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社 > 情感日记 > 好文章 > 正文

清明节范文

2021/04/19好文章

岁岁清明

文/孔伟建

近年来,我陆续写了一些文字,怀念我故去的亲人。只是,没有写父亲。不是不想写,而是轻易不敢触及,这话题过于沉重。

父亲如果活着,今年也才刚过六十六大寿。可他已去世快三十年了,去世时还不到四十岁。对我祖父母而言,他们经历了老年丧子的剧痛。对我而言,经历了少年失怙的人生大悲。

二十几年来,我似乎早已习惯了没有父亲的日子,可每到节日,那刻骨般的思念之情便泛滥成灾。我想,要是父亲在我身边,该是一幅什么画面?也该满头白发、含饴弄孙了吧?也该吸着烟、泯着酒安享晚年了吧?

有时,他会到我梦里来。傻傻地坐在我身边,浑身上下充满劣质烟草的味道。他笑着,看着我,一边用手抚摸着我的头发,一边用胡茬扎我的脸,嘴里嘟哝着,不住地喊我的乳名。我常常噗嗤一声笑醒,醒来看时,枕头上已泪痕斑斑。从此,再无睡意。兄弟几个之中,父亲是极其喜欢我的。

关于父亲,我还记得些什么呢?他连一张照片都没留下,可他那瘦削的略显伛偻的身材却一直深深印在我脑海里。当年他住过的老房子早已推倒重盖,栽下的树木早已成材做了家具,他非常喜欢的一支钢笔早已不见踪影。唯一留下的念想是一本介绍古诗词的少了封皮的旧书,书页早已泛黄,上面有父亲用他那支挚爱的笔写下的字迹,蓝黑墨水,时隔经年,字迹斑驳。写的最多的是酒朋诗侣四个字,行楷字体,端庄大方。看得出,对于文化,父亲心里一直有种难舍情结,看得出他是非常喜欢这本书的。如今,这书静静地躺在我书橱里,寂寞之时,我常常摩挲不已。

村里跟父亲年龄相仿的人都说父亲精神不太正常,父亲走在街上,他们常常指着他的脊梁说三道四,这对我的幼小心灵而言是一种伤害。幼时的我非常倔强,走在村里,他们有时也在我背后指指点点,叫着父亲的小名,说这是谁家的孩子。我听了,故意昂首挺胸地从他们跟前走过。在我看来,父亲无异于常人,他只是爱笑而已,有时自言自语。他的精神世界,没人能够理解。

听村里上了年纪的人说,父亲当年上学成绩很好,只是赶的时代不好,很早就下学了。回家后,因为能写会算,就在小队里干了会计。一次,因为给村里一位难缠的泼妇实事求是地计工分被骂了一通,结果父亲笃守好男不跟女斗的传统,有口不辩。有一年春节,小队里算账,结果有几毛钱怎么也算不对头。几个小队干部怀疑是父亲所为,父亲有口难辩。对于生性木讷的父亲而言,就这样,一口气一直窝在心里,日久精神就受了刺激。等我长大后,我曾经想探究一下父亲当年因何原因导致精神错乱的。可转念一想,人都不在了,探究还有何意,就作罢了。我想,对于乡人的说法,我宁可信其有,我为父亲的正直和善良感到骄傲。

父亲会拉二胡、会谈风琴、会修拖拉机,在乡人眼里他是个能人。

当年,每到农闲时节,村里总会有唱瞎腔的民间艺人来村里演出,地点总选在我家对过粮所大门前的开阔地带。当夜幕降临,汽灯点亮时,父亲的双手就开始发痒了,他往往顾不得吃饭,就到小剧团里,摸起来二胡免费做伴奏服务。我在一旁看着他摇头晃脑沉醉的样子,心想:这怎么是精神不正常的人呢?我心里一直纳闷,这疑问直到现在也没解开,没见他练习过,怎么会拉二胡呢?

