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社 > 散文 > 优美散文 > 正文

舟曲舟曲

作者: 韩嘉川2020/01/17优美散文

1

从那扇窗子望出去,看到的是一面陡峭的山坡。那时从西面射过来的斜阳正普照在山坡上,灿灿的。那是一口镶嵌在半米厚泥墙上的窗子,已经褪色的窗扇也仅仅开了一条缝。就是在那扇窗前站立的霎那,蓦然看到了缝隙里千年前的山坡,以及斜斜照射的千年阳光。

厚厚的泥墙向下延伸部分,是这座建筑的底层房屋,里面展示的也有些年岁的农具、马具和生活用品,譬如刨地的镢头、马鞍、纺车、织布机,以及木制的大马勺、水筲、洗澡盆等等。时间在这些木制的用具上一律呈浅灰色,与自愿前来解说的当地老人头发一样的色相。

那窗子属于一个戏台子的后台建筑。戏台不大,大约十步宽五步深的样子,如果演武戏,翻不了三个跟头,且还须技艺高超以免掉到台下。同样,戏台相对的也是不大的院落,也就是说,即便坐满了也不会有多少人。然,这是一个村子的戏台,因也是建在山坡上,虽然下面有底层,而上面则与院落相接了。

黄泥墙壁黑柱梁所构成的舞台,无论怎么说,都是一个象征。小舞台大世界,用某一件具体的事物影射另外的事件,便会形成象征。在舟曲,是由一条江展开丰富涵义的地方。“舟曲”为藏语音译,汉语为“龙江”,也叫“舟噶尔藏布”,正好与汉语的“白龙江”相对应。因此,在这里无论如何都绕不过那条由西向东滔滔流泻的“白龙江”了。

六月的舟曲依然在一条长长的大峡谷里不舍昼夜地流泻。两边的山在海拔1173-4504米之间,相对高差3331米。独特的山谷气候,被称作多极气候带,谷底则有“藏乡江南”之美誉。依山傍水而居,是人类早期的生存选择。据可考资料显示,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细雨轻烟笼草树,斜阳曲水绕楼台”(北宋欧阳修《浣溪沙》),似乎可用来描摹那幅情景。丰富的植被酿制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垂直气候;潺潺的山泉溪流,萦绕着山坡上的庄稼与葡萄架。即便简陋些,上下层之间是用木板间隔的,且下面还有多根立柱顶着,但上面的戏台子,却是可以用来演绎精彩故事的。

故事,即旧事。三国时期,魏、蜀在陇西走廊进行过较长时间的拉锯战,姜维北伐中原的战争一直在狄道(今甘肃临洮)、临洮(今甘肃岷县)、河关(今甘肃临夏西)、抱罕(今甘肃临夏)一线进行,沓中一度成为姜维屯田避祸的根据地。那是在今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洛大以东,舟曲县西部、西南部的地方。

诸葛亮率蜀军翻过秦岭,因路途遥远、艰险,从而所带粮草有限,急于同司马懿决战,屡屡激将羞辱对方,而司马懿宁肯穿上诸葛给他的女人衣服,也不出兵的故事,还有“空城计”,不仅是小说的演义,还被搬上了舞台,成为后世传诵不已的经典。而诸葛亮鞠躬尽瘁死于五丈原,之后姜维继续北伐,那是大约公元228年的时候,距今将近两千年的时光停留在白龙江岸的泥墙上,而姜维就曾坐在厚厚的泥墙后面,从灰蒙蒙的窗口眺望对面山坡,斜阳从背后照过去,使大山像一部厚重的书,令他反复解读。运筹帷幄的统帅,犹如戏台子后面的导演,前台的戏辙剧路,尽在他的把握之中。

