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社 > 短文 > 优秀文章 > 正文

回老家的散文文章

2023/03/07优秀文章

回老家的散文文章(必读6篇)

老家的野菜进城来

文/李燕翔

周日一大早,农村老家的一个堂弟风尘仆仆地进城来了,他又给我父亲送来了从地里采挖的新鲜野菜。我这个堂弟,平时来城里并不多。每年采挖了地里的新鲜野菜,他就准时进城给我老父亲送来。每次老父亲都说,城里什么菜都有,大老远的路,以后不要再送了。可堂弟憨憨地一笑,浓重的乡音就灌满了整间屋子:"大伯,这新野菜里有咱老家地里的味道啊".

这绿油油、脆生生、鲜鲜嫩嫩的新野菜,定是老家大地日月精华的浓缩,它和生硬却又亲切的乡音共同散发着纯净自然、沁人心脾的生命气息。

每当新野菜到来的时候,老父亲的腿也不疼了,腰也灵活啦。他像小孩子般地挑一棵最大最肥的野菜,举过头顶,对着太阳眯着眼睛转几圈,然后轻轻地抖落野菜根须上的泥土,在手心中细细品玩个够,轻轻地咬一口野菜尖上的嫩芽,表情夸张地细细咀嚼,深深地叹口气说:"香!真香甜啊!"我出于好奇,也试嚼过,感觉除了淡淡的青草味外,还有些苦涩。尽管如此,我还是相信,父亲的感慨是发自内心深处的。

新野菜送来后,父亲总要先将带着老家泥土的新野菜用水洗净,然后用"笼布"包严实,悬挂在阳台上自然晾晒一天。再将一团一团的新野菜整齐码排在铁锅里,小火蒸制半熟,以后是炒着吃还是煎着吃,就由己了……

父亲曾手把手地教我,说:新野菜的根系最有营养,收拾加工野菜时,千万不能把这部分扔掉。有时,他看我收拾加工野菜不得要领,干脆把我支开,自己下手。也别说,父亲蒸制的野菜,嗅着清香,看着养眼,吃后嘴里柔软滑润。街上小贩出售的野菜,要比父亲蒸制的要差得远了。

自从进入中年后,我才理解了父亲对农村老家新野菜的情感。他在农村生活了八十余年,对那片土地上的一切,尤其是季节变换、春种秋收的每个环节,都了如指掌。父亲闲坐在阳台上,望着老家的方向,念叨着:"今年的野菜快拱出地皮了。"果然,没过几天,楼下就传来了浓重的乡音:"大伯,新野菜!".

浓重的乡音未落地,八十多岁的老父亲腿脚麻利地开门下楼,我从玻璃窗向下看去,心底涌动起一股热浪……每年父亲都说不让人家再送了,原来只是他的一句客气话,其实一到这个时候,他就惦记老家的新野菜呀。

如今我明白了,父亲名义上是惦记农村老家的新野菜,其实他是怀念老家的乡村生活,怀念老家的阳光、风雨、田野。老家田野里的风霜雨露和日月星辰,秉承着神秘、神圣的意愿,最后随心着意地化作绿油油、脆生生、鲜鲜嫩嫩的野菜,被送到城里,走进我的楼房。

我猜想,在父亲的世界里,有一样我难以体味和感知的食品,它养颜、养胃,更能养心,那就是老家田野里的新野菜!

老家的小院

文/聂嘉琪

每当逢年过节时,我总会去那个地方欢度假日,享受生活。尤其是每当我伤心、沮丧或者成绩考得不理想时,我更会上那个地方寻找安慰,诉说心情,那就是我乡下老家的小院。

老家的小院没有什么特别,面积大概不到半亩地。甚至院内的房子已经很陈旧了,听爸爸说,这还是我的爷爷奶奶年轻时建造的,距今已有30余年,但我对老家的小院却总有份说不出的喜爱与牵挂。春天的时候,当你坐在小板凳上,欣赏着爷爷20余年前栽种的柿子树、枣树、桂花树以及花花草草,把自己置身其中,你会发现生活是多么惬意。夏天的傍晚,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起乘凉,唠唠家常,嗑嗑瓜子,讲讲故事,谈谈工作学习,就算什么也不说,心情也会放松。秋天常是萧条的,纷纷扬扬的落叶平添了几分苍凉,但它安静的陪伴也总能给我带来无限的安慰,此时的它如一位气质非凡、文静优雅的中年女性,饱经沧桑却依旧美丽。冬天的它如果经历了雪的洗礼,就会变得异常美丽,雪地上还多了一些脚印,那是我与弟弟家伟的杰作,此时的小院变得更加迷人。