我知道父亲会弹风琴。当时,我在村南中学里读书,因为离家近,每天走读。学校办公室里有一台风琴,每到课余时间,总会传来悠扬的琴声。一次放学后,我循着琴声,偷偷趴在办公室后面的窗户上看,想看看这美妙的声音究竟出自何人之手,没想到,我看到的是父亲正坐在风琴旁全神贯注地弹着,一边,坐着学校里唯一的一位音乐老师。看着那位老师深深陶醉的样子,我知道,父亲弹得不错。后来,父亲跟那位中学音乐老师成了朋友,常常去找他,我想,他们在一起的时光对于父亲而言该是快乐的。

关于父亲会修拖拉机的本事是如何炼成的,就更没人告诉我了。当年,村里有拖拉机的人家不多,不管是谁家,只要是机器坏了,跟父亲说了,他就立马放下手里的活儿赶奔过去,当症状被他看透并顺利排除掉时,他的喜悦溢于言表,他甚至连手都不在人家家里洗,就两手油污地回家来。母亲常常为此责怪他,他总是嘿嘿地傻笑一阵子。看得出,他是快乐的,是满足的。前几天,我跟表哥一块吃饭时,还回忆起当年我父亲为他修拖拉机的事儿来,他喝了口酒说:“我姑父是个能人,好人,可惜走得太早了。”

年年清明,今又清明。这几天,我一直在亲手折着纸钱,我要到父亲坟前烧点纸,给他的坟培培土,跟他说说话,让他看看现在的我是个什么样子。我想告诉他自从他走后,世界和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告诉他村里很多他的同龄人都陆陆续续地走了。我想,在另一个世界里,不会再有口舌是非了吧。我要告诉他,我早已为人之父,我生活得很好,并且越来越好,我的家庭很和睦,只是心里某个角落一直空着,那个位置是为他留着的,没有人可以取代。我要告诉他,没有他,我的世界是不完整的啊!

这么多年了,现在念及父亲,我已不再落泪了。我会想些往事,写点文字,通过这样的方式默默怀念他。我想,父亲在另一个世界里一定能安安稳稳地数着日子过,他不会孤单,这片坟地里有我的曾祖父母、祖父母作伴,他们的坟就在村北自家责任田里,离家那样近,是很容易回家看看的。我,也会时常去探望他们的!

情祭清明

文/靳维华

在我的记忆里,似乎清明的日子总是阴天。也许古今传说的:清明难得晴,谷雨难得雨的说词有一定的道理。或许是老天,也在万千的阴郁拜祭的心情里,心情压抑吧!我拽紧厚衣,倚在窗前。远眺天上的流云,像夏日的氲氤,又像满蕴伤感的泪水,欲坠还休的样子,让人们的心情愈加的沉闷。

风静静的,不敢招惹这份安静。怕是一丝的袖带之风,都会引万点凄冷的陨落,招致冷酷的洗礼!爱人的车还不见影子,他与堂哥子侄们去扫祭祖茔。人说一层肚皮一层山,确实如此,我在想念自家的亲人!父亲的摸样、小哥的笑脸、姐夫的笑谈!亲人们在岁月里,成了记忆!荒沙里多起来的坟丘,吞噬着美丽的情洲,随着岁月,一点点缩小。那些以往的风景,慢慢老化,风干、然后成为化石,永远的横亘在那儿,再没了昔日快乐与生气!真的好冷,我打了个寒颤,从心里、骨子里!短暂的人生转瞬就逝,昨天的事情,今日好像就以遥远,去的真快!那些感慨、那些苦闷、忧愁,似乎也变得淡漠后,薄凉;那些以往的热衷,也像这天阴霾、没有了阳光!人说见得多了就麻木了,情感似乎总是在儿时和青春时停留,此后就没有了记忆里的样子!

有人说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人,似乎就是这个样子,是呀!起初的我似乎不是这个样子,也曾热情、阳光,可是如果呆在阴天里久了,也就习惯环境。是呀,谁不曾希望看到四季芬芳的景象,谁不希望有无数的好友相伴相知。就现实而言,真正的好友有几人?出了亲情,他们就像陈年老账,那么一笔搁置在那里,翻烂了,也就发了,厌倦了!白天的心境,总不能静下来,敲打键盘的思绪,也如外面喧嚣,杂的乱七八糟。这乱七八糟的音符里,却没有一丝阳光的折射!窗外那行垂柳,怂拉着满头柔丝,像个思女,默默无言;几只早燕,低声慢语,在高枝千荡;零星的飞雪悄然临世,开始好小,然后就像天女散花,纷纷扬扬洒满世界。往年此时以绿草隐现,今年却如冬日般寒凉。寒凉的日子,寒凉的天,寒凉的冰雨呀,飞不到、也凝结不住脉脉的情牵!