其实诸葛亮用兵的出神入化,大都是后人演义的,在与司马懿的决战中,蜀军多次被打的丢盔弃甲,落荒而走;而姜维的北伐更是屡战屡败。胜败乃兵家常事,只是舞台上须演的好看。千年历史,使峡谷里的舟曲这条大地上的褶痕,残留着若干历史的情节。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唐杜甫《春望》),唐天宝末年发生的“安史之乱”,使盛唐自此进入了动荡不安的年代;而刚刚平定了战乱,又发生了外族入侵,吐蕃一度占领了当时的长安。杜甫看到长安城里的破败景象,感到触目惊心,便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篇。当年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建立了强大的吐蕃王朝,开始武力扩张。在“安史之乱”之际,吐蕃乘唐西北边防空虚大举进犯,白龙江地区成为吐蕃兵力的集结地。至今,陇西走廊南部的舟曲、迭部一带,还流传藏王马兵因当年未得到回撤之令而居住于此,因而当年的军队驻屯之地成为后来的藏民聚居地。

2

陇西走廊,是费孝通先生在1985年提出的一个历史地理概念。其中既有甘肃、青海、四川的边界交接处,又包括黄河、洮河、大夏河、白龙江等流域。这个地区主峰均为3500米以上高峰山脉。因四通八达,历史上既是民族迁徙、通商贸易的通道,也是战争频发、军事鏖战的战场。东汉以降,有记载的大型战争就有羌人大起义、魏蜀拉锯战、唐蕃之战、嗢末起义、蒙宋之战、明元之战、明末农民起义、甘南农民起义等。不间断的战争给陇西走廊的生产力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使这里各民族的生存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渴望和平的环境,渴望休养生息,是这个地区人们的精神向往。

在舟曲这条长长的峡谷舞台上,不断上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大戏中,曾经一度占领长安的吐蕃,以求娶文成公主为和亲,化干戈为玉帛。而其后,吐蕃王朝由盛转衰,据《新唐书?吐蕃下》记载:“赞普(汉人对藏王的通称)……死,以弟‘达磨’嗣。‘达磨’嗜酒,好畋猎,喜内,且凶愎少恩。政益乱。”吐蕃王故,继位者“达摩”不仅嗜酒,并掀起了灭佛运动;王室内部互相争斗,使吐蕃陷于分裂;而沙州(敦煌)人张议潮起义……期间又出现了地震、岷山山脉(在今甘肃、四川境内)山崩、洮水倒流,以及鼠疫等异象天灾,致使不可一世的吐蕃王朝覆灭。而在强盛期进入舟曲的藏民,是以军人的身份驻守在白龙江流域的,他们因为再也没有接到返回青藏高原的命令,西望长路漫漫,且吐蕃王朝已不复存在,舟曲的山山水水间,成了他们不得已的栖身之地。

“朝水节”,便是藏民为了适应这里自然环境的产物,从苯教与佛教中衍生出的仪式,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多层次互动,也是对传统的藏族文化的传承,达到了娱神与娱人的双重目的,发挥了净化人们的心灵、缓解人们紧张情绪的作用。

“煨桑”是藏族最普遍的一种宗教祈愿礼俗,有着古老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在整个藏族地区,无论是祈愿祝福还是庆贺丰收都离不开煨桑,特别是每逢节日之际,煨桑便成为节日的重要仪式之一。

传说古时藏族男子在出征或狩猎归来时,部族首领、老人及妇女儿童聚在寨子外的郊野,燃一堆柏枝和香草,并不断向出征者身上洒水,意为用烟和水驱除各种污秽之气。当家中生育婴儿,前来贺喜的亲友,须在家人点燃的柏树枝上跨过,目的是让幼儿健康长寿,不受邪气侵害。后来与战争有关,以“桑”祭祀神灵,祈祷平安胜利,是高原先民同神灵沟通的主要方式。人们认为,桑烟可以直达上天神住的地方,可以将附有人间美好祝愿的气息传递上去,使诸神欢喜,保佑世间凡人事事如愿,平安幸福。佛教于公元7世纪传入青藏高原,融入苯教和民族习俗,又与藏传佛教结合起来,使煨桑的规模更大,更加盛行了。

