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社 > 经典散文 > 精美散文 > 正文

灶后烧火

作者: 高明昌2020/02/07精美散文

我去老家,每一次都争着去灶后烧火的。

在灶后烧火,其实是件烦心的事情。春秋季节还好,不冷不热的天气里,有火焰在眼前跳跃,感觉让柴禾变成了火的过程就是烧火,心里很是顺气。寒冬腊月天则更好,火光灼人,热气袭人,可以暖身暖心,比较惬意的。要命的是大热天,人在客堂端坐着,希望有空调风吹着,至少有电风扇,可灶后什么都没有。灶后地方小,不足两平米,跳动的火焰就是逼人的火光,火光的热气久留不散,人汗流浃背不说,心里也是火急火燎,但不烧火,饭哪里吃?

每次烧火了,父亲母亲在灶边上走来走去,说火由他们烧,可这“热”是一样的温度,一样感觉的,他们也要热的,更何况父母都是耄耋之人,蹲起已经不便了,手脚动作缓慢了,因此,多少年来,大凡到老家看望父母,或者亲戚来往,这烧火的事情,我总是最主动、最积极。

烧火先要生火。那年头,在老家,生火的材料主要是稻柴。稻柴,是稻谷脱粒后的柴禾,它们依旧是一捆捆、一扎扎的模样。稻叶颜色金黄,叶多枝细,极易燃烧,团在一起,火星不容易灭去,而且保暖时间长,确实是引火的好柴禾。那个时候村里种得最多的就是稻谷,到今天为止,许多的农作物都不种了,如棉花,但是稻谷依然年年播种,所以稻柴旧的还未用光,新的又有了,所以说老家的稻柴与老家的灶头一样

根牢固实。

生火就是引火,就是在燃烧稻柴的过程里顺次将其他的柴禾点燃。其他的柴禾居多是硬柴,比如棉花秸秆,次之就是油菜杆儿,除此就是家里的其他柴禾了,比如各种各样的树干,还有竹子竹片等。我记忆中烧得最开心的是父亲劈开的树干了,父亲劈柴的技术高超,劈下的树干长短差不多,厚薄也差不多。木块,太阳炙烤一两天后,燃点高,燃烧慢,烧火时添柴不忙,而且火势旺、火头足、火力匀,连火苗也十分清爽,关键是人热的感觉变化不大,人心里好受些。

烧火是需要一点小技术的,引火便是,要先点稻柴的头,点着后单手要斜竖起稻柴,看见火了,就立即塞进灶膛,同时将硬柴覆盖在它的上面。火旺了,就要注意柴禾放的位置了。小时候,我烧火时,父母经常探头往灶堂里望,然后拿起火棒,在灶膛里横穿竖插,火一下子就大旺了。父母的举动告诉我,烧火,烧硬柴,一定要让柴禾的下面有空隙。我后来就这样做了,非常有效果。我的做法是:平放的柴禾之间要有点距离,柴禾与灶底最好形成一个三角形的,或者长方形的支架,反正要有空间,空间有了,空气就多了,空气多了,火头就旺势了。

火势旺时,还要及时地添加适量的木柴。火焰要持续旺相,一定是在前一柴禾未燃尽时添上柴禾,而且一定放在有火苗的柴禾旁边或者上面。这样可以确保火头一直处于旺势之中。这是极为重要的,火苗的旺势均衡了,饭不容易夹生。即使炒几碗青菜,旺旺的火势下炒出来的,看上去碧绿生青,咬上去鲜嫩清脆,不会有没有半点生熟不均的样子与味道的。

现在,老家还在灶前生火烧火,父母亲每天的饭食都是他们用老灶头烧出来的,一日三餐都是。我总觉得有了灶头就有了火,有火的日子就红火,有火的日子父母就开心。前几次回家,听父母说村里要拆掉老灶头了,心里咯噔一下,问母亲,这是真的吗?父母说是真的,原因是什么?姊妹说,污染空气?听后心里又咯噔一下:污染空气与灶头,这中间有无必然的联系,我没有想通。

每一只灶头就有一个烟囱,这个烟囱笔笔直,直通到屋顶,烧火了,有烟了,诗意般的炊烟就是靠灶头产生的,这是几百几千年的诗意,留存到今天,不容易,现在突然不要诗意了,灶头是不会说话的,但灶头烧火的人会嘀咕的,比如我。

更多精美散文

猜你喜欢

更多精美散文

必读文章

更多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