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社 > 情感 > 心情随笔 > 正文

故乡在身旁

作者: 胡跃东2021/05/11心情随笔

2014年国庆假期,我骑着自行车,与骑电动车载着父亲的大哥,在祖籍江苏江阴一个叫王家庄的村庄会合。自十二岁离开村庄来到洛阳,三十多年后我凭着记忆找到了养育我的村庄。

村里小河的河埠头还在,童年的我就像鲁迅文章里写的那样,在两个河埠头之间扑腾着学会了游泳。

未久,父亲找寻到了祖居的位置所在,老泪纵横。

父亲已八旬高龄,少年时离开村庄去上海学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到洛阳支援建设,如今老得快走不动了,一定要我们陪他寻根。

父亲曾在洛阳一家二十世纪赫赫有名的集体所有制企业工作,历任工具车间主任、冲压车间主任、基建科长、厂劳动服务公司经理,他还培养了一批骨干,这些骨干后来成了车间主任、副厂长等,父亲为此感到欣慰。作为第一代移民的工人阶级的一员,父亲是优秀的,对得起第一故乡江苏江阴,也对得起第二故乡河南洛阳。

我查了查,洛阳移民有渊源,大概始于“一五”期间,当时洛阳被确定为重点工业城市,国家156项重点工程有7项落户洛阳,大批建设者从祖国各地来到洛阳,以上海、东三省、江苏、山东、河北和广东等地人居多,他们在洛阳建起了一个涧西区,现在的广州市场、上海市场等,正是当年广州人和上海人聚集的地方。

今年元旦,我乘公交车,碰到了一双年约八旬的老伴侣,听他们说着上海话,我立即上前打招呼:“侬好伐?”

也许没有哪一个古城的居民能够如洛阳这样,在一个城市里交织使用多种方言,涧西区国有大厂、科研院所通行的是上海、东北味道的普通话;西工区纱厂路一带的老居民,一开口就是上海话、江苏话或浙江话;王城大道黎明化工研究院、中建二局二公司附近,老居民操的多半是四川话;老城区黄梅路一带的老居民,讲的多是商丘话,因为市二运前身是拉板车起家的,职工以豫东人居多……

半个多世纪过去,洛阳成为令人刮目的宜商宜居的美丽古都,曾经的移民成为洛阳的主人,作为早期建设者,他们融入了洛阳,安享改革、创新的成果;移民的后代渐渐成长,故乡渐行渐远。

我从江苏江阴移居洛阳三十五载,在洛阳上小学半年,完成了初中、高中学业,后来到洛阳轴承厂工作,当过工人、编辑和秘书,直至受聘为国企中层干部,加入省、市作家协会。洛阳早已成为我的家乡,我深深地爱着这个城市。

不过,作为游子,我一直还能说家乡话,特别是当思乡成为绕不开的情结时。与家乡人联系,二十世纪是写家信,后来是打电话,现在更方便了,2014年国庆假期回到故乡后,我的微信朋友圈增加了七十岁的小学语文老师及我的姨表姊妹们,仿佛故乡的亲人就在身边。

更多心情随笔

猜你喜欢

更多心情随笔

好文章

更多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