“桑”是藏语,其本意为“清洗、消除、驱除”等净化之意。但以其薰燃过程、人们煨桑时的心态以及所用物品来看,则是一个很明显的供奉仪式。所以煨桑有两层含义,一是净化,二是祭祀献供,因为煨桑时除点燃有香味的脱水的柏技和香草外,还有糌粑、炒青稞、茶叶、糖、苹果、清水等食品。有人将其意译为“祭祀烟火”、“焚香祭”、“烟祭”等。

依据苯教史料,迎请神灵前首先要焚香净化周围环境,消除不净和秽气,而普通人生活之处随时都有污染,有污垢与不净。燃桑是净化行为,每个污点、鬼、魔和秽物都会由此而排除。在藏区,凡是有人烟的地方就有寺院,有寺院就燃桑烟。无论在寺院还是百姓家,都会有煨桑炉,而不管桑炉设在院落中央、房顶还是墙上,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最洁净处。佛经上说,神灵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只要闻到桑烟之香味便宛如赴宴,藏语称其为“智萨”(即食味)。所以僧俗民众总是到寺院、山顶煨桑祭神,给神灵以美味,给自己以精神解脱。

由“煨桑”拉开序幕,之后朝水节便正式开始了。这一天,舟曲、迭部、岷县等周边的藏民汇聚到八寨沟(与九寨沟相邻;也写作“巴寨”)的“昂让”雪山,参加“朝水”活动。朝水节的起源有一个传说,相传很久以前,八寨沟瘟疫肆虐,天宫的司医仙子偷偷下凡为人们驱赶瘟疫,用春风甘露治好了人们的百病。山中邪恶的狐精觊觎仙子的美貌,趁仙子给鹿治伤之机将其击昏掠走。正在山中打柴的藏族小伙子巴卡看到了,与狐精进行殊死搏斗,用柴刀砍死了狐精,救出仙子,而他却被狐精的毒血冲瞎了双眼。仙子醒来通过宝扇看到了巴卡与狐精搏斗的情形,十分感动,便用宝扇载着巴卡进入昂让雪山的山洞,用甘露与唾液舔润其双眼使其复明。之后患难与共,结合生子。王母娘娘得知司医仙子违犯天条,驾临八寨沟,使雷电击杀其子,封闭山洞。这一天是农历五月初五。百姓对此悲痛欲绝,纷纷赶到仙洞所在的昂让雪山壁下,绝食三天,煨桑奠酒,表达哀思。其后每年这一天都来煨桑祭祀。不知过了多少年,有一年的这一天,众人忽然听到封闭的山洞里有金石撞击之声,石壁裂开一个碗口大的洞,洞口长出一棵翠柏,一股清泉喷涌而出,悬崖下面祭祀的人们纵身迎接,身上的各种病痛随之消失了,从此藏民每年这一天都来朝拜圣水。

“朝水”之后,人们沿着林间小道下山,一路相互敬酒,对歌献艺。身着节日盛装的藏族妇女在野外手拉手跳起“朵迪”,歌颂大自然与神灵,夜幕降临便点起篝火,将欢乐气氛推向高潮。