是的,我乡下老家的小院,与城里别墅人家的小院是无法相比的,它既没有什么雕塑喷泉,更没有假山小溪。而我对它的牵挂和喜爱,是因为它是我爷爷奶奶辛勤劳动的结晶,是因为它是一个我可以袒露心事的朋友,一个真正了解我内心深处的朋友,一个值得我用一生去怀念的知心朋友……

老家的红桥

文/木子铁

夏末,滚滚热浪把我从市区赶回了县城的老家。晚饭后,乘凉的人们来到滨河公园散步。走过红桥,便从伊河西岸走到了东岸,过去只能隔河相望的新城区,现在是抬脚即到。

红桥是老家县城新修的一座步行桥,长约400米,因桥面呈红色,人们便称之为红桥。

红桥横跨伊河,两端处于东西滨河公园的中间,连接新老城区最热闹的地方,拉近了老城和新城的距离,像一条红丝带把新老城区连为一个整体。

红桥上满是乘凉的人,或立或坐,静而热闹。玩手机的年轻人,沉浸在网络之中;乘凉的老人坐在路沿上,背靠石栏,拐杖置于腿旁,似乎在回忆过往,脸上露出丝丝笑容;大姑娘、小媳妇叽叽喳喳走过,留下淡淡的幽香;蹒跚学步的幼童、脚踩滑板的少年……这一切构成一幅夏夜红桥风景画。

站在桥上环看县城,想起了那首熟悉的老歌《小城故事》。嵩县原是一座小城,改革开放使嵩县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日新月异的变化改变了老县城灰头土脸的形象,县城变得靓丽、大气、富有内涵。嵩县发展的故事一个接着一个,这里是个充满故事的地方。

县城框架拉大了,一城变双城。

连接双城的是5座漂亮的桥。刚通车的跨湖特大桥,从高速嵩县出口直达洛栾快速通道,横跨陆浑水库的上游,青丝丝的路面,雪白的标线,崭新的路灯,宏伟壮观,这在嵩县绝对是超级工程;伊河大桥双桥并立,车水马龙,风景桥上添新景,风景更靓丽;嵩县二桥固守县城的上游,让货车绕道而行,使县城更安静;脚下的红桥,如红毯铺道,高贵厚重,成为一处新风景。

站在桥上看风景,风景尽收眼底。

身边是一对30多岁的夫妇,手机里反复播放着歌曲《歌在飞》,优美的旋律飘过来,撞击我的耳鼓,我的思绪也飞得很远。

30年前,怀揣梦想,走出大山,学习、工作,如放飞的雏燕,最后又落脚在这山区小城。那时的县城落后闭塞破旧,就那么一小绺,两、三条街道,公路之外是庄稼地、乱河滩。河滩里杂草丛生,砾石遍地。后来交流到外地工作,一晃又十几年过去,原来的荒芜之地如今已是高楼林立,公园如画,人流如织。不由感叹时光真快,发展得真快。仿佛一夜之间县城变靓了,变大了,更现代了……

记得伟人说过"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处于日新月异、改革创新的今天,慢一步就要被淘汰,我们怎能故步自封,以老自居,做一名旁观者呢?

老家那片松林

文/周堪

我老家的对面有片松林,面积不过300亩左右,虽然不大,却是我曾经的乐园。参加工作之后,去的次数少了,但每年的春节都要去玩一两次。自从进城之后,就再没有去过,一晃就是二十多年。

我多次在梦中走进那片松林,回到儿时那些欢乐时光,醒来时脸上还带着微笑和泪痕,于是便计划着什么时候再进松林去看看。

2020年清明,我驾车回老家祭祖,走前便决定要到松林中去看看。在祭拜结束后,我便向松林走去。天公不作美,一直纷纷扬扬下着小雨。雨水凉嗖嗖、软绵绵的,像少女的纤手,给我无限的遐思。

