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社 > 日志 > 情感日志 > 正文

不屈的歌

作者: 王明霞2023/03/24情感日志

小时候我生活在丹阳西门外的乡下。

总听母亲说,一两岁大的我大多时候是独自待在一个晒粮食的篾箩筐里自己和自己玩,抑或看着母亲在旁边忙她的活计,看母亲整日里为了一家六口能吃饱饭而做着永远做不完的活。

因为年幼,那段贫穷的岁月未曾留下任何记忆,但我坚信,那个时候母亲就是我的全世界。

到了上学的年龄,村上同龄的小伙伴们都结伴去邻村的学校上学了。每天同一个时间,我就会扒着门框,看着他们背着书包从村东头远远地走过来,走过我家门口,再走向村西头。我就那样一直看着他们越走越远直到走出村子,然后端上一张小木凳,一个人坐在门口。小时候的我不喜欢多说话,走过的大叔大婶总会随口问:咦!孩子,怎么不去上学啊?我听了总是抬头看他们一眼,然后低下头看着自己的脚什么话都不说,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但我也从不跟父母提上学的事,我知道即便提了也没用,如果可以父母绝不会让我待在家里的。

那时候家是我唯一的世界,我每天的任务是给整日在田间干农活的母亲送大麦粥,在那个粮食需要计划供应的年代,即便是一个整日泡在田间的农民,也吃不上一顿饱饭,稀溜溜的大麦粥是每天的主要食物,饿了,就再喝上一碗,所以整日劳作的母亲就是靠着它既补充水分,又暂时填饱了肚子。

突然有一天早上,母亲让我带上小木凳,跟邻家小姐姐去邻村的幼儿园,这时我才终于有学上了。

进教室了,我却发现别的小伙伴都坐在学校统一的长板凳上,面前都有长条大桌子,但我却没有,我只能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坐在从家里带来的小板凳上。但即使什么都没有,我依然很开心,因为下了课我就可以和大家一起玩了,我不再是一个人,我的世界里不仅又有了小伙伴,还多了老师,多了很多美丽的童话故事,虽然那个教室就是一个四面土墙的矮房子,但这个头顶粉尘直掉、光线幽暗、满是蜘蛛网的地方,依然对我充满了诱惑。

后来终于知道,我只是个临时插班生,是父母交了一半的学费,央求老师才收下的,从那时起,我知道了,人和人之间是不一样的,从此我不再跟别人攀比。

没多久,母亲做了生产队里的饲养员,整天围着一群猪和牛转,她常常会牵着她的牛到学校门口,我便常常从上了一半的课堂上被喊出去跟着母亲一起去放牛,这个时候,我会把刚刚在课堂上听来的故事仔仔细细地讲给母亲听,看母亲听得认真,我便忘了没能继续听老师讲完故事的不快。

到了6月,麦子早已收割完,我就会和母亲将麦草堆满小板车,天没亮动身,从丹阳西门外穿过县城送到十七八里路外的人民大桥。

每次总是母亲在前面拉,我在后面低着头用劲推,母亲看不见我,我也看不见母亲,一路上只听得见两人鞋底与地面的摩擦声和呼呼的喘气声,我俩尽量减少讲话,为的是省下力气走完这段长长的路,一路上唯一能看到的就是自己两只不停向前迈出的小脚,这是我从家到人民大桥一路上唯一能看到的风景。

我总是在想,当初我那细弱的双臂到底有多大劲儿?长大后曾经问过母亲,母亲只是说:不是没办法吗,只是苦了你哦,妈知道你用了所有的力气!后来,我终于明白,没日没夜辛苦劳作的母亲,身体已是十分瘦弱,拉着这么重的一车草,走完十几里路是多么的不易,即便是一双小手的援助,在她心里也是一种力量的支撑。

等到了人民大桥, 就看见大桥下停满了等待装运麦草的船。从大人们的口中我知道这些草都是要运去造纸的。从那一刻起,我突然觉得原来这个世界还有这么多我不知道的东西。如果留在家里,我怎么会知道有一个地方会有这么大的一座桥,会有宽阔的大运河,会有着这么多的大船,还有这么多和我们一样从四面八方汇聚到这儿来的一车一车的草,虽然磨破脚底辛辛苦苦拉来的一车草只能卖两三块钱,但我依然觉得是值得的,于是我一趟接着一趟地跟着母亲推着小山一样的板车去送草。

长大后总听母亲念叨,幼年的我过早懂事,直到离家一个人外出读书,从未开口跟父母伸手要过一分钱,提过一个要求,这对于贫穷中的家庭多少是个慰藉,她总说亏欠了我,可我却觉得,终究是贫穷让我得以成长,是那段艰难岁月和一生勤劳的父母让我看到了农民生活的艰辛,除了坚强与不屈是不够的,必须要有文化知识。

带着这个信念,在我16岁那年,我离开了丹阳,去省城念书。

猜你喜欢

情感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