验证,即实践实验将永远是别人的经验,就像吃饭不嚼或囫囵吞枣绝不会有营养。因此,一个人不看书不行,看书而不加以消化即借助心灵的研磨使之变成精神和身体的营养也不行。我们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缺少经验,而是缺少自己的经验,我们很多人因此所能做的就是用他人的经验去证明另一个人的经验,一旦用到自己的经验就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只有他人的经验而缺乏自己的经验,我们所能做的一切,不仅不能获得新知,使知识或真理得到积累和延伸,而且他人的错误还会在自己身上不断地重复发生。对自己来说,他人的经验都是真理与谬误并存,自己的经验则是一个不断发现和修正错误的过程。

人源于自然,说明人与自然是相通的,现在的问题是,是外在或有形方面的相通,还是内在或无形方面的相通。叔本华:“世界是我的表象”,说明人通过有形的外眼及其它感觉器官能够观察到的只能是有形世界的表象,对于表象里的本质是不可捉摸的。当然,有人可能会说,人借助表象通过理性思考,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最终是可以触摸到事物的本质的。这个问题应该这么看,既然人能够通过外感即外在或外来的观察、感觉而认识事物,为什么不能通过内感即内在或内生的观察、感觉而认识事物?如果正向思维被证明是可行的,已经成为习惯,反向思维则同样已被证明并不是不可行,只是迫于习惯而鲜有人用而已。这种情形就好比两个人面对一座高山,一个从正面往上爬,一个从反面往上爬,各自经历的曲折或遇到的艰难险阻虽然大相径庭,但只要坚持,从理论上说是可以爬到山顶的,爬到山顶之后所看到的风景是一样的。一心不能二用,当我们的心被外在有形的东西吸引或俘获时,内在无形的东西自然被忽略、闲置或抛弃。

不是我无能,而是敌人太狡猾。不是我不愿意向内看,而是外面的世界太精彩,太多诱惑,让我无力回头。所以,人最难的事就是“知止”,“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怎么“知止”?一是外导之道,二是内导之道,《大学》给出的方法是:“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更多心情随笔

猜你喜欢

更多心情随笔

好文章

更多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