儿时的样子真好,无忧无虑,满世纪地玩耍。还有爸爸买回的水果糖真甜,甜的就记忆里至今不再有过!小哥总是背着我疯跑,然后在某日偷偷与二姐把我丢在家里,去山野里找鸟蛋;大姐的哀伤,是姐夫的暴亡。那个在我十岁时经常买糖的人,就这么离开,亡魂却遗留他乡,这让姐姐的后半生过的凄凉,痛苦;而我只能默默地陪着她伤神。

今日的情感拜祭,我没有落泪,心却像这天空,沉沉的透不过气来。我皱紧眉头,忍受着痛苦的煎熬,就让这萧萧的雨雪替我痛快地流一回泪吧!

清明遐思

文/王涛

阳光、蓝天、清风、清空万里;悬浮的心、木然的思绪、暗潮涌动。清明,将至,未至。斯人已逝,我们在缅怀。这淅淅沥沥的小雨也凝聚车个一种无声的气息,将这场祷告沉淀的更为庄重。那些曾在我们的世界里出现过,而又被岁月镶嵌在岁月洪流里的亲人、朋友、以及擦肩而过的陌生人,此刻脑海里都无比清晰。随着这绿意盎然的春天,一起回忆那过去的时光,那些无与伦比的美丽,将是我们未来生活的力量;那些逝去的人,我们将用一生去忆起。

每到清明节,杜牧的诗总被人们提起。说的是清明节这一天,细雨纷纷扬扬,漫天飘洒。行人忧思满面,怀念亲友。尽管如此,在这充满绿意的清明中,令多数孩童难忘的当属踏青,放风筝和荡秋千。在一个小湖边上看杨柳青请,湖水中的鹅相伴携游,那清清的湖水倒映出自己的影子,刹那间忘却烦恼,回归清明。

蝴蝶翩翩,眼睛随风乌溜溜的转,一双蝶尾色彩斑斓,随风抖动。嬉戏春风,蜻蜓高高飞舞,像游在水里的鱼。蜈蚣是虫也能飞上天,在空中划圈。鸥在空中盘旋飒爽;山坡的桃树给静默的土地天上一抹红。清明的哀愁,便被安放在这一季春风里。 雨纷纷,你在斜阳下等谁?似乎看见了那年夏季的夏雨荷,站在湖边默默等待归人的情景。今年的清明,又有多少人顶着那丝丝细雨,站在默然长逝的亲人面前等待他们的归来呢?一幅宣纸点缀出众多景色,却唤不回那一缕香魂停留半刻。坡上的桃花开了,湖里的鱼儿活了,地上的草也绿了,一切都有着新的开始。

一点、一抹、一幅画;一实、一虚、一人生。远处望不见边,浓浓的伤感盘旋在整个天际。这,怕是清明了吧。满坡的菊花争相开放,似都在为逝者祈祷。路边那一枯丫,佝偻着背为行人指路,繁杂的社会需要安静一刻,忘了时间、忘了地点、唯独要忆起与逝者生前的故事。

生与死的距离到底有多远,在清明的路上会想明白。每个去祭奠亲人的行人,都恍然有一种错觉;牧童遥指杏花村。生者在世时必然是喜大于悲的,逝去以后后人更希望他们能安然,走在寻亲的路上,步子一个比一个沉重,似乎昨日还在眼前,如今却非昔日年华。柳,早已抽绿;春,已然来到。只有那雨还在不断哭泣,洒下一地悲伤。

清明雨,滴落一地相思苦,这淅淅沥沥的雨像是对清明节众多哀伤的一种无言哭泣。逝者已逝,生者还要继续。春天的气息越见越浓郁,杨柳垂下,似在与亲友道别,愿与他们来生再见,愿这片清新绿意带给更多的人希望。生命如此脆弱、生命又如此无常,一年之计在于春,我们缅怀过去的同时不要忘了未来的希翼,不断去爱、被爱,去寻找自我价值,这,才是活着的意义。

