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社 > 日志 > 情感日志 > 正文

儿时的端午节

作者: 张月玲2023/03/23情感日志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家住黄河北岸的我,最盼望每年五月五的端午节,因为它能让我有一种说不尽的快乐。

小时候,印象中只有奶奶和父亲。长大后,听奶奶说,母亲在我1岁多时,被饥饿夺去了生命。7岁的二哥被外婆领走了,留下10岁的大哥、5岁的姐姐和我由奶奶和父亲抚养。记忆中远嫁山区的姑姑经常来接济我们,隔三岔五地送来吃的和穿的。那时,除了盼望姑姑来,就是盼过节了,尤其喜欢过端午节。

端午节这天,奶奶早早让父亲把事先从黄河边割来的艾叶,捆成一柱柱,挂到门旁,据说这样可以驱蚊虫,还能治病。然后,奶奶让父亲拿来提前泡好的雄黄酒,为我们每个人在手心、足心、眉心等处涂上雄黄。奶奶说,这样可使蜈蚣、壁虎、蜘蛛等不能侵犯,这种习俗为的是图吉利、祛病邪。

涂完雄黄,奶奶就要给我们佩戴香包和系五色绳了。香包,家乡土语就是香布袋,是奶奶用各色布头亲手缝制成的,里面包的是香草或者麝香,闻着清香扑鼻,形状有心形的、菱形的、三角形的等。各种形状的香包用五色绳吊上,挂在胸前,就是当时最时尚的挂饰了。那五色绳也是奶奶让父亲提前在集市上买来的,等到端午这天,系在我们的手腕、脚腕、脖子上,系的时候,不准小孩开口说话。系上之后,不准解开或者拿掉,只能在六月六这一天,剪断扔到河里,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

之后,大人们就开始忙活着包粽子了。奶奶提前让父亲去黄河边采来一大把芦苇叶子,用清水泡上,再泡上糯米和红枣,等姑姑来,围在一起开始包粽子。当时家里条件不好,姑姑带来的糯米,奶奶总要掺一点小米,这样可以多包几个粽子。包好后的粽子,放到锅里煮上一阵子,捞出来热气腾腾的,香气四溢,闻着就让人垂涎欲滴……

“为什么只过这一天呢?”对于我的提问,奶奶作了解释,只是当时我太小,不知道屈原是何许人也,后来上学了,才慢慢知道一些历史知识。

儿时的端午节,由于条件有限,虽然没有丰富的饭菜,也没有现在电视上划龙舟比赛的热闹场面,但是,那时脖子上佩戴的香包、手腕上系的五色绳、门旁悬挂的清香艾叶,总也磨灭不掉,每每想起这些,仍然记忆犹新,忘不了那时的快乐,忘不了儿时的单纯,更忘不了奶奶那浓浓的爱……

猜你喜欢

情感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