藏语称为“朵迪”的藏族舞蹈,汉语称为“啰啰舞”,因歌唱中有“啰、啰”的衬词而得名。这种舞蹈多半是在打麦场等宽阔的地方举行,用当下的语境,也可以称作“广场舞”,但是在八寨沟,却是纯正的内容丰富的民族舞蹈。在被献上了洁白的哈达之后,当地的诗人告诉我,宽大的红地毯上,正徐徐展开的是一出叫《摆阵》的舞蹈。大约有三四十位盛装的藏族少女,每人的脚踝上系着一只铃铛,她们手拉手舞步齐整,在“哗、哗”的铃声节奏中,顺时针方向缓缓地进入宽阔的舞场,身体呈波浪状前后摆动。舞步向左横移,节奏由慢到快,欢快、愉悦的气氛缓缓上升。在看这种原汁原味的藏族舞蹈之前,我看过湖南的傩舞,其肢体语言所表达的主题与种植、繁衍有关。而这群舞蹈者的肢体动作,我更愿意相信也是与劳动和生命的繁殖有关。而舞蹈的名字却叫做《摆阵》,看上去有些费解。在舞者渐渐围拢成一个圈的时候,粗壮剽悍的男子队伍出现了,他们按年龄大小为序列成十多米的长队,由一名长者手持长矛战旗先致祝词,众人齐声呼应。祝词内容以四面山势、水流为标记,描述所居疆域和当地民俗及重要历史事件,激发人们热爱故土和鼓舞士气。他们左手叉腰,右手持冷兵器道具,侧身跨步、吆喝呼应,充分展示雄性的阳刚之美与剽悍威猛、粗犷豪放之情。男子舞阵缓缓地将女子舞圈围拢,形成里女外男的舞蹈阵容。此时,舟曲的县长侧身向我讲述他的理解,认为这是男子要上战场,女子们依依不舍的告别场面。而被围在中间的少女们依然在做着似劳作似交媾的肢体动作……看着他们完美而严谨的表演,直到沿着自始至终的节奏退出舞场,我似乎豁然明白了这个舞蹈的涵义。在古老的藏民生存环境里,部族的生存是第一位的,无论部落间的利益之战,还是与大自然生存争斗,保护妇女就像保护自己所拥有的土地一样,种植与生殖是生活中最突出的主题,这个舞蹈便是他们摆出的生存阵容。

那时白亮亮的阳光泼洒在舞蹈者的身上,使他们的服饰更加鲜艳夺目。女子头缠一圈20 枚铜钱,佩戴银耳环、玛瑙坠,身着粗白麻布或粗黑布长衫,外套褐子坎肩,胸佩银盘,腰系鲜艳的红、蓝、黑相间的毛织宽腰带,足登麻布长筒半皮底的“罗踢”。男着蓝袍,腰系数条锦带。男女膝下皆以白布绑腿。

山谷间的空场上聚集了很多身着盛装的藏民,他们有的来自遥远,通往舞场的道路上停满了汽车,还有人翻山走来,就势坐在山坡上,看谷底的舞蹈表演。一开始三两个,不一会儿再抬头看,山坡上一层层坐满了人。

据当地藏民介绍,“朵迪”舞还有圆圈或团圆之意,在村子里可以在大院子里跳,在打麦场甚至街道上跳。舞者全部是本姓村民自发而来,外姓女子或媳妇不能跳,但可以回到本姓娘家跳。男子外姓也不能跳,如果其混入舞蹈队伍,本村的人会用身体将其挤出去。

而“朵迪”舞蹈中之所以要有《摆阵》舞,还有一层意思,尽管距离吐蕃王朝鼎盛时已经过去千多年岁月了,但是他们不会忘记当年远征舟曲时的身份,也就是说,今天在舟曲一带的藏民,是当年吐蕃兵士的后裔。

3

汽车沿着白龙江岸行进,会时常看到半山上居住的人家,甚至山上还有寺院。在拉尕山的盘山路上,行进中突然有妇女站在道路中间,挥动小旗子指挥车辆向路边停靠。前面有铲车在将路旁山崖的渣石清理掉,排除山体滑坡的隐患。舟曲一带地质属秦岭西部的褶皱带,山体分化、破碎严重,大部分属于是炭灰夹杂的土质,“5.12”大地震使这里的山体松动,而强降雨的增多,形成了2010年8月7日的特大泥石流灾害。在从舟曲回到青岛不到一个月的7月12日,再次得到那里遭受山体滑坡,河道阻塞,白龙江水上涨,淹没道路与峡谷里民居的信息……

既然不能继续前行,便下车看山谷里的云雾,听到排在后面的车子里有妇女儿童说话的声音,我想他们也是来拉尕山游览的吧?走近了才知道,他们是本地居民,是住在山上的藏民。试想,距离唐贞观年间1400多年了,即便依然难以改变居住高原的生活习性,且已进入现代社会,道路不断在修整,可以将车子开到海拔两千多米的高处,但生活条件毕竟不是很方便,尤其是还有小孩子要读书,他们为什么不迁移到山下居住呢?