清明紫阳行

文/阎丽珠

清明紫阳行,收获颇丰。买了明前茶,外带村民所赠手工炒制明前茶;吃了名吃蒸盆子;还饱览了紫阳山水。

紫阳县位于陕南汉水之滨,因道教南派创始人张伯瑞,字平叔,号“紫阳真人”曾在此面壁悟道而得名。

好山好水出好茶,因地处汉江上游,紫阳盛产富硒茶,早在唐代紫阳茶即为宫廷贡品,由于水土中硒含量丰富,茶叶中也累积了很多硒。而硒元素正是人体不可或缺的微量元素。

来紫阳前,我就打算买点明前茶带回,还在网上查了紫阳小吃,有油糍、桨巴馍、酥炕炕、还有大菜蒸盆子,我准备一一品尝。

坐火车到紫阳已是午夜时分。清晨早起,看汉江水平如镜,一艘小船驶过,船后人字形的涟漪渐渐扩散,于是平静被打破。我们直奔码头,准备坐船到河对岸去看仙人洞真人宫。码头有家不大的街头小吃店,买甜浆和油糍,油糍乍看像油饼,黄灿灿、油汪汪。买个尝尝,口感外酥瓤松软、清淡、不腻、入口即化,而且好吃不贵,一个才一元钱,连着吃了俩。油糍是用豆腐、面粉和成面糊子,然后舀一勺平铺在工具里下油锅炸,等飘上来就熟了,浇上些辣酱,红黄相间,色泽诱人的油糍就上桌了,甜浆是把白米下在豆浆里熬成,口感清甜,感觉这里的水似乎特别好。

仙人洞真人宫在河对岸,坐船过去几元钱。这里就是张平叔修炼之处。曾经屡屡在武侠小说中出现的人物,竟然确有其人,而正史也有记载。相传紫阳真人生活在北宋年间,遇道人点化入道,后云游至此,遂凿洞面壁,修炼内丹,并着有《悟真篇》等南派道教着作,在当时产生过巨大影响。现在这里香火很旺,游人也不少。

下午我们租船去了瓦房店,明清时期,瓦房店是陕南最重要的山货特产集散地,各地商家纷纷在此修建会馆。由于年代久远,现仅存山陕会馆(北五省会馆)和江西会馆局部。北五省会馆正在修葺,门紧闭,只能隔隙拍照。

一天奔波,饥肠辘辘,在街上寻找紫阳蒸盆子,找了好几家,都说这东西制作时间长,一般要预定。走到拐角一家饭店,老板娘说,她亲戚家的饭店,有蒸盆子卖,可以带我们过去,听后,大家一扫脸上阴云。

等蒸盆子上来一看,这菜卖相极好,实在的大号不锈钢盆,装得满满当当,面上是金鱼状的鸡蛋包,里面有土鸡、猪蹄、鱿鱼、青笋、木耳、莲藕、胡萝卜等等,青、绿、红、黑、白色泽鲜艳,十分诱人。这道菜口感清淡鲜香,特别是汤色清亮,味鲜美,且营养丰富,不愧是紫阳名菜。九个人又要了菜豆腐、魔芋片等几个当地菜,大块朵颐,风卷残云般盆空盘净。与老板闲聊,得知蒸盆子所用大块食材,上蒸笼要隔水蒸制6小时,由于制作时间长,所以,想吃一般得预定。他家餐馆在安康蒸盆子大赛中,曾获得过二等奖。意犹未尽的我们又预定了第二天的蒸盆子。

