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社 > 经典散文 > 原创散文 > 正文

徐晓《永远的五月》

作者: 项顼[文集]2021/08/07原创散文

今天,读到徐晓写的《永远的五月》,深为感动。从年龄上看,虽然我比他们小一些,总还是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时代的印迹早已经深深地铭刻在我们那一代人的身上,形成挥之难去的岁月情结。所以,我只想把《永远的五月》介绍给我认识的朋友们,不妨一读,会多有感悟

《永远的五月》是徐晓为纪念丈夫周郿英而写,收录在她2005年出版的《半生为人》(同心出版社)里。徐晓在篇首写道:“五月深秋,我终于为丈夫选定了一块墓地。陵园位于北京的西山,背面是满山黄栌,四周是苍松和翠柏。绛紫和墨绿色把气氛点染得凝重而清远。”

在我看来,两个人的一生,终是要有一个人先行远走,而且这种出发,不是人生的开始,也不会是人生的结束,活下来的另一半,则要为此而付出,这种付出,有安顿逝者的灵魂,有料理未竟的事宜,有照顾幼小的子女,还要承受永久的孤独和痛苦。

徐晓说:“认识周郿英是在北岛家里,那是一九七八年。”其时,她正好和北岛等人一起创办《今天》杂志。《今天》开始时是一份油印的诗刊,主要以登载北岛等诗人的作品,还兼顾刊登一些小说和文学评论,《今天》的编辑部是七十六号,编辑部就在北京东城一个普通的四合院里,院内到处是临时搭建的厨房、矮蓬,编辑部所占用的东厢房是刘念春的家。共同的兴趣和爱好促使他们两个人的相识。

周郿英是个很好的人,他的好不是才情而是为人处事。因此,最能吸引徐晓的还是他的为人,徐晓在《永远的五月》中写到:每当有朋友到他单位,于是办公室成了客厅,下班以后常有规模不等的聚会。不管是谁来,都是面条一碗,一碗面条,有时外加八分钱一个的大火烧。即使喝酒,也只有二锅头、花生米,拌白菜心、水萝卜就算是奢侈之物了。鄂复明、王捷、万之、田晓青是那时候的常客。他们有时候海阔天空,国事家事天下事无所不谈;有时候话又很少,可贵在于“一切尽在不言中”的默契,总之彼此都觉得很满足。田晓青这样描述当年的感受:“不管什么时候,也不管隔多长时间,只要见到他,喝一杯酒聊几句就觉得心里踏实,觉得世界没变。”由此可见,周郿英是怎样一个有着热情、豪爽的性情中人。婚前,她就知道他身体一直不好,沉浸在爱情之中的她全然不理会这些,徐晓说:爱一个人,不但他的散淡他的超脱他的深沉使我着迷,就连他的怪癖他的病体也不在话下全盘接受。

有很多朋友认为,是周郿英对徐晓隐瞒了病情。事实上她是知道他的病情的,因一次误诊,周郿英在十五岁时候,接受大剂量的放射治疗,其结果是一个疗程下来,把他的前腹后腰都烧伤成板结状,造成放疗性肠炎和粘连性肠梗阻的后遗症,形成永久性损伤。

就是这样一个人,却有常人少有的执情和侠义,他为了帮助朋友,整天忙于为在内蒙蒙冤的同学积极上访,去看望同学和朋友的父母,为那些急于回家探亲和不想马上离京的同学打假电报、开假的假条。还有一次没有结果的恋爱,为了一个离婚又不在北京的女人,几年如一日地照顾她年迈的母亲,并且为那女人的调动不遗余力的奔走。后来,可能是由于不愿伤害自己传统思想严重的母亲,和自己苦恋多年的女友分手,至死没有再见。

周郿英和徐晓结婚不久,大约只有二十天,周郿英就因肠梗阻住院,二个月后出院,往后的日子,过了一段甜美时光,那时的朋友很多,其中鄂复明,每次来都包了家里的力气活儿、技术活儿。史铁生也是常客,一百五十斤重的人,周郿英每次都跑出去,把他背进家,并准备专门的折叠椅。然后,就是喝酒,谈天。那时候的朋友聚会,大多是这种形式。朋友之间不拘礼节,气氛热烈,又有亲切感。在周郿英的朋友中,不论文章好与不好,学问有无,名气大小,社会地位高低都不重要,在他这晨重要的是感觉。有开车的小韩,理发的老四,做临时工的马子等。他们同是胡同里的苦孩子,没什么文化,但都很仗义。

《今天》办了一年多后停刊。虽然后来《今天》在北美复刊,也不是当年意义上的《今天》,是《今天》成就了徐晓和周郿英的爱情和婚姻。后来北岛在一篇纪念冯亦代先生的文章中回忆到:一九七八年十二月下旬的一天,他拿着即将问世的《今天》创刊号封面,请冯先生为“今天”这个词的英译,冯先生不同意把“今天”译为“Today”,并建议译成“The Moment”,《今天》创刊号封面上就用的是“The Moment”。北岛后来出国,不过还有很多的朋友和徐晓、周郿英他们在一起。

徐晓在文中用了很大篇幅写了婚后的生活。尤其提到周郿英最爱吃香椿,在我们这里香椿是五月初最多的一种山菜,树生的嫩芽,一般是用来煎鸡蛋和拌凉菜吃,再有就是煮香椿豆。当时,史铁生家有香椿树,总是摘了最嫩的给他送来。

周郿英生前最后的三年多里,大部份时间是在医院里度过的。他要承受难忍的痛苦,这些痛苦完全来自于疾病。在两人相处的岁月里,徐晓总是试图在改变他,然面他却不曾有任何转变,还是一味的交朋友,下棋、看书、听音乐。长久的冷战使得他们不得不一次一次的讨论分手,这是大多数家庭都面临的问题。却不会有结果。在疾病面前,他是个强者,一个人要忍受三年多的疾病的折磨,要有多大的勇气和坚强的意志。只是到了生命的最后,他才变得敏感和脆弱,看到朋友,总会经常落泪。其实,我想这并不是因为疾病和痛苦,完全是因为知道自己生命即将到了尽头,一种由心而生的悲情。只有重病的人,只有快要完成人生旅程的人才会有此情感。所有这些,都表现出对人世强烈的依恋和对生的渴望。

周郿英终是走了。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那天正好是他的生日,会有这样的巧合,算来应当是四十八岁月。和徐晓共同生活了9年,他走的时候,他们的儿子才有6岁。

周郿英是很幸运的,幸运的是在他人生中有爱人徐晓,还有很多的朋友。在他住院期间,最初的半年,朋友们三班轮流值班。史铁生年迈的父亲为他做饭,史铁生摇着车送到医院。桂桂在家里给他打点滴,鄂复明除了值班每周或隔周必去医院,三年多从未间断。有这样的朋友,可谓终生无憾!

徐晓为他在北京西山的陵园亲自选了墓地。写道:我知道这不符合他的心愿。生前,他曾表示希望安葬在一棵树下。那应该是一棵国槐,朴素而安详,低垂着树冠,春天开着一串串形不卓味不香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色小花。

更多原创散文

猜你喜欢

更多原创散文

好文章

更多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