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社 > 经典散文 > 生活散文 > 正文

煎饼铺

作者: 徐明冬2020/06/12生活散文

我居住的小城,地处苏北,与鲁地毗邻,饮食习惯受鲁地影响颇大,煎饼是本地几乎每餐必备的食品。不过只有小麦煎饼、面粉煎饼等,不似鲁地有玉米面煎饼、小米面煎饼、高粱面煎饼那么丰富多样。

本地煎饼分手工和机器两种。手工煎饼就是在锅台上放上大鏊子,面粉和成糊状,鏊子上抹一点油,就可以摊煎饼了。早期有一种小麦煎饼,是把小麦用水浸泡后,在磨盘上磨成糊状,用来烙成煎饼,味道清香,嚼劲十足,深得人们喜欢。只是这些年,磨盘大多已不见踪影,再说,推磨付出的力气太多,村里几乎没有人家做这种小麦煎饼了。

村里的老樊家,几年前安装了一台煎饼机。凌晨3点多,老樊夫妻俩就起床了,老樊负责生火,调试机器,老樊的妻子把一袋袋面粉倒进两口大缸里。每天,夫妻俩要烙400斤煎饼,大约需要300斤面粉、50斤玉米粉,加玉米粉的目的是让煎饼口感酥软,便于老人和儿童食用。

老樊忙完,就和妻子用木棍在大缸里来回搅拌面糊,直到面糊带上劲道,这个搅拌的过程大约持续一个多小时。接着,老樊开动机器,往机器上方的木桶里加入搅拌好的面糊,打开木桶上面的水龙头开关,面糊便均匀地流淌到机器的食槽里,机器煎饼的制作便开始了。自然,一开始由于温度不够,前十几张煎饼是不能出售的。

长方形的煎饼一张张从出料口慢慢地传送出来,机器自动把煎饼折叠在一起,落到右侧的木架上。这时,老樊要观察煎饼的厚薄和火候,还要往炉膛里添加焦炭,接着就是把烙好的煎饼放到身后的木架上晾,几乎一刻也闲不下。

老樊的妻子已经把昨天烙好的煎饼打包、装袋,一包包装到电动三轮车上。她要把这些煎饼送到十几里外的客户手里。客户很多,有小超市、饭店,和有喜事的人家,都是前一天通过电话预订的。这时,天才蒙蒙亮。

两个小时左右,老樊的妻子送货回来了,洗把脸,接过老樊的工作。老樊这才顾得上坐下来,先喝一杯水,端来咸菜,拿起刚做好的煎饼,卷上妻子带来的油条,一顿简单的早餐就这样开始了,一边吃,一边和妻子唠着家常。

老樊夫妻俩今年都50多岁了,俩儿子都已成家,儿子、媳妇带着孩子在外地打工。几年前,一场车祸让老樊几乎耗尽了所有的积蓄。出院在家休养期间,夫妻俩商量,这身体,再出外打工已经不现实了,还是找点事情做吧。正好,邻村的亲戚家因为全家搬到了县城,就把这台机器转让给了老樊,夫妻俩摸索了好久,才算是熟悉了这台机器的性能。

午后两点多,最后一张煎饼出来了,老樊一个人整理烙好的煎饼,把凉透的煎饼装进塑料袋,一包一包地整理好。这个时候,妻子也做好了午饭,炒了四个小菜,还贴心地给老樊倒上一杯酒。

夫妻俩对坐,看着墙角的电视,盘算着一天的收入。虽说赚得不多,但夫妻俩觉得,有点事情做,不用麻烦儿女,心里也宽慰了许多。老樊放下筷子,抿一口酒。从凌晨忙到现在,这是夫妻俩一天中最惬意的时光了。

更多生活散文

猜你喜欢

更多生活散文

好文章

更多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