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社 > 经典散文 > 原创散文 > 正文

深山里的亲戚

作者: 罗大章[文集]2021/11/05原创散文

天高云淡、风轻日丽,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早晨,我们一群整天在教室里与学生打交道的“孩子王”,奉命到笃山镇政府集中开会,会上宣布:我们这帮人也有机会参与伟大的扶贫工作。

这个难忘的日子,就是2018年9月4日,我第一次到笃山政府,第一次走进并坐在那个庄严的会议室,第一次从镇里领导口中聆听到:什么是扶贫,什么是精准扶贫,什么是第一书记,什么是……这之后,我们到村委会,到笃山镇歪纳村坡仲组的芭蕉弯寨子,到贫困户家,那是我开展扶贫任务的地方。

汽车在山高林深、弯曲狭窄的山腰小路上蜿蜒前行,好远都看不到一家人。我们分到芭蕉弯包保扶贫任务的四个同事,在驻村干部小王同志的带领下,从笃山镇上出发,经村委会到芭蕉弯,全程约10公里路程的山路,我们却行驶了38分钟。

芭蕉弯是一个深藏在山窝里的布依族小村寨,面积不到一公里的低凹坝子里,不成规律的零乱地静卧着17户人家,一栋栋低矮古朴的瓦房,好似一个个久经风霜的老人,在轻声诉说迷人美丽的远古传说。第一眼见到芭蕉弯,我仿佛回到了小时候的故乡,给我一种久违的亲切和熟悉的好感。村子四周围是高入云层的大山,山林中祼露的石头大小不一,或是铺满清苔或是被深山里特有的日光晒的发白,似乎在默默讲述着历史的变迁时代的远久。村庄四周没有一块像样的山地。山坡上刚收过玉米的地里,东倒西歪的玉米杆残留一地,不时从山林中小路上走出一两个用玉米杆当拐杖、弓身弯腰、背着满箩筐玉米或瓜豆的老人来,不紧不慢,缓缓地在山路上移动,是那样的安详而寂静。不时传来几声清脆的鸟语,伴随鸡鸣犬吠,多少给沉寂的村子带来一丝鲜活的生机,村子西南边缺口上一条进村的水泥路,听说刚修好不久。村民是韦、罗两姓人家,有一点连衣带水的亲戚关系,身强力壮的年轻人据说都外出打工了,留下来的多是老人和上学的孩子,或是上有老人需要照顾下有小孩上学不能外出的少数当家人。

站在村口山路上,近距离的鸟瞰村庄,大半个寨子尽收眼里。内心的惊喜与感慨大自然奇妙的杰作的同时,也为这个远离城镇的世外桃源担忧:饮水该是个困难的事情吧!可村干部告诉我们说,这里虽是大山深处,却不缺水喝!好几户人家房屋后面都有一股不大不小的山泉水,把它围起来,刚好够供几户人家一年人畜的饮用水。后来得知,现今生活在芭蕉弯里村民,祖辈到此间来已近六七百年。

路通,水(自来水)通,电通,一个现代村寨必备的基本条件,在这个远离城镇的村子里全都实现了。国家落实精准扶贫政策已来,笃山镇在国家、省、州、县的大力支持下,在全镇干部职工的辛苦努力下,扶贫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就算是这样一个深山里离村委会约6公里的古老小村落,已早在两年前实现了“三通”。

在我们到芭蕉弯开展扶贫工作前,听说这里通向镇上的唯一道路,是几年前一条村民自发修建的毛路,后来,政府出资购买水泥砂石,运到村里,村民出工出劳才铺起了现在这条平顺的水泥路。村民罗天贵是这样说:“如果没有国家、政府的帮扶政策,就凭我们这10多户人家,就是再过10年,怕是也修不出现在的这个水泥路来呢!”,停顿了一会,他接着说:“路修好了,水(自来水)也通了,和外面的往来方便了,(村里)好几家条件好的,都先后盖起了平房……我家也是在2015年翻老房子修建的平房!”说这话时,他古铜色的笑脸上洋溢着幸福与自豪。在脱贫户罗天荣家,同事好奇的问:别人家都搬出去到蘑菇小镇或是双龙小镇去了,你们家为什么不搬呢? 60多岁的罗天荣老人看了我们一眼说:现在路修好了,想买什么,骑车个吧小时就得了。自来水也拉到家门口了,洗衣服也不用人工洗了,这样方便,搬出去未必比在我们这里好呢?