我沿着荒草丛里的小路,走到了森林边缘。荆棘丛生,杂乱无章的杂木野刺,封锁着进林的道路。我折断一棵黄荆树,去掉枝杈,用这根棍棒,敲打那些杂木野刺,劈出一条道来,跨了进去。

松林里铺满了厚厚的松苗,由于雨水的浸泡,湿漉漉的,我踩在上面,像踩着棉花一样。到处都是杂木野刺,十分零乱,已没有了记忆中的净美。这些怎么没有人来收集?我们当年不但把地上的松苗刮净,把林间的杂木野刺割净,还要抱着松树,使劲地摇晃,把那些还挂在树上尚未完全老去的松苗摇落下来,一起装进背篓里。当松苗实在无法装满背篓时,便下起狠手,将那些松枝直接折断,背回家当柴火。

松林里很静,听得见我的心跳声。居然没有一声鸟鸣,不知那些鸟儿是为了避雨躲进了窝里,还是因为我这个久违的朋友归来,不愿打扰我的心绪。

我拄着黄荆棍,在森林里慢慢寻找儿时和曾经的往事。我找到了,找到了那棵被我用弯刀砍过的松树,那松树已经高大了很多很多,那伤口已变成了大大的疤痕,似乎还怒视着我,几滴雨水正从疤痕上流过,像是伤疤的眼泪。我伸手轻轻地擦掉那几滴"泪水",感到了内疚,后悔自己当年为什么那么残忍。我对着松树,虔诚地说了声:对不起!我找到了儿时藏猫猫常常躲藏其中的那块洼地;我找到了和伙伴们玩扑克、抓石子的那块大石;我找到了和伙伴们做家家以及两个院子的孩子打群架的那片草地……雨水从松枝松苗上滴下,湿润了我的头发,流到我的脸上,和眼泪一起滚落到那厚厚的松苗上,消失得无声无息。

我朝山巅走去,在山脊,我停下脚步,那里有我学生时代太多的记忆。每天拂晓,我就会来到这里呼吸新鲜空气,坐在那块石头上,开始我的早读。多少文章、多少诗词就是在那里让我记在脑中,从此终生和我相随,充实着我的生活。

我继续向上到达了山顶,我站在山巅的野草丛里,沐浴着春风春雨。那里,是我老家的最高峰,视野开阔,家乡风光一览无余。站在那里,放眼望去。远方,群山起伏,烟雨濛濛,较之以往,虽少了空旷寥廓,却多了神秘逶迤。我惊叹:家乡,原来如此美丽!站在山顶,我任思绪放纵飞翔,诸多往事和回忆一齐涌来。儿时和青年时代,我常在那里看朝霞映天、夕阳染地。在那里我高声朗诵过"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等无数经典诗文。我在那里跪拜过上苍,乞求保佑我考上好大学、赐我好前程、送我一位好姑娘。成功和开心时,我站在那里高歌;失败和失恋时,我仰躺在那里痛哭。脚下那座山峰、那片草地,生长过我的梦想,托负过我的身躯。那里生长过我童年的乐、少年的梦、青春的痛。成年后,我曾多次携妻女到那里游玩,留下了我们一家人欢乐的身影。

站在山巅,我四下张望,久久地被家乡的美景迷醉。小时候,我在那里遥望,总想着早点走出大山,做着远方的梦。而今,我在大山之外常常想着回到那里,原来,我的灵魂一直牵挂着那片土地。

老家那片松林很小、很小,一眼就可以览尽。老家那片松林很大、很大,她装下了我曾经的快乐、痛苦、幻想和追求,也装下了我一生的记忆和难忘。

难忘的"老家"

文/许秀英

我刚参加工作时,有一段在青海海晏支边的人生经历,至今令我难以忘怀。

海晏位于青海省东北部,我去的时候,三年自然灾害刚刚过去,听说那里的人们经历了非常艰苦的生活,由于饥饿,甚至有人在马粪中寻找没有消化完全的食物。

草原上的草长得非常高,时有狼群出没。狼没有见过汽车,常常追着汽车跑。随着大批支边人员开进草原,狼群也逐渐不见了。那里地处高寒地区,冬天特别冷,戴着口罩走在路上,呼出来的哈气很快就凝成冰霜挂在发梢上、眉毛上。虽然很苦,但人们非常坚强乐观。

