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社 > 经典散文 > 叙事散文 > 正文

那些年教过我的老师

作者: 屈孝勇2021/09/15叙事散文

每当漫步海边,回首北望,思绪飞扬。我,想念安大,更想念安大的恩师。

回想当年大学生活,如同一部精彩的电影。恩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我们每天的进步,都离不开恩师这个导演的点拨。他们是:余海章、李钦业、姚维荣、王瑛、赵桃、孙鸿,戴承元和雷升录等。他们是安大的基石,安大的砖瓦,更是安大的灵魂。如同当年北大的蔡元培、李大钊、胡适、陈独秀,鲁迅等。他们分别承载着一所大学的过去,也寄托着一所大学的未来。他们不因学校而出名,学校却因他们而伟大。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若把安大比山喻水的话,我的恩师就是安大的仙,安大的龙。他们既平凡又伟大,既普通又高雅。他们既把春春与才华献给了一批批安大学子,又把岁月融入了汉江,也把皱纹深深地镌刻在了秦巴腹地的胸膛。

我想念恩师,想念他们的课堂。时值今天,他们当年课堂的画面,依然浮现在眼前,清晰可见!

余海章恩师,年过花甲,当年他是抱病给我们上课。他给我的印象是“特瘦”,似乎一见他就感觉肚子饿。高个子,体重才几十斤。腰瘦细的似乎一根皮带能绕两圈。他的肚皮始终是干瘪的,干瘪成一个坑,似乎能放下一个皮球。但是,上起课来,浑身是劲。他全身好像没长一丝肉,长得全是知识。

我喜欢他讲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与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他的课生动传神,引人入胜。讲着讲着,仿佛他就是许三观,处在社会底层,为了生活,一次次卖血,一次次牺牲,直到生活吸干了他身上最后一滴血,成为废人。他好像又是陈奂生,一个乡土脱贫农民,眼界狭小,误进城里。面对世界之大,色彩斑斓,让他眼花瞭乱,应接不睱,尽闹笑话。让我笑疼了肚子,笑出了泪花,也笑出了我身为农村人的无奈与尴尬。

李钦业教授,同样花甲,头发已白,笑容脸挂。听他的课,那是享受!他一边讲,一边表演。既是老师,也是演员。

他是《围城》的专业户,是《边城》的代言人。他是钱锺书的知己,是沈丛文的友伴。走进《围城》,走进《边城》,走进恩师的课堂。时而他像是留洋归来的方鸿渐,发梳流油,红光满面,不务正业,游手好闲。时而也像是红粉女郎鲍小姐、苏文纨,青春洋溢,柔情万种。时而又是《边城》里的翠翠,纯洁美丽,活泼可爱。

当时讲台墙脚有一空电视柜,柜门是可以打开的,而这成了恩师课堂演示的道具。一会儿当冰箱拿吃的,一会儿当衣柜取衣服;一会儿是房门,一会儿是客栈……。往往一节课下来,柜门要开关十几次,但每一次的情节和内容各异,笑声也不同。

聆听姚维荣教授的课,如同寒冷冬天围坐在炉火边取暖聊天,地道、朴实,充满着泥土的芬芳。从他的嘴里,我感受到路遥《人生》中的高加林命运的悲苦!他如黄土地上飞起的苍蝇,绕空一圈,又落回原地。体会着《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安奋斗的艰辛与不易,领悟着一个底层生命在百折不挠中却被命运捉弄!也深刻体悟出生命的无常。

除了以上恩师的课堂,还有王瑛的写作,赵桃的汉语语法,孙鸿的《诗经》赏析,戴承元的《红楼梦》研究,还有雷升录所讲得卡夫卡的《变形记》,都令我感动。

无论何时何地,回首大学生涯,恩师们的思想都在我的生命中绽放着金色的光芒。

更多叙事散文

猜你喜欢

更多叙事散文

好文章

更多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