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社 > 日志 > 情感日志 > 正文

自行车往事

作者: 木渔2022/03/11情感日志

在合肥的乡村里,自行车的兴起,还得从1980年代初开始说起。实行改革开放后,农村也开始出现自行车了。在那之前,农村里有多少人骑过自行车,还真是不好说。

我初次学自行车,是在初中的时候。那时,我常去三里岗中学西边的同学家。同学家买了一辆自行车,品牌忘记了,只记得坐垫很高。我提出想学,同学说自行车是他大哥的,不过没关系,我们可以晚上学。同学带我第一次学车,是在他们家东面的一块晒场上。记得那是个有月色的夜晚,我第一次骑上车,还没来得及坐正身体,就径直撞到对面的草垛上了。

我家买第一辆自行车,应该是在1980年代中期。那时,父亲用非常少的钱买来一辆旧车,品牌曰“永久”。永久车耐性好,主要是骨架好,所以旧车不比一般的新车差。父亲用它来回于村里村外,更多的是驮运东西,比如运一袋米、一捆柴火等等,没有它还真是不方便。自行车自从出现在我们家,它的作用就摆在那里。所以,那时父亲的脸上常有喜色,因为时代的确变了。

后来的岁月里,我有过很多骑车的经历,比如在工厂上班、天津上学等,但自行车并不是生活所必须。我平时主要的交通工具还是公交车,或者步行。我真正把自行当成必不可少的工具,是在日本留学的时候。我是2008年9月底,去的日本原子力研究机构。由于居所与研究所之间公共交通早已废弃,都是自驾行了,而我呢又没有驾照,所以那5公里的距离必须依靠自行车。我在东海村最大的超市里买了一辆自行车,价格15000日元,很轻便。

从百冢团地住所到研究所,可以经由宽阔的公路,右转左折约莫半个小时。但是为了避免路上的汽车尾气和扬尘,我后来走了一条捷径。这条路是从常磐线东海村站西边,斜插一段农田和密林,最后抵达单位。往来单位间,如果时间还早,我常故意绕一些距离,主要是想看看当地风物,尤其在下班的时候,可以逗留得久点。但是,既然下班了,那离太阳落山也就不远啦,所以也只能泛泛地看看而已。即使这样,几年下来那条路上的各种什物莫不一一在心。以至于数年后,我在合肥的夜晚看星星,脑海里还常浮现曾经走过那些个弯,那些道坎,还有某家院落里伸出的春花、某块红薯地边的几棵秋栗等。

在东海骑车最害怕下雨天。因为东海不管哪个季节都有雨天,茨城靠近海呀!海洋来的风雨总是比较麻烦。每当下雨的时候,我都需要戴上雨披,有大风的时候雨披常被掀翻。后来,我买到了一套雨衣,不知什么质地,反正上下都穿将起来,行动非常便利。可惜那套雨衣在我回国的时候,因为地震匆匆丢弃了。

我骑车走乡间小路,轻松和自如,但是也有危险。从东海村的密林出来是个上坡,然后是公路。每一次上下公路,我都是看车尽了才推车过去;下坡的时候,也是放慢速度。有一天傍晚,我不知道怎么了,竟然放开了速度下坡。但是,坡下突然横穿过来一辆小车。我躲避不慎,一下子栽倒在坡下的菜地前。那天真是危险,也是一个教训。这件事情说明,细心是要处处的,容不得一丝侥幸。

日本的自行车,前面都带有一盏灯。起初比较奇怪,中国的自行车没有灯也行啊!后来发现,那种灯还真能起点作用。从原理上讲,那种灯是靠摩擦起电照明的。车轮飞快起来,与车胎接触的摩擦块,就开始沙沙地响起来。速度越快,车灯就越亮了;速度递减,车灯就变成暗红,直至熄灭。我虽然不常晚上出门,但是有了车灯,还是方便一点。尤其在深秋之后,天色晚得快,有时候路走了一半,天几乎完全黑下来。于是,车灯成了我的引路人,路灯光照耀着前行的地面,一直到住所。晚上逛商店,那盏灯火也能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尽管街区的灯火可以作照明,但是总是有阴暗处。有了自行车车灯,自觉方便了很多。

骑车有好处,不仅是方便生活,更因为是锻炼。我在日本每天骑车来回于研究所和住所,总路程是10公里。有这个运动量,体检的医生告诉我是ok的。以前在国内比较肥胖,在日本时体重就降了下来,这与骑自行车不无关系。

我在东海村的骑车生活,一直延续到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地震之后,我就再也没有走过那条通往单位的小路了。我一直以来的伙伴——自行车,很想把它带回国内,但是那么大的东西,带回来不方便。日本人对于不用的东西都要处理掉,如果不处理会得到罚款。但是,自行车是可以放在垃圾栅栏里当废品的。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我当时想到一个比较奇特的办法:我把自行车放在大超市的自行车棚里,没有上锁就离开了。

我现在还常骑车,因为接送孩子。总觉得有汽车了自行车还是少不了,因为方便,又因为环保。

更多情感日志

猜你喜欢

更多情感日志

好文章

更多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