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社 > 经典散文 > 现代散文 > 正文

听取蛙声一片

作者: 钟百超2021/04/06现代散文

清明节前的一天,我又返回老家。到家的时候,已是晚上8点多,天色完全黑透了。饭后,陪母亲看一会电视,就上二楼的房间准备睡觉。

家的周围,原本是田地,如今各家各户都建了房子,剩下的地留着种水稻。

我先到阳台上走走,突然,一片片蛙声如浪潮般席卷而来,连绵不断,响彻整个夜空。或许是因为电视的声音掩盖了,所以刚才一直没有听到。去年,村道安装了路灯,借着迷蒙的灯光,还能看到稻田里刚插不久的秧苗。

躺在床上,我完全被蛙声包围着,那优美动听的天籁之音,是故乡为我演唱的春之声。而天生的演唱家就是那些坚守在故乡的精灵,它们对故乡不离不弃。忠诚于这片土地,才有了自由的放歌。

我在这片悠扬悦耳的歌声中慢慢地睡着了,又在这片雄浑壮阔的歌声中醒来,那是早晨四点半。如此美妙的感觉,该用什么诗句来形容呢?我想起了辛弃疾的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的词句,描写的恰恰就是这种情形。

这又让我想起另一位诗人,另一首诗。孟浩然的诗《过故人庄》,描绘了农家的欢乐和闲适。“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朋友邀请到家里吃饭,自家养的鸡,自家种的黍,周围绿树青山环抱,推开窗户,面对着花圃园林,一边喝酒,一边畅谈农事,何等快乐,何等惬意,还约定来年重阳节,一起赏菊品酒。

如今,农村城镇化,房子都是清一色的楼房。很多农家子弟纷纷离开家乡,到外地打工赚钱,回来了,说的都是城里的事。把酒话桑麻,已经成为历史话题。孟浩然如果还活着,估计也找不到知音。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很怀念诗经所刻画的黄昏图景。“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很想听到陶渊明描写的声音。

说起菊花,让我又想起陶渊明的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我喜欢陶渊明,欣赏他的率性和任性。

家乡没有车马的喧闹声,只有过节的时候,才会看到热闹的场面。寂静的村庄里,最美就是蛙声。

老家没有菊花,但有金樱子花,月季花,木仔花,金银花,山上有各种野菌和野果。到了季节,该赏花就赏花,该采菌就采菌,该摘果就摘果,陶渊明的东篱南山也不过如此。

然而,许多人宁愿到他乡去寻找东篱南山,也不愿意以家乡为东篱南山。

早晨起来,听到一阵阵的吱吱喳喳声,婉转而清脆,那是麻雀,春雀和白头翁的叫声,这是从小就听惯的声音。

聆听它们的欢歌,我倍觉亲切,尽管是无意的吟唱,我宁愿它们是在欢迎我回来。虽然不在故乡生活工作,心依然在故乡。每一声鸟鸣,都是一声问候,一丝温暖。

只是听不到燕子的呢喃,需要走到外面才能看到燕子,但数量不多。小时候,屋檐下都是燕子窝,燕子们飞进飞出,到稻田里觅食,时而低飞,时而在高空盘旋。那些呆在窝里的小燕子,看到它们的父母叼着虫子飞回来,都张大鹅黄的嘴巴,拼命地叫嚷着,这情景最令人难忘。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此情此景,想起晏殊的这首词,又是多么感慨。

三十年前,三十年后,村子的变化犹如翻天覆地。夕阳西下,次日照样从我们的后山升起。“燕燕于飞,差池其羽”,看到眼前颉之颃之的燕子,内心会有怎样的期盼。

早餐,母亲煮了四五个鸡蛋,热了饺子,炒了酸菜,还煲了烫。母亲给我四个,她自己吃一个。我怕多,母亲说,多吃点,不用担心。我一边吃,一边和母亲聊天。母亲说,农村就是农村,想吃什么就种什么。我说是呀,家里就是好。

年轻时,羡慕城里的生活,以为远远离开农村,便是有志之士。可如今,我才发现,无论走多远,游子就像一个风筝,故乡就是地上的那个放风筝的人,时刻把自己牢牢牵住。

别以为自己多伟大,别以为远离故乡自己就显贵。无论在外面多风光,多本事,在故乡的面前,我们永远是渺小的。

故乡对于游子,永远都是心灵的慰藉。和乡亲聊聊天,便是自己的福气,便是乡情的回归。

晚饭后,我依然陪着母亲看电视。母亲看节目,我就坐在旁边写作。如今,我没有太多的追求,写作成了主要的兴趣和消遣。

青蛙为我而鸣,我也要为家乡高歌,为家乡添彩,这便是激励我前行的原动力。

看完电视,上楼睡觉,蛙声又从窗外袭来。我希望今晚会有好梦,邀上陶渊明,孟浩然,辛弃疾,晏殊,听取蛙声一片。

更多现代散文

猜你喜欢

更多现代散文

好文章

更多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