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社 > 经典散文 > 现代散文 > 正文

照亮游子回家路

作者: 曹光辉2020/03/17现代散文

记得十几年前回家探亲,从县城到家20公里的泥巴路走过了几代人,如果赶上下雨便无法通车,到了县城后只好走两个多小时泥巴路才能到家,每次回家都纠结天气问题。3年前,受到国家政策影响,一条毕直的水泥道路从县城直通家门口,这条影响几代人的泥巴路终于变成了水泥路,从此回家的心情舒畅了。

如今家乡的路越来越宽了,道路两边都装上了路灯,设置了公交车站,实现了村村通公交车。看着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作为一名中交人,我亲眼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家乡交通的变化,一种自豪感油然而升,每次回家我的内心始终澎湃着。

我出生在河南信阳一个贫困乡村,1988年,我考上离家十几里的期思镇中学。上学那天,天下着大雨,我打着赤脚,背上背着30多斤的粮食,一路泥泞步行去上学,到了学校,书包、粮食被淋的往下滴水,为此我大哭了一场。

初中3年,我步行了3年。1991年我考上了离家10多公里的淮滨高中,更加体会到坐车的艰辛。那时交通条件虽然相对有了些改善,城里才有公交车,农村只有屈指可数的手扶拖拉机,每逢赶集全村老少一起出动,拖拉机后面拉着架子车,车上挤满了全村的男女老少,如果赶上下雨天,那就不是人坐车,变成了人推车。

1998年,我退伍返乡,到城里、集镇坐车虽不如现在快捷方便,但在村口等上半个来钟可搭上顺路班车,总算有车可坐,心里已经非常满足了。

自党的十八召开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出1500多项惠农举措,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作为国家贫困县,家乡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如今,全县295个行政村(社区)实现了村通村客车,这具有理程碑的举措,方便了群众出行。公交车采取开行定线班、赶集班、隔日班、周末班、预约包车班等运输方式。客车单车日运行不低于4个班次。每个自然村都设有候车亭,还建立了“村村通客车”GPS动态监控平台。交通提高了,道路自然变好了,以前的断头路、危桥都得到改造。现在,我是交通系统一名工作者,我庆幸在有生之年能为交通事业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一阵寒风吹过,冬意正浓,突然就思念起家里年迈的双亲来,于是,本月初向单位请了假,我挤上了拥挤又嘈杂的列车,踏上了回家的路,一路上看家乡的变化,我由衷地赞叹,40年的风雨兼程,40年的沧桑巨变,给家乡带来了不一样的改变。

更多现代散文

猜你喜欢

更多现代散文

必读文章

更多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