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社 > 散文 > 散文随笔 > 正文

都匀东山公园游记

作者: 老遗[文集]2020/12/09散文随笔

都匀东山公园因座落于剑江河畔的东山而得名。远远望去,那里山势峻峭,树木参天,山色青翠。

据史料记载,东山呈金钟形,海拔九百六十米。在《都匀县志稿》中关于东山的记述是:“东山巍峨矗立,气象端严,剑河前绕,诸山罗列,为府治镇山。”

我是在秋分过后的第二天去游东山公园的。这天是个阴天,也是雨后的第一天,天气特别的凉爽。刚入大门,醒目的导游图便印入了眼帘,有高贞观、白衣庵旧址、半山亭、鹤戏亭、城墙旧址、奎星阁、烈士陵园等。我想,难得今天时间充裕,干脆就照单通游,全部领略。

拾石级而上百余步,便入密林,顿觉空气异常清新。驻足深吸几口,仿若吃了强心之丸,一下心旷神怡,精神倍增,信知此番游览绝对物超所值。再往上走,石道右上方分出一较陡岔道,应该是直通高贞观的。

因为难行的缘故,我继续选择相对较宽、较为平缓的主路往上游。此处的石级两旁,碧绿的玉兰树矗立成排,威武森严,仿若斗士。在成排的玉兰树间,间或杂有桂花。已是八月出头,小小的桂花朵张着粉白而幼稚的笑脸,把个枝头挂遍。微风过处,缕缕桂花的飘香,恰如美少女擦肩而过后留下的芳香,异常沁人心脾。

主路的左前方向下为一岔道,路基路面均为泥石,且略有收窄。对照导游图,应该是通往白衣庵旧址之路了。我沿着小路到了尽头。这里除了有个稍宽些的土坝掩映在葱茏的密林中之外,便什么也没有了,甚至是断砖、断瓦也未能见到一丁半点。我猜想,白衣庵应该是在一个什么时候被破坏了,而且破坏得还很彻底,连一砖半瓦也没给留下。不过,这时我的脑海中还是突现了美丽的一幕:曾经有一个爱好干净、穿着讲究的美少女,因为不顺心的事来到这里,整天穿着白色的衣服,独处密林古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与世无争的神仙般日子。

沿小道折回,再沿石级而上百余步,便是三角花园。这里名为花园,其实无花。三角花园处为一平整的草坪,中间安放有健身器材,四周全是供游客休息的石椅。站在草坪中央,我抬头看到了蓝色的天空,看到了挂在蓝天中的白云,看到了白云下翱翔的鸟群……

坐在三角花园的石椅上休息的时候,“美德测试处”的牌子尤引我注目。这种美德测试,既不需要人提醒、又不需要人监督,更不需要人打分,但它又相信你能考核合格。是啊,文明的创建、文明的提升,为什么要人去提醒、去监督、去评分呢?这全凭的是公众的公德之心和高度自觉的自律意识。这时,我才恍然大悟,为什么一路走来,东山公园的范围内见不到丁点的纸屑、塑料布、塑料袋、快餐盒等生活垃圾了。

半山亭由三角花园往上不远处的主路分路而住,在主路的左面。路是条相对要窄些的小路,用带花纹的水泥小板铺就。半山亭因山脊和密林的阻隔而从三角花园处看不到。细细辨认,它正下方应是白衣庵旧址。

半山亭有摩崖石刻,上书“半山亭”三个楷体大字。字体规范,笔划清晰,笔力遒劲。此处较为幽静,虽鸟语不断,但却难觅其踪。这也许就是《红楼梦》中曲径通幽处的“幽处”了。亭上一联:“岭树春融传鸟语,山亭秋爽听蝉鸣”。在这里,岭树象春天里的翠绿我看到了,鸟语我听到了,秋爽我感觉到了,只遗憾的是没有听到蝉鸣。

从分道去半山亭处的主路往上不远处的右下方是为鹤戏亭,有石级直通。鹤戏亭的前下方是三角花园。此处有明代广西柳州进士张翀的摩崖石刻:“仁智之情,动静之理,栖此盘石,饮此泉水”十六个大字,题款是大明嘉靖四十年鹤楼张翀书。摩崖石刻用草书书就,字势雄强,刚健峻洁,气韵深洒。据史料记载,张翀字子仪,号鹤楼,为明朝嘉靖三十二年进士。在任刑部主事期间,因上疏弹劾奸相严嵩营私乱政被下狱、廷仗,后被贬谪都匀“戍边”。张翀在都匀的时间长达九年之久,并设讲坛讲学,从学者甚众。清光绪二十二年,都匀知府区维翰为纪念张翀在文化教育上的开辟之功,在明代观音寺的遗址上建造书院,取名为“鹤楼书院”。现在,“鹤楼书院”已更名为了都匀一中。1914年,都匀知县孙嗣奎才在崖下建亭,并命名为鹤戏亭,用以保护石刻。

沿着“之”字形的石级再往上,靠近山顶围墙处,又分出小路。路为泥石路面,直通城墙遗址。许是有人间或走动的原因,小路的中间约尺许宽的部分并没有长有野草,但两侧的野草却长得格外的好,有些甚至高过膝盖。城墙旧址依稀地只是辩认得出是沿山脊向下延伸的一条长土埂,上面也长满了野草。埂的最宽处约有米许,面向小路一方的高度略有尺许,另一侧的高度则有米许。我用手机上网查了查,城墙原为都匀县城环形绕城墙的一部分,为明洪武二十七年平羌将军何福所建。后几经损坏、又几经修复。在道光年间,城墙内居民曾达五千户。现在,整个绕城墙除东山尚有部分遗址之外,其他段的都毁坏殆尽了。

