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社 > 情感 > 心情随笔 > 正文

走进莎翁故乡

作者: 周天柱2022/09/06心情随笔

前不久英国首相卡梅伦撰文隆重纪念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莎翁广阔的想象力、无限的创造力和无尽的人文情怀,囊括了整个人类世界,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境界。”英国在全球的“永恒的莎士比亚”纪念活动,就此拉开序幕。

出于对莎翁无比的景仰,我去英国自由行的首站就是大文豪的出生地与逝世地——瓦维克郡艾玛河畔的斯特拉特福小镇。全球“莎士比亚热”通过一组不完全的统计数据得到印证:近50年来,来此游览的总数达到1亿多人次;给这座2万多人的小镇带来的旅游收入20亿英镑,折合人民币约190亿元。

历史演绎的往往是一出荒诞剧、奇特剧。这位文坛大师自幼面临的窘境是:父亲破产,家道中落,因囊中羞涩,遭人鄙视,曾先后当过肉店学徒、乡村教师。48岁那年封笔重返家乡,孤苦伶仃一人,独自忧郁而死。众多的莎迷是在他死后才发掘出无与伦比的莎士比亚精神。如今富得流油的斯特拉特福小镇的镇民极其懂得感恩,他们把所有的心血用于虔诚纪念这位“英国戏剧之父”。一入镇口,亨利街上耸立着一座醒目的雕塑。这是莎翁四大喜剧之一的《皆大欢喜》中活泼可爱的小丑试金石的造型。铜像底座上镌刻着莎翁的一段名言:“傻子自以为聪明,聪明人却大智若愚”,引人深思。街道旁一座两层楼的都铎时期的旧建筑格外引人注目,与相邻的建筑相比,这座原汁原味的故居显得相对寒酸,却是万金不卖的“国宝”。它再现了莎士比亚不幸的童年、少年生活:简陋的木床、油腻的皮袄、石制的地板,均保存完好,多数都是16世纪的原物。当年莎翁父亲为了养家活口,将旧木屋一分为二,一半辟为居所,另一半则是养家糊口的制作皮毛的手工作坊。按当时的工艺,硝毛皮、制皮货用的是人尿、畜尿,终日弥漫的强烈恶臭常熏得人眼睛都睁不开。就是这样一个给少年莎士比亚带来无穷苦难、折磨的“狗窝”,在早已成了名的莎翁的心里,却依然是难忘的“金窝”,最终选择叶落归根,死后就葬在故乡的圣三一教堂。家乡父老在母亲河畔中心广场竖起一组雕像,正中间最高处是莎翁的坐像,四周分别是悲情王子哈姆雷特、手持王冠的亨利王子、邪恶的麦克白夫人及破落骑士福斯塔夫。数百年来,小镇的剧院坚持每天上演一出莎翁的名剧。

来莎士比亚家乡,不管你了解莎翁多少,只要你是怀着虔诚的心要与大师对话,那你一定会很容易地在此找到属于你的空间。戏剧本身就无国界,文学创造决非一国独享。目睹莎翁戏剧中形象化的一幕幕场景,很容易会联想到当今现实生活中相同、相似的人物和事由,从而感慨万千。这也就是莎士比亚400多年长盛不衰的原因吧。

心情随笔

猜你喜欢

心情随笔

好文章

优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