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必读社 > 散文精选 > 散文随笔 > 正文

茅山的路

作者: 陈汉章2014/05/17散文随笔

我同学退休后,回江苏金坛薛埠镇故地乐度晚年,薛埠位于茅山山脉腹地,山青水秀,风光旖旎,是休养生息的好地方,同学曾几次诚邀去那里看看, 总是婉言推辞。今年,又到了春暖花开的时光,再次来电邀请,盛情难却,于是与老伴成行去他家小住了月余, 看竹海、赏林涛、观日出、听泉声、品山货、走山路……分享山里人恬淡宁静的生活,愉悦的心情不言而喻。

开门见山,感悟最深的是茅山的路。山,对于都市人而言,充满了神秘的色彩,习惯了走平坦的柏油马路,走山路令不寒而栗。

路,对茅山而言,或许是融通山内山外的主要途径,变闭塞为与时俱进,自先秦至宋代,茅山人相继开凿山路,在山上修建“三宫五观”道院,成为中国道教上清派的发源地,源远流长的道教文化影响全国,被誉为“第一福地,第八洞天”的道教名山。近代——尤其在改革开放后,想要富,先修路,由政府统筹规划, 山里人群策群力,修筑了富有现代气息的沥青、水泥马路, 纵横交错贯通于大山深处,成为开发山区、旅游观光的绿色通道,日趋改变着茅山的落后面貌。

茅山虽不高却秀丽,群峦绵延起伏,林竹苍翠,满山绿荫葱茏,山巅雾霭缭绕,苍穹渺茫白云相逐,这里的路,仿佛天上的一条条玉带,依山的走势曲曲弯弯地铺筑,有些路段开山劈岭,路旁凸显巨石峥嵘峭壁悬崖, 望而生畏;有些路段盘旋于峡谷中,宛如层层云阶月地,两侧茂林修竹葱绿一片, 赏心悦目;有些路段穿山洞、过隧道、越涧桥,彰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 叹为观止;有些路段在山民的宅前通过,红顶白墙分外抢眼,呈现一派盛世富饶的景象。宽阔的公路逶迤群山之间,贯通于集镇、村庄、厂矿、旅游景点……衔接国道,构成了四通八达的茅山公路网。

因为有了路,物流进出畅通无阻,一辆辆卡车满载着山货特产、药材原料、果蔬食品、建筑材料等运往都市,促进了城市和山区共荣的交流, 使茅山的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给山区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呈现在眼前的现代化集镇可与城市相媲美,楼宇鳞次栉比,商店林立,街头车水马龙,人流熙来攘往,彰显欣欣向荣的景况。山民的住宅几乎是清一色的楼房,其实是一栋栋独立漂亮的别墅,造型新颖别致,星星点点隐蔽于青山绿水间,不少的庭院内停着自备轿车, 让来这里旅游的城市人看得眼馋。卡车运回的日用百货、服装饰品、家用电器等生活必需品,丰富山里人的物质需求,以往被视为山猴子的山民, 已不再是衣衫褴褛, 现在是西装革履, 服饰时髦, 气宇轩昂, 特别是年青的一代, 打扮得和城里的俊男靓女没有什么两样, 尽显时尚风度。来来往往的车辆,川流不息地奔驰在盘旋上下的山路上,满载着希望和美好。

因为有了路,才显得交通便捷,使许多久居城里的人走出喧嚣的闹市,走进茅山旅游休憩观光,循着前人的足迹,欣赏茅山“山美、道圣、洞奇、宁静”的风韵:领略九峰、二十六洞、十九泉的秀丽风光, 华阳洞、青龙洞等洞中有洞千姿百态的奇观,令人如梦似幻,犹如坠入仙境;站在大茅峰、飙轮峰、白云峰、抱朴峰上极目远眺,周围峰峦叠嶂,星罗棋布的人工水库,好像撒落在绿茵中的一粒粒珍珠,山水相映,更显茅山的湖光山色妖艳多彩,显露出“春见山容,夏见山气,秋见山情,冬见山骨”的丰富内涵;登上茅山主峰,走进茅山道院、九霄万福宫(顶宫)、乾元观等道教圣地,这些陆续建于西汉及之后几个朝代的建筑,虽遭太平天国时战乱的兵焚、日寇侵华战争、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的破坏,几乎面目全非只剩断垣残壁,幸在上世纪80年代初,经原貌修复后重新展现在世人的面前,重现道教文化的风采,是游人朝山敬香的必到之处;浏览东方盐湖城,盐泉小镇比邻道天下景区,荟萃宗教朝觐、艺术观赏、户外野趣、农家乐游,回归自然,体验传统道教文化和山水休闲的乐趣。

大茅峰上建有《茅山新四军纪念馆》,肃立在《茅山抗日烈士纪念碑》前,敬畏之心油然而生,从茅山广袤的峰峦中,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仿佛嗅到了当年新四军将士与日寇英勇奋战的血雨腥风,茅山军民为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无数革命先烈的鲜血染红了这片山林,他们用万丈豪情壮实了茅山伟岸的姿容,可歌可泣。茅山不愧是全国六大山地抗日根据地之一的革命老区,处处洋溢着奋发图强的气息。

走在山间的小路上,揽胜茅山处处美景满目:山林滴翠,草木芬芳,百花竞艳,满山遍岭的知名与无名的野花上彩蝶飞舞,足能撩人心扉;眺望群峦薄雾缭绕,轻如细纱般地飘渺在深谷幽林间,是那样的柔情似水,那样的绵延不断,彰明较著自然风光的绚丽多姿;朝观日出,暮赏彩云,夕阳如画,在暖阳普照的山林,无不充溢着蓄势待发的萌动,感受生命在不经意的平淡中轮回勃发;林中乌儿飞翔,嬉戏雀跃,聆听叽叽喳喳的鸟语声,有旷古高韵的余味,是一种期许己久的享受;小憩在幽深兀突的岩石上,清澈的泉水在卵石满床、落差数尺的溪涧潺潺流淌,清脆悦耳的叮咚声沁人心脾,仿佛是天宫飘来的天籁之音,是那样的诗情画意……

古代诗人游茅山时,留下了不少光辉的诗篇,元代诗人张绅咏叹:“白云终日护茅山,楼观参差杳霭间。知我老来无着处,时来相伴道人闲。”可见,当时的道教盛况多么空前,引无数虔诚者的叩拜。如今,尽管山还是那座山,林还是那片林,道院依照屹然在眼前,然而,毕竟时代变了,此一时彼一时,现在游人来茅山是游览观光,图的是把自已的身心融入当地的文化与环境中,无需理性思考,只需贪婪地感性享受,收获休闲时的乐趣,感悟祖国山水文化的韵味。有的时候不妨装傻,对当地流传的一些神话故事,因此而演绎的名胜古迹,相信都是真的,往往会游兴大增不虚此行。

走过一些山路,才领会“上山容易下山难”的道理;登过一些山,才知道跋山涉水的艰辛;走进大山的怀抱,才能理解“仁者乐山”的深邃蕴涵。

这次在茅山小憩,真是感悟之深,收获匪浅!

或许,人生如走山路,有时一路艰难困苦,有时一路风光无限,然而,无论是坎坷还是平坦,只求在生活中多一点快乐幸福,少一些烦恼和怅惘,一旦觉得纠结了就适时淡定缓释,调整好了再勇往直前,这就是平常人的人生旅途。

茅山的路,是富民的路,是安居乐业的希望之路!

更多散文随笔

猜你喜欢

更多散文随笔

必读文章

更多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