遗址虽然没有雄壮的墙体,也找不到当时摆放炮台的垛口,但它却充分见证了冷兵器时代都匀人的安居乐业。

东山的山顶被围墙包围着。通往山顶的大门为红色,门楣上大书“东山晓日”四个金色大字。门前有一方形平台,驻足远眺,远山薄雾缭绕,直接云天。门有一联,“灵山虎踞奎阁峥嵘托晓日,剑水龙蟠文峰挺拔傲苍穹”,用篆书书就,金光灿灿,有些字还带有象形的意味,煞是传神。

跨过大门,便至峰顶。峰顶呈长形,依山势而错落成四层,奎星楼赫然矗立于最高处。顶上建筑极为考究,以红色为主基调,飞檐翅角,为传统的柱式结构。屋顶盖着鹅黄色琉璃瓦。

入门处的平台相对较小,除了过道和一排绿化树,便是一长椭圆形小水池,但里面没有水。池的远端有一石桌,几张石凳,掩映在稀疏的山林中,是刚登顶的游客小憩的理想之地。

移步登级,约丈余高许,便是东方晓日平台。台中央突兀着的几块露出一角的层状巨石,暗示着这里地质构造的复杂性。巨石中间竖有石牌,上书“东方晓日”四个大字,这应该是欣赏东山之“东方晓日”的绝佳之地了。我再次通过手机查看了东山“东方晓日”的美景。蓝天白云间,太阳似出非出时,天空突现五彩画卷,黄里透白的云斑、金光闪闪的云带、鹅黄的云脚、淡粉的云条、蓝粉相杂的云块相杂在一起,把整个天空装扮得多姿多彩。太阳的金光洒向了东山山顶,建筑物在琉璃瓦的映衬下全成了火红的一片,四周的绿树也越发显得青翠了。这个时间,你会发现山与天相离是那样的近,仿若触手可及;奎星阁更加巍峨,更加雄壮,仿若已然插入云霄。

遗憾得很,我既不知道这里有“东方晓日”美景,也选择了一个没有阳光的天气来游山,而且还是在大中午,也就无法亲眼目睹这难得一见的美景了。

东山晓日平台的对面,呈上下两层层状抬起。两层之间相差不高,仅有米许。前半回环廊式凉亭、奎星阁、后半回环廊式凉亭在这两层间呈一字形排列,四周并围着坚固的石条围栏。前、后半回环廊式凉亭仅有一层,位置也相较奎星阁低,有如阁之前、后护卫。阁楼三层,直冲云霄,文人墨客多聚于此,留下的文化古迹颇多。这些古迹,尤以主楼上的楹联“日暮钟声云外听,夜阑阁影月边来”给人以极强的超凡脱俗感。后半回环廊式凉亭的中央,为一碑林,留着众多文人墨客的手迹。因为疫情的缘故,奎星阁主楼没有开放,是以里面奎星的雕像是个什么样子,主楼的内部构造又是什么样儿,我就不得而知了。

奎星阁右边,群山拱向,树木葱茏,间或可见丛林中的楼屋,也只是见顶不见基,有如海市蜃楼的美景。奎星阁左边,碧绿的剑江河绕山而过,高大的楼房星罗棋布,斗篷山大道上车水马龙,一派繁忙。稍远的小山,绿袍加身,佝偻着身躯,拱着双手,有如朝臣。更远处一大片一大片黄橙橙的,应是待收的稻谷了吧。

我极想瞻仰革命烈士,了解他们解放都匀的可歌可泣事迹,学习他们为这一方面百姓幸福而付出生命的豪迈,因此,下山时我便按照导游图的指示直奔革命烈士陵园处。直至快走出了公园的侧门,也没发现。我生怕自己不够细心,或是走得过快错过了通往陵园的路口,便停下来在图示的大概位置上下找了半天,结果也没找到。于是,只能作罢。

听名字,高贞观应是公园的重要景点。我沿着石板路折回三角公园处,再沿着几乎是笔直的石级爬上三角公园前的小坡,找了半天也没发现任何道观。恰在这时,路遇一园林工人,才知高贞观被毁损还未修复。

东山公园之游,是揽胜,是读史,是感悟,更是启发。

最啊!曾经金戈铁马时期,正是因为东山的庇护,这一方百姓才得以安居东业,生存繁衍;曾经受伤的人们,正是投入东山博大的胸怀之中,或修行、或游山、或寄情,才最终得以医治伤口,重新站起;曾经的都匀文明,正是因为东山的无私承载,才最终得以代代传承,滋养后人;曾经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正是东山这块宝地,才激励着一代代后人前赴后继、奋勇前进……在物欲横流的年代,在以经济论英雄的年代,东山依然保存得如此完好,依然是繁忙之中人们小憩的乐园,实属难得呀。这时,我不禁想起了习主席的讲话:“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游玩结束,我有幸读到了后人对张翀题字的评价。清人张澍在《续黔书》中云:“张鹤楼遣戍是邦,诛茅读书,题此以自慰也。”清康熙年间都匀知府黎皋手书“曰动曰静,理本一致。仁得为仁,智得为智。动静两忘,不知何视。水尽山穷,了了大义。”这不禁又让我对游东山有了新的感悟。

余国富

2020年9月24日

更多散文随笔

猜你喜欢

更多散文随笔

好文章

更多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