第二天,我们去看双桥镇,回返途中还看了高桥镇和廊桥。回到紫阳县城,又登上山头,去拍紫阳全貌,走到一处山里人家,坐下与他们闲聊,得知新茶刚下来,只见男主人捏一撮并不起眼的茶叶,泡上后,招呼我们品尝。主人说,茶是新茶,样子不好是因为自己喝,没有选茶,要是卖就要仔细挑选。茶上来了,只见汤色白中泛微绿,有淡淡清香,品一口,似有若无的清苦渐渐弥漫,温温软软,咽下,喉有微甘,一杯品完,顿觉神清气爽,好茶。我奇怪这七歪八扭的茶叶,竟是这等清香。问主家,说是他们这儿水好,用的是山里泉水。我好奇地尝了一口泉水。果然口感清甜,无任何异味。好茶须有好水泡,才堪称绝配。而紫阳很多村子,土地富含硒元素,流经泉水自然也成富硒水。主人招待很热情,看我们连连夸赞茶好,临走还送了一些新茶给我,作为回报我将从西安带去的牛肉干、果脯、豆腐干留给他们,算是城乡互换。

回西安前我们五人先去品尝预定的蒸盆子,竟然也吃个精光,晚上吃得太饱,大家一路溜达去茶叶店,买了和平村的新茶,当地人告知这才是正宗的富硒茶。遗憾的是我们不能将这富硒水背回,只能用矿泉水泡茶,弥补些许遗憾。

清明紫阳行,踏青、品茗、观山、看水、吃美食。回到西安每每泡茶,就会想起汉江清流,还有至今难忘的紫阳蒸盆子。

清明时节忆奶奶

文/姜燕

奶奶去世15年了,音容笑貌依然常浮现在眼前。

奶奶是地道的农妇,身材不高,肤色白净,头发总是整齐地梳在后面,用两个铜夹子夹住。奶奶没出过远门,围绕着丈夫、孩子、家庭、农田操劳了一辈子。她是个贤惠、善良、勤劳的人,虽没读过什么书,却非常明理。记忆中的她,从来没和人红过脸、吵过架,就连大声说话都很少,每天忙忙碌碌照顾着一家老小。奶奶做的菜很好吃,普通的豆腐经她巧手烹制,会美味无比。农闲时或晚上,她常坐在那儿缝制衣裳,她穿的藏蓝斜襟小袄就是自己做的。奶奶年纪大了,眼花了,常让我帮着穿针,每次帮她穿好后,我总喜欢一边看她缝衣服,一边听她唠家常,平凡的话题里,听到的是奶奶对家人的浓浓关爱。

奶奶很疼爱我,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家中来客人了,没什么招待的,煮一碗荷包蛋,放点红糖,再加上一些面粉做的油炸的金果,就是很好的招待客人的点心了。客人不好意思全吃掉,总会拿个碗拨出一些,拨出的那些,奶奶总是留着,等我放学回来给我吃,看我吃得津津有味的样子,奶奶会露出满足而慈爱的笑容来。

爷爷过世后,奶奶害怕一个人睡,常叫我陪她。天冷,奶奶总是帮我把被子盖得严严实实的,而我总喜欢紧挨着她,听她讲一些久远的过去了的人和事。

我是家里第一个出远门读书的人,记得那年去南京念大学,临行前,奶奶塞给我一个小布卷儿,打开一看,里面是五块、十块攒起来的一沓零钱。我鼻子一酸,眼泪夺眶而出,因为我知道奶奶平时省吃俭用,没什么钱。我不肯要,说爸妈已经给了,可奶奶不依,说是她的心意,让我在外面买点吃的,说着还红了眼眶。我接过来,心里沉重而温暖,暗暗发誓,以后一定要好好孝顺奶奶,给奶奶买好多好吃的。天意弄人,我读大学的第二学期,奶奶就身染重病,不久便离开人世。奶奶去世后,我常梦中哭醒。我的奶奶,我亲爱的奶奶,您还未曾享到孙女的福,我还不曾给您买好多好吃的,我还不曾来得及带您到外面的世界看看……每想到此,都心痛难忍,觉得愧对她老人家。

15年过去了,奶奶,您在那边还好吗?孙女我已经长大了,有了家庭,孩子。奶奶,我想您,想您慈爱的笑容,想您如山般的厚爱,想念您陪伴我、照顾我成长的岁月。奶奶,孙女永远怀念您!

