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社 > 经典散文 > 原创散文 > 正文

读书与抄书

作者: 贾载明[文集]2021/11/30原创散文

几天前我写了《想起青年读书时》一文,意犹未尽,现在接着唠叨,算是续篇。

青年时读书,我养成了两个习惯,一曰背诵,二曰抄誊。

背诵当然是盯住千百年来已经定位被公认的名篇,如《诗经》、《唐诗》、《宋词》、《古文观止》中我认为优秀的篇章。下苦工夫背的第一本诗集竟然是毛泽东编选的唐宋明朝诗人咏四川的诗,题目是《诗词若干首》,实际上有七十多首。一九五八年,中央在成都开会,时间较长,毛泽东在会议期间圈阅了这些诗。编辑出版的时候,著名诗词研究专家刘开扬先生作了注释。这个选本里有不少艺术登峰之作,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峨眉山月歌》,杜甫的《秋兴八首》,明朝大诗人杨慎的妻子黄峨那首《寄外》诗也是佳品:

雁飞曾不度衡阳,锦字何由寄永昌。

三春花柳妾薄命,六诏风烟君断肠。

曰归曰归愁岁暮,其雨其雨怨朝阳。

相闻空有刀镮约。何日金鸡下夜郎。

此诗吟很深的别离伤痛,但来得相当自然。“曰归曰归愁岁暮,其雨其雨怨朝阳”更是全诗的彩魂。有人认为黄峨做诗的水平高过了夫君杨慎。

这本诗集是同窗好友宋玉林送给我的,现在还保留着。保护书的“牛皮纸”封皮换了一次又一次。

习惯成自然。落日黄昏散步时要哼一哼,春花秋月闲休时要唱一唱。兴之所致之时,不知不觉就摇头晃脑起来。许多名篇,已融汇入我生命肌体血液之中。

原来记忆力也可以培育和训练。后来发展到记诗词歌赋容易,记工作交往中人的名字较难。往往要数次相见,才能记住。穿梭大街小巷也难以记住名称,去不知向,回亦不知路,走一地,问一地。

我的记诵总是和动手相连,也就是作笔记。把自己认为优秀的篇章写下来。“二月雨/躲躲藏藏/ 趁夜色悄悄潜入土壤/ 盼了一冬的社员/ 早已在田野上守望/ 红灯一闪/ 银锄几晃,捉住了雨的翅膀。……”当时认为这诗很美,就抄写下来了,就铭记不忘了。后来有了审美的眼光,觉得这诗不属于一流层面,洋洋洒洒,有些打油的味道。也证明对艺术的鉴赏是循序渐进的,没有审美基本知识和阅读经历,是谈不上审美的。

有个成语叫“著作等身”,是说一个人写的文章多。夸张点说,我是“抄书等身。”粗略数来,大大小小的笔记本,有数十本之多。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借到了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的第一本散文集—《月迹》,感到他的散文有一种神奇的魅力,读了还想再读,再读了还不想还书。但书是图书馆的,不还不行。于是下决心抄下来。这本散文集是孙犁作的序,贾平凹自己也作了寥寥数语的序。他说,愿我的散文,“象一只鸟儿,突然落在一棵老树枝上,使每一片叶子都悸动了,哗哗地,感到了身心的愉快。”

《月迹》的内容提要也极简单:“本书是作者的第一本散文集。所收34篇散文,或是描绘自然山林之美;或是书写故乡儿时情趣;或是对个人所见所闻的咏叹息低徊,都用笔细腻,色彩清淡,给人以纯朴清新的艺术享受。”

我用的是36开、80克插图笔记本誊写,钢笔行书,蓝黑墨水。我喜欢碳素墨水,可惜那时市场上似乎没有。共抄写了219页。开头一篇是《丑石》,最末一篇是《访兰》。

写这篇文章时再把这个手抄本拿出来欣赏。红色的塑料,封首的图案还是广州市城里那个雕塑“五羊图”呢!怎么下面还有一株梅花,好像真实的雕塑下没有呀?

光阴似箭,屈指算来,这个手抄本有整整20年历史了。

除了这个手抄本外,我后来还买到了他的散文选本。

贾平凹的文学品类很丰富,有散文、小说、诗歌等,但我更喜欢他的散文。我个人以为,他和余秋雨代表了当代散文的最高成就。二人都在“语体”表达方式上对传统有重要突破,余氏善于抒情,贾氏善于白描。对于非常平凡的经历或事物,经贾平凹那如魔杖的笔一点,就神奇和灵动起来了。

我还摘抄过一部书,是《西方文论选》,分为上、下两卷,1000多页,收录了古代至十九世纪西方世界里许多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评论家谈论艺术的文章,高等文科教材,伍蠡甫先生主编。我对这部书也非常喜爱,用16开的大笔记本,誊抄重要观点。记了厚厚的两本。

这些东西和贾平凹散文集手抄本一起,静静躺在我的书厨里,有时忽然想起拿出,或复读、或玩味。其情其状,好象远远超越了文学和艺术之外。

更多原创散文

猜你喜欢

更多原创散文

好文章

更多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