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社 > 情感 > 心情随笔 > 正文

由《包法利夫人》中爱玛的死看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

作者: 茕茕清歌[文集]2020/12/25心情随笔

《包法利夫人》是法国作家福楼拜创作的长篇小说。作品讲述了一个受过贵族化教育的农家女爱玛的故事,她瞧不起当乡镇医生的丈夫包法利,梦想着传奇式的爱情。为了追求理想的爱情境界,她两度偷情,但这样做非但没有给她带来幸福,还使她自己成为商人勒乐盘剥的对象,最后她积债如山,走投无路,只好服毒自尽。

小说中的主人公爱玛可谓是一个又可恨又可怜的悲剧角色,她追求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爱情,甚至不惜做出偷情这样出格的事,但最终所有的幻想都化为泡影,爱玛也在悔恨中死去,她的死具有欧·亨利笔法的味道,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关于她的死,原因有很多,下面便浅略地探讨致使她死亡的各种因素及它们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其一便是她的浪漫主义情怀。这一性格其实早在夏尔第一次到卢奥先生家便有隐晦的提及,“一个年轻女子,穿着镶了三道花边的蓝色丝绒长袍”、“夏尔看见她的指甲如此白净,觉得惊讶……”等,华丽的装束、整齐的指甲似与传统印象中的农家女形象格格不入,她所受到的贵族化教育便是催发了日后种种的缘由。后来与夏尔结婚及参加安德威烈侯爵的舞会则彻底激发了她心中的理想情怀,本以为嫁给了理想中的爱情,但却发现丈夫夏尔是个平凡又庸俗的人,“这位老兄什么也不知道,更不能教你知道,甚至自己根本不想知道。”而后在舞会上,她真正见识到了自己心中向往的生活,她“真想知道他们的生平,深入了解他们,和他们打成一片”。至此,美好的理想同贫瘠的现实产生了最为强烈的碰撞,两方不可调和的矛盾尖锐对峙,她的人格同她的肉体分离,让一个农家女不顾自己的阶级、家境,不择手段地想要到达理想的彼岸,最终扎进死亡的深渊。

爱玛的死同作者的人生价值观也有一定的关系,“福楼拜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以及思考能力,这些能力突出体现在福楼拜对现实社会的认知中。从封建复辟王朝到七月革命,经历动荡社会的福楼拜看到了大资产阶级对其他阶级的迫害。而二月革命到拿破仑帝国的建立,虽然统治阶级对自身身份进行了变换,但是社会中却没有资产阶级所提倡的博爱、平等与自由,有的只是知识沦丧的道德与腐败的政治。”福楼拜生于浪漫主义文学的产生期,并在青少年时期随着这种文学流派的发展而踏上文学之路,然而他曾说过“人们认为‘我’痴迷于真实的事物,但实际上‘我’憎恶它们;因为正是由于‘我’对现实主义的憎恶‘我’才写了这部小说。但是,‘我’也同样憎恶愚弄我们的理想主义的假象。”因此可以看出两种截然不同、充满矛盾的主张在福楼拜一人身上存在,而它们的产物就是《包法利夫人》,爱玛的死亡很好地印证了浪漫主义同现实主义在福楼拜心中的制约和融合。

第二则是她所处的时代原因。19世纪的法国正处于社会大转型时期,工业革命逐渐推进,法国资本主义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工农业取得很大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直接导致了人们像金钱看齐,金钱至上主义变得横行,人际关系充满了铜臭味,财富和权贵成为衡量爱情中举足轻重的因素。小说中爱玛的死同商人勒乐有很大的关系。莱昂和罗多尔夫实际上都只是当时婚姻观、爱情观的直接体现,而勒乐则代表了当时的典型商人,是致使爱玛死亡的最直接原因,他利用爱玛的心理,向她兜售奢侈品,并借贷给她,当爱玛无利用价值后,他原形毕露,将爱玛控告上法庭。福楼拜塑造了勒乐丑恶的嘴脸,将爱玛推向深渊,看似爱玛的死是由勒乐一手造成的,但前面有说勒乐只是一个典型形象,我们必须透过他看到本质,那就是当时资产阶级对金钱的追逐和狂热,福楼拜通过这样一个悲剧,无情揭露了金钱至上社会戕害人性、腐蚀灵魂的罪恶,“福楼拜对他所处的资本主义社会,特别是其统治者资产阶级是持否定态度的,甚至是憎恶和痛恨的。因此,资产阶级虚伪、自私和唯利是图的本性便成为福楼拜在其文学作品中猛烈抨击的对象。”浪漫主义的熏陶让他对世界始终抱有美好的幻想,但是这种幻想在冷酷的现实面前被打击得支离破碎,这也能在一定意义上解释福楼拜所说的“包法利夫人就是我”一句。

通过对爱玛死亡原因的探讨,能够看到她生活年代残酷的现状,她自身的“不安分”固然是重要的原因,但并不至于置她于死地,真正致使她死亡的,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虚伪、自私,也是福楼拜想要表达出来的本质,他残忍地写死了自己的主人公,血淋淋地揭露事实,本身便是同时代抗争的伟大壮举。他以这样一个悲剧意图警醒世人,认清这个虚假的社会。

更多心情随笔

猜你喜欢

更多心情随笔

好文章

更多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