清明话柳

文/张永生

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在我国古代,柳树一直是一个意蕴丰富的植物,人们在它身上寄寓了太多特别的含义。这在大量的古诗词中,得到了尤为集中的体现。诗经《小雅·采薇》中有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人借柳表达了年华流走韶光不再的人生感慨;“西浦唱骊歌,霸桥折杨柳”,流露出的则是主客分别依依不舍的挽留之情。

清明插柳作为一个习俗,自古以来深入千家万户,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芳菲四月,正是柳枝抽条的时节,因此,一般在祭奠祖墓以后举行踏青活动时,不论男女老幼,都会把折来的嫩柳枝扎成圆圈或帽子戴在头上。而在古代,人们认为清明是一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而在佛教中,观世音又以柳枝蘸水普度众生,受此影响,人们把柳视为吉祥之物,所以就在清明时节纷纷插柳、戴柳以避邪。

除此之外,因“柳”与“留”谐音,所以古人离别时喜欢折柳相送,除了表达依依不舍的留恋之情,还寓意亲朋远在他乡能如离枝的柳条般很快生根发芽,“折柳赠别”还蕴含着“春光常在”的美好祝愿。古诗词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唐代文学家权德舆有“新知折柳赠”之句,明代郭登有“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之诗。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就连听到《折杨柳》之曲时也会触动离绪。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就是最好的明证。

如今不论在乡村还是在城市,人们还是习惯于在清明这天,心怀一份虔诚和希望,折一枝柳插在房檐下,祈盼亲人朋友吉祥如意,生活如柳枝一样生机勃发。此情此景,总会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在外婆家居住的时光。

“春林本自奇,杨柳最相宜”。柳,是大自然的馈赠,是春天美景中最好的点缀,它具有谦虚纯朴的美德,以及蓬勃向上的生命力。柳的风情,值得我们怀想和体味。

清明踏青

文/姜林齐

每每清明,我总是想起《论语》上的那句话:“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父母安康俱在的时候,儿女的心永远是欣慰的、骄傲的,还带着一点点受娇宠的、活泼的欣然;但一想到母亲年岁已高,自己膝前尽孝的日子不多了,就会忧惧丛生。

父亲去世已经二十多年,母亲一想起来,依然止不住的伤心。清明的忧和愁,不是闲愁,它是实实在在的忧伤。但是,逝者已逝,活着的人还要活下去,清明是个晴朗明亮的日子,它要我们高高兴兴地来告诉父亲,我们过得很好,请父亲在天之灵安心。

每年清明扫完墓,我都坚持带母亲去踏青。一来到处转转,让母亲散散心,逗她开心;二来我们母子也趁此机会,多余游一游,多留下些美好的记忆。

“听说城南的桃花已经开了。”母亲说,“我们正好去看看。”

“好啊!”我骑着电动三轮车,沿着国道,放慢速度,稳稳地向城南驶去。

路边的榆叶梅,开着很大的花,有黄的,有玫红色的,母亲看着,非常高兴。松树绿绿的,看起来比冬天光鲜亮丽了许多。

微风穿过柳树枝条,轻轻地拂在我们脸上、身上,空气清新,阳光明媚,母亲看起来比平时白了许多,她浑身放松地坐在车上,惬意地舒展着手臂,大声地跟我说着话,高兴地笑着。

渐渐有一株一株盛开的桃树掩映在村户人家了。游人都左顾右盼,指点相呼,好像全然沉浸在桃花的秀色里了。我们慢慢近前去,找到了一个空地方,把车子停下。

桃花开得正好。有的含苞未放,花苞上一点猩红;有的已然绽开,彤红一片,美丽诱人。真是“满树和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何当结作千年实,将示人间造化工”啊。

母亲站在一棵泛着红潮的桃树下,我七十岁的母亲,在桃花的映照下,竟然也一脸桃红了。

看着母亲幸福的笑脸,我的心,无比快乐。母亲生了我,养育了我,在她有生之年,让她过得高兴,是我人生最大的快乐。父亲去世得早,没有享到我的一点点福,我要在母亲身上,一齐补上去。

趁着亲人健在,多尽一点孝心,是身为子女的我们,人生第一件重要的事情。清明踏青,带母亲春游,母亲开心,我也开心。

更多好文章

猜你喜欢

更多好文章

好文章

更多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