我们第一次走访时,罗天荣老人一家七口(他和老伴,儿子、媳妇和三个还在上小学的孙子)都还住在老瓦房里。虽说他们家也在2015年修建了一栋80多平米一楼一底的平房,政府已给他们家也实行了“三改”,在房屋后面也修建了一个容七八吨水的蓄水窖,但由于电没接通,他们家还没搬到新房里居住。经后来的多次走访动员,我们想法请供电人员帮他家新房屋接通了电,串户路修到他家门口,自来水也接通到他新房门前,村组干部们想法在他家山头上给他家增修了16平米的一间房屋,并整个外墙刮灰,人均住房已超过每人13平米的标准。他们家终于愉快幸福的在2019年新年前几天搬进新房子里过新年了。

芭蕉弯里的村民多是养殖户。2018年9月,罗天贵家豢养6头黄牛,两头母猪,三头肥猪;罗天荣家豢养4头黄牛,6头肥猪,一头母猪,8头还吃奶没满月的小猪,他说那8头小猪他不准备卖,把它喂养大成肥猪得了!他们家的地里除了种植玉米,剩下的全都种植牛草。一年中山地里收获的四五千斤玉米,还不够这些牲口吃。2020年春节前,罗天荣家喂养的8头小猪已长成肥猪,除留下一头350多斤的自家杀来过年外,其余7头分别卖给猪老板或村子里没有过年猪的人家杀来过年。今天,罗天荣家的老房子里,装着满满的牛草和饲料。老人自豪的说:我这住了几十年的烂瓦房,今天却成了真正的养殖场了!

一次闲聊,朋友听说我扶贫的地点叫芭蕉弯,他居然认真的对我这样说:“那里芭蕉肯定很多,你下次去时,给买些芭蕉回来吧!”我也一直奇怪,叫“芭蕉弯”的地方为什么没有芭蕉? 2019年春节前,县里给贫困户每户人家送春联灯笼,前沿工作组要求包保责任人亲自给贫困户帖春联挂灯笼,我与同事早早的去了,路上正遇上有人卖芭蕉,我们买了些,到罗天荣老人家时,他家孙子没在家,韦忠珍(罗天荣妻)老太太接过我手里的被子(他们家搬新家我给买的礼物)和芭蕉,一个劲的说了好多感谢的话。后来的一次去走访时,老太太高兴的对我说:“他们(她的三个孙子)一直说大伯买的东西(芭蕉)就是好吃!”历经沧桑,饱受苦难的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发展到今天,让我们赶上了这个伟大而美好的时代。生活在今天的劳动人民,在党和国家阳光般温暖的惠民政策--精准扶贫政策帮扶下,过上了美好 幸福的生活。

命运造化,时代杰作。一个如我般的普通教师,自己身上还有许多缺点毛病和困难不能自救的人,居然会成为笃山镇歪纳村坡仲组精准扶贫户罗天荣家的包保责任人。听过之前帮扶他家的干部介绍说,罗天荣家是2014年通过识别程序,成为一般贫困户的。在党和政府的政策帮扶,镇村组干部的长期出谋划策,激励带动,加上他一家人团结勤劳,发展种养殖业。2016年实现脱贫。虽然他们家在2014至2016年政府的帮扶下脱了贫,但家里孩子多且还小,三个孙子都在小学读书,压力还是比较大的,于是,其子罗兴银提出外出务工,家里由罗兴银妻子打理,照顾老人孩子。可由于老人年岁大,孩子生活不能自理等种种原因,罗兴银最终还是没能外出务工,只能闲时在附近做些零工,贴补家用。村里干部考虑到他家实际情况,后来让罗兴银接上父亲罗天荣的责任,成为村里的护林员,一年里有9600元的工资收入。识别成为贫困户的几年里,他家最初以政府帮扶资金购买两头牛饲养,发展到4头、5头、6头,喂养大后卖了又买进小牛来饲养,同时养殖母猪、肥猪等,规模渐渐变大,家庭收入也年年提高。2017年,国家的扶贫政策加大力度,普惠政策落到实处,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组组通公路,家家门前都是水泥路,实现了家家通电,户户通水,村里人的生产生活变得更便利了。罗天荣家里的小电视机已换新,同时添置了洗衣机,也买了辆新摩托车,不论是居家生活,还是外出购物与出行就更是方便多了。

罗天荣的三个孙子,以前在邻镇的阿赖小学读书,均是在校外寄宿,同样享受到国家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后来,长孙上初中了,就到笃山中学上学,次孙到笃山小学,最小的孙子也从歪纳小学转到笃山小学上学了。今天,罗天荣的长孙八年级,次孙七年级,小孙子四年级,都在镇上学校就读。几年来,通过国家扶贫政策的资助和镇村帮扶人的帮助,该户水、电、路、网络均通,人均收入均已达标,吃、穿、饮水、住房、医疗、教育均已安全有保障,已过上衣食无忧、出行便利、幸福稳定的快乐生活。

一路汗水,一路欢笑。自从认识了他家,从最初的互相认识,互相了解,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到今天的周末走访,家长里短,无话不说,亲密无间,在这短短的扶贫路上让我深深地意识到,扶贫不仅仅是任务,也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延伸。

你若不信,你可以到芭蕉弯,你会看到寨子里敞亮的房子、干净的水泥路,或是人家的窗明墙新的房前屋后路的拐角处,几十米距离的地方,早已安装上的高大漂亮的太阳能路灯,不管是月明星稀还是阴雨绵绵的夜晚,太阳能路灯都照得如同白天一般明亮。那一条条曲曲弯弯、长短不一的串户路,是村子里最显眼的东西,玉带似的通向每一户人家门口。你会听到汽车的鸣响、摩托车的嘟嘟声,你不用奇怪,那是村里的年轻人外出回来了!

周末得闲,我还会抽时间到芭蕉弯去,去看看这几年来我认识的亲戚。

更多原创散文

猜你喜欢

更多原创散文

好文章

更多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