草原尽处的深山里面有解放军的哨卡,草原上也驻扎着很多部队。那时部队及地方的文艺团体不断来慰问演出,各单位自己的文艺活动也非常丰富。还记得我们公司的文艺团体演出了话剧《年轻的一代》《千万不要忘记》等,呈现出非常活跃的文艺气氛。

科研人员的工作既艰苦又危险。有一段时间局势非常紧张,半夜警报一响,全体人员立刻坐大卡车向草原深处的防空洞转移。由于怕暴露目标,不许有任何光亮,汽车灯也不能开,一辆辆卡车在黑暗中无声无息地行驶。

而这时我们必须坚守工作岗位,通信命脉不能断!在漆黑的房间里,我们摸黑操作,没有人恐慌,只是一心一意、准确无误地接通每一个电话。当时我年龄小,但听党的话、坚守岗位,已经成为我的自觉行为。

那时配发的各种防寒衣帽中,有一件当时算是很漂亮的蓝色棉猴,仿苏联的款式。记得有一个周末,我们三位身穿蓝色棉猴大衣的姑娘在草原上散步,遇见了三位身穿军大衣的姑娘,大家都很高兴,她们还热情地邀请我们去她们部队玩了半天。巧的是,她们三位和我们三位分别是老乡(山东、东北、四川),从此我们成了好朋友。

由于国际局势的变化,国家放弃了那里的基地,将人员分散到国内其他地方重建基地。我们是分批乘专列到四川的。为了不暴露原基地所处位置,所有带有高寒地区特点的物品,包括衣服、鞋子、毛毡等等都进行了严密的封装。而如今,海晏已成了教育基地和旅游景点。

我时常怀念那片大草原,那是一片美丽的草原,草原上遍地鲜花,藏着鸟蛋、蘑菇,流着清澈的溪水……那更是英雄的草原,无数科学家、军人及全国各地支边人员在那里,为国防事业做出了牺牲和奉献!向在那里工作过的所有无名英雄们致敬!

为了保密,我们离开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把那里称为"老家".离开"老家"已经五十几年了,美丽的草原、英雄的草原,将永永远远铭刻在我们的心里!

老家的升旗仪式

文/赵自力

从我记事起,老家就有一面鲜红的国旗,每年的国庆节都会冉冉升起。

爷爷教了一辈子的书,当了二十多年的小学校长,老先生的爱国情思已经深入骨髓。他不仅在学校用升国旗、唱国歌教育熏陶学生,还把这个传统带到了家里。很小的时候,每逢国庆节,我们全家老小十几口人都要在小院里集合,在爷爷的指挥下升国旗、唱国歌,这已经成为庆祝国庆的一种必不可少的仪式。

爷爷对升国旗十分讲究,旗帜一定要新,不能有破损。升旗时间和太阳升起时间大致同步,往往太阳在东边山头露出半个脸,就意味着升旗的开始。全家人必须行注目礼,党员佩戴党徽,共青团员佩戴团徽,少先队员系好红领巾。然后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全家人看国旗徐徐升起。

小时候调皮,有一次在升旗时我朝姐姐挤眉弄眼,被爷爷发现了,挨了几笤帚疙瘩。爷爷跟我讲,他受过的苦太多了,多得几天也说不完,是共产党建设了新中国,给老百姓带来幸福的生活,要学会感恩,要爱祖国。那次挨打后,我抚摸着爷爷的手,他的十根手指已经弯曲变形,并且每个指头都少了一截。事后爸爸告诉我,这是爷爷当年给地主扛活时冻掉的。如果不是共产党,哪有如今的好生活。我明白了,爷爷为何把升国旗看得那么神圣,他是要通过升旗教育我们这些子孙,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要把祖国记在心中,都要热爱我们这个伟大的国家。

后来,村里的乡亲也受我家升国旗的影响,国庆节那天穿戴整齐,领着孩子在我们小院里一起观看升国旗,这已经成为小小村庄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今年的国庆节,我将照例带着妻儿回老家参加升旗仪式,就像奔赴一场精神的洗礼。无论走到哪里,我都觉得有一面鲜红的国旗,在故乡的方向迎风飘扬。

猜你喜欢

优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