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社 > 情感日记 > 情感驿站 > 正文

乡愁

作者: 陈群2022/12/28情感驿站

白云似乎一直在纠缠我,我到哪,它仿佛也跟到哪。

这里是合肥郊区靠近董铺水库的西洋鱼村,为保护合肥的"大水缸"——董铺水库,拆迁便一锤定音,落地有声。

恰好我来了。我扛着照相机到这里时,一向寂静的村庄,热闹起来,热情万分。我的视线,借红砖围墙上的丝瓜藤游移:蓝天够蓝,白云也豪放。我心里那包裹着的乡愁,也很快被打开了。

踏过的杂草、老式的中堂、挂在墙上的泛黄的老照片……跃入眼帘之物,让记忆单刀直入,内心的情愫云蒸霞蔚般地显现。我对面前的一切不能无动于衷,但又不宜过于惊讶;我只能屏住呼吸,听它的声音,数它的纹理,把它反馈的信息都放到心里。有些情感放在心里越深,也许就越真。

村里85岁的韩元芳,已满头白发;71岁的王从兴,入党48年了;76岁的张有为,每天要喝两顿白酒……这些老人,一辈子都守在这个平凡的村子里,他们激情着、热烈着、叹息着,他们哭过、笑过、累过、痛过,轰轰烈烈又平平淡淡。

我们这些告别故乡闯荡异乡的人,带着家乡赐予的激情,在异乡的土地里耕作,疲惫时,借他乡的家园物事,照应记忆的底片,沉醉一下,又醍醐灌顶:一切都是那么熟悉,一切都似曾相识。

你看那老式的吊扇,不知疲惫地转动着,疯转的叶片,正糅合着梁上的风景,颇像记忆里家的样子。整个屋子的凉意,渗到心窝里,荡起阵阵涟漪;额头上的汗,也不由分说地溜走了。老日子恍然回到了眼前。67岁的房主龚存寿说,他家的牡丹牌吊扇,是上世纪80年代初,在合肥淮河路花120元买的,从没坏过。我仰头,见屋梁上的"囍"字,清晰可见,鲜艳犹存。"那个字,是当初我家做房子时,有意请油漆师傅刷的,以图个美好未来。"龚存寿轻描淡写,我却想象着三十多年前那段浓墨重彩的时光。

那个物资匮乏、乡情浓烈的年代滚滚而来。那时候的工匠,真对得起"精神"二字;那时候,谁家要是有什么事,邻居们总会相互帮忙,几杯酒下肚,几支烟抽过,彼此和和气气,实实在在。

阳光以它饱满的热情持续照耀。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马郢,跃入眼帘。时代奔涌向前,马郢也披上了"文创"的时尚外衣。二十年前的乡村人,肯定不会想到,他们司空见惯,甚至有些嫌弃的农具和泥巴房,还有农产品,在今天经过文化艺术的包装后,不仅能登大雅之堂,还颇有意味。"马郢计划"的负责人说,不仅过去的老物件城里人喜欢,就连农家养的小鸡,刚蹦蹦跳跳时,就被城里人在网上预约买走了。

互联网真是个好东西,好玩的、好看的、好吃的,远在天边却能近在眼前。三十年前,看着路边的电线杆,哪会想到互联网。日子太快了!时空的变幻,让人有些恍惚。而时代的日新月异,也把我们的目光磨钝了许多,那持续涌动的乡愁,可能只在记忆中和老照片里存留。人,是爱回忆的动物,照片或许是缓解相思的药。这样想时,作为一名摄影记者,我感到很幸运,因为我们今天拍下的照片,可能就是明天的历史。我相信,乡村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和革新,也注定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忽然明了并提醒自己,不要以固定的思维模式,来处理眼前变化的一切。

白云还在视线内继续纠缠着、变幻着,但我知道它终究昙花一现。蓝天,还是那么蓝,但却像清澈干净的镜头,在我心里留下太多的记忆,还有瞬息万变的沧海桑田。

猜你喜欢

情感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