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社 > 经典散文 > 精美散文 > 正文

春风轻抚巢湖岸

作者: 杨玉2021/08/18精美散文

我的老家,在美丽的巢湖边的一个小村里。那里依山傍水,风景秀美。那里有美丽的姥山,山顶上坐落着古老的中庙,是一个鱼米之乡。我的童年,是在青山绿水间度过的。上世纪60年代,环境虽然很好,但日子却是清贫的,眼看着春风一年一度拂绿了湖岸,家家户户却依然一天一天过得艰难。

巢湖,可以说是我的第二个母亲,从小到大吃的喝的,都离不开巢湖,多谢巢湖的一湖水,养育了我们一方人。少时一放学,不是做作业,而是拎着小竹篮,上田间地头去打猪草,回家喂小猪;或者背着小吊筝,去巢湖边钓小鱼虾,回家做菜吃,正印证了那句话: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的母亲,每天都起早贪黑地忙碌着,可还是为一家的生计发愁。为贴补家用,母亲将我们自己喂的猪和钓的小鱼虾,拿到街市上卖点钱以养家糊口,就这样,家里的日子还是捉襟见肘。

那个时候是计划经济,每个家庭里供给都是固定的。妈妈经常说,布票、粮票、糖票都不够用。家里人穿的衣服,都是母亲自己剪裁。我在家是老小,一直到小学毕业,我穿的都是两个姐姐穿旧的衣服。吃饭是一天一顿干饭,早晚都是稀饭,上午最后一节课时,肚子就饿得咕咕叫。到了月底,家里粮食不够吃了,我们只好忍饥挨饿;家里只有来客人和过年时,才能吃得好一点。母亲是很要面子的人,来客人的时候,是不会拦着孩子们吃饭的。于是,懵懵懂懂的我,天天都盼着家里来客人,天天巴望着年早日到来。这样半饥半饱的日子,一直过到了我小学毕业。一到学校开学的时候,妈妈每次都要为三个女儿的学费求亲告友;借来学费后,就叮嘱我们要好好读书。每次,我总是似懂非懂地点点头。风儿鼓噪着湖水,拍打着湖岸,仿佛是母亲巢湖,对我这无知的幺儿,也发出了无奈的叹息。

1978年,凤阳县小岗村农民自发实行“大包干”,拉开了改革的大幕。改革开放的春风,也吹到了巢湖岸边,吹进了我住的小村里。土地承包到户,有了责任田,人们的干劲也调动起来了,家家户户的日子逐渐好过了,脸上也露出了幸福的笑容。我家的境况也得到了改观,一天三顿吃白米饭;上初中二年级时,我破天荒地穿上了新衣服。到每年开学交学费时,妈妈再也不用为学费发愁了。

随后,我有幸考上了高中,住进了学校的集体宿舍,挤入“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行列。每当夜深人静身心俱疲时,我就站在窗口往外看:周围的教室里,始终是灯火通明,众多学子都在日夜奋战。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能有丝毫懈怠。于是,我用凉水擦了擦眼睛,又继续埋头学习。经过高中三年的努力,1982年,我如愿考上了合肥的一所大学。

在大学里,我们被称之为时代的骄子,我眼里的一切,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同学们的衣服颜色,渐渐由以前单一的蓝灰白黑色,变得姹紫嫣红地靓丽起来;校园生活,也由以前的单调乏味,变得丰富多彩,学生会每个周末都安排多样的文体活动。校园里处处都是生机勃勃的景象。邵逸夫图书馆里,坐着日夜奋战的师生们;操场上,时时奔跑着锻炼身体的同校学员。大学生活,是我一生中最为欢愉的时光。我奋战了五年,终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了。毕业后,我被分配在一家省级医院所属的护士学校工作,走上了工作岗位。

回望成长历程,我深深地明白,是改革开放的政策,给了我良好的学习环境;是改革开放的大潮,把我从一个不懂事的乡村少年,锻炼成一名时代的弄潮儿、一名对社会有用之才。如今,我在母亲湖巢湖岸边的名城幸福地工作生活着,感恩之情一天也不曾削减。唯有胼手胝足,砥砺前行,以自己的微薄之力回馈社会,才是对祖国的最好报答。愿70华诞的共和国越来越美好,愿大湖名城,越来越繁华!

更多精美散文

猜你喜欢

更多精美散文

好文章

更多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