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社 > 经典散文 > 叙事散文 > 正文

打糍粑

作者: 胡正彬2022/03/08叙事散文

故乡所有的年事活动中,打糍粑是最盛大的一项。

外地人打糍粑,规模较小,一次就打十斤、二十斤米的,两、三个人随便打腾倒腾,就成了,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做,简便易行。我老家的可不是这样,在我老家河南,一年只打一次糍粑,只在腊月底,只为过年准备的一道美食。

泡糯米,是打糍粑的第一步,用大缸泡,一个家庭打糍粑的多少,取决于这家的人口和亲戚的多少,人口多亲戚多,糍粑的消耗也就大。一般原则,每个家庭成员平均一斗米,大概四十斤,比如我家,八口人,要打三百二十斤米的糍粑,是个大数目。

打糍粑,是重体力活,打一场糍粑,没有十个八个壮劳力,根本拿不下来,这个壮劳力,还不是一般的壮,四十岁以上的男人,基本上就靠边稍息了。

这么多人给你干活,干的又是力气活,粗茶淡饭肯定是不行的,一定要搞一大桌子菜,家常菜可不行,鸡鸭鱼,肉蛋豆腐,一个都不能少。

打糍粑的第二部,是蒸米,几百斤米,不能一下子蒸熟,农村没那大的容器,要一甑一甑地蒸,所谓甑,就是一个下面有箅子上面带盖子的大木桶,因为米多,厚度大,一般的稻草、麦草火都不行,需要烈火,棉花杆和树枝,才能胜任。

蒸米是打糍粑最关键的一道工序,也是一项技术性最高的活,米蒸熟了,下面就好办了,下面是力气活,没什么技术含量。大伙或许疑问,吃了几千年米的中国人,难道连米都蒸不熟吗?那不一样,平时自家蒸米饭,一锅饭也就三、五斤米,最多十斤八斤,而蒸糍粑,一甑就是四十斤,半人高的厚度,必须全部熟透,不能有一丁点的生米,那就要技术了。管蒸米的师傅,才是打糍粑的技术领军人物,就跟烧窑看火候的师傅一样,他的经验,决定一窑货的成色。

糯米蒸熟之后,师傅把一甑米抱起来,倒入地窝子窝里,一团热气喷薄而出,瞬间弥漫了整个屋子,五、六个壮小伙子,就每人持一根木制的棍子(我们老家人称作糍粑柺子),围着地窝子不断地捣,目的是把米捣烂,以便下一步上锤子击打,候了很久的小孩子们,一哄而上,都纷纷地伸出小手,要糯米团子吃,刚出锅的糯米团子,最好吃,有清香,有筋道,有嚼头。

然后,就是上大锤击打了。一次上两把大锤,我小的时候,用的是石头锤子,一个锤子二、三十斤,一般人举起来都困难,关键的是,糍粑有粘性,砸下去容易,拔出来难,被糍粑粘住了,扯得老长老长,还不松口,必须用另一个大锤去把它砸下来,两个人面对面,你一锤,我一锤,你帮我,我帮你,不停地击打拔扯,因为太耗体力,一组最多打五分钟,就要换人,就这样,半个小时,原来一粒粒饱满晶莹的大米,被打成柔软细腻的一团,洁白如玉,温润如玉,就算好了。

第二天,主人根据自己的喜好,把凉好的糍粑切成大小不同的方块,放进水缸里泡上。泡在水缸里的糍粑,半年都不会变坏,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吃,想怎么吃就怎么吃:水煮,火烤,锅煎,油炸。怎么吃都好吃。

更多叙事散文

猜你喜欢

更多叙事散文

好文章

更多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