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社 > 散文 > 抒情散文 > 正文

鞋底上的乡愁

作者: 王学艺2020/11/08抒情散文

乡愁是伴我长大的麦草老屋,乡愁是风箱催生的袅袅炊烟,乡愁是纺车抽出的绵绵长线,是下代人再也不懂的三叔二大爷、七大姑八大姨。

我说乡愁是纳底子,孩子们都笑了,就因为他们这一代人已漠然不知它是什么。而他们父辈以前的人除了睡觉,和它形影不离,每个日子都离不开它无言的陪伴。

纳底子也叫纳鞋底,在鞋底没成型之前称底子也是准确的。如今的人只是在书画及影视作品里见过,定格在女人一手抓着鞋底,一手持着大针,殊不知看似完美动作的单个画面哪能把纳底子表现得淋漓尽致。

底子很坚硬,不硬就不耐磨。大针上的麻绳可不像线那么细,中指上的顶针上排列着一层层有序的凹点,凹点的作用是顶住针底部不让它打滑,使手指用上力气让大针穿过鞋底子。这是个非常集中精力的动作,书画定格的只是这一幕。特别是针穿过鞋底子抽麻绳的咝咝声,犹如历经千辛万苦走向胜利与光明,滔滔江水顺流而过,舒畅得让人心醉。

你可知道,纳成一只鞋底包含了千百个这种一针一线的重复动作。

鞋底材料你知道是怎么制成的吗?做鞋底的材料叫搁板,先用搓绳子的原麻坯拿梳子梳理出两三寸长、很顺溜的小段,看起来蓬蓬松松的一大堆。再翻腾出以往积攒下的破布,选一个晴朗的好天气,拉开风箱点上火,再添半锅水,搅半碗稠稠的面糊,这叫打浆糊。

浆糊打好凉下来,在院子里早准备好的旧门板上铺上那些旧布,把浆糊涂在布上打底,把麻坯一缕缕贴上去,然后再铺布、贴麻坯。这样做上几层粘实粘牢,放在太阳底下晒干,一张搁板就做成了。

裁剪鞋底是有样品的,裁几个叠加在一起精心用白布敷平实。第一道工序是顺着底子纳上一圈麻绳,鞋底和白布就固定下来了。再在底子中央把绳子密密麻麻纳严实,一只鞋底就如此这般完工了。

有意思的是,女人们在纳鞋底时有个不经意的重复动作,就是拿针尖不断在头上摩擦。原来头上有头油,女人们为了让针穿过厚厚的底子时轻松滑溜,就下意识抹自己头上分泌的油。

夏天,乡亲们围坐在村口乘凉,边聊天边纳底子。冬夜,女人们借着煤油灯咝咝啦啦也不停,反正一年四季你都会见有人纳底子。

平时女人们就拈麻绳,麻坯在她们大拇指和无名指手肚间咝溜溜吐,转瞬就是长长一大截,准备着平日纳鞋底用,大老爷们儿一般弄不成。

小时候淘气的男孩子都有挨打的经历,大人们生气的时候没东西拿,就脱掉鞋子用鞋底照屁股蛋上摔,鞋底打得疼但不会伤筋骨。

一双鞋子做成要费很多个昼夜,透着不少付出与心血,凝聚了无数深情与辛劳,穿在脚上才觉得特别珍贵有意义。这是当今机械流水制作无论如何也无法比拟的。

纳鞋底是远去乡愁的一个缩影。但每想起这些过往的一幕幕,就能让人宁静,让人回味,也让人奔忙疲惫后驻足惆怅。

更多抒情散文

猜你喜欢

更多抒情散文

好文章

更多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