而仔细观察,住在大山高处的不是一家两家,而是一个个村落。他们还生活在来到这里时的唐代,那是他们大脑沟回里难以磨灭的时间皱褶。博尔赫斯认为“时间即生命”,这些至今生活在高山上的生命,便是漫长岁月的延续。

在回程的路上,当地某作家突然冒出的一句话,令我突然意识到其中的另一层缘由。在时间的河流上,这个地方从最早秦汉时期的戍边军队,到姜维屯田再到吐蕃东进,尤其明代卫所的屯田制,使陇西走廊一直有军队驻扎,多年后这些当年的军人后裔便成了本地人。据记载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应天府称帝,明朝建立,便派兵北伐,陇西走廊是明朝和元朝争夺的热点。到天下安定后,为了进一步巩固军事基础,朱元璋便在这个地区设置卫所,军民分籍,属于自给自足的军屯类型。规定士兵主要来源为“籍选”,即从世袭的军户籍中抽丁,每户派一丁为正丁去卫所服兵役,而且必须带家眷,以安定生活并生儿育女。顾颉刚在其《西北考察日记》中写道:“此间,汉回人士,问其由来,不出南京、徐州、凤阳三地,盖明初以戡乱来此,遂占田为土著。其有家谱者,大都皆都督佥事、指挥佥及千户、百户之后。”明初征西将领徐达、沐英、文忠、金朝兴等人的部下,多属于当时应天府、凤阳府人氏,不下十万之众。而“依水而居”是人类生存的必选条件,舟曲这个地方,则依傍白龙江自然要比在山上居住方便得多,更不必说峡谷里的土地肥沃,气候湿润舒适。强悍的卫所军人需要土地耕种,且握有军权的他们选择山下靠江水的地方,则是必然的。那位作家所说的便是,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能打的握有权力的在山下,而相反则只能选择山上了。

舟曲最早是羌族人居住的地方,后来羌人迁徙到了松潘、汶川一带;吐蕃王朝的军队来到这里,在相当一个历史时期,占据人数优势,即使这里还有回族、彝族等少数民族,但那时藏族是主流,再后来,大量的汉人进入这里,随着繁衍发展,藏民在这个地区的比例只有30%多。

家乐福是现在城市人熟悉的购物场所,而“Carrefour”这个词的意思却有这样几种解释:十字路口、街道;各种影响、思想或意见的会合处。后来被浪漫的法国人用在了仓储式百货零售店,并使这个词延伸为林林总总的物质商品集合处。而舟曲,以及陇西走廊,不仅是商贾的通道,多年战争军队的屯守,形成了多民族的居住地,仅就藏族的宗教而言,就有苯教、藏传佛教,以及从印度传入的佛教,而其他民族的信仰及民俗风情,使这里成为“各种影响、思想或意见的会合处”。

女作家曲桑卓玛说,同是藏民,但两个不同村子的孩子在一起不说藏语,因为所说的相互听不懂。这里的藏民所操的是安多方言,可能也有“隔河不同语,十里不同俗”的风俗,而有形与无形的民族文化,譬如“朵迪”舞与“朝水节”等等,却使这里的文化多层次且呈立体状,会随着生命的延续绵延很久很久……

想到这里好多人是来自南京、徐州、凤阳等地的后裔,我突然问一直给大家做解说的汉族小姑娘:从这里出去过吗?回答没有。又问:如果让你到内地去,你同意吗?小姑娘没有回答。那时我想,她如果到了苏皖一带,是否会有生命的密码让其认同祖先,或者凭着文化密码找到同类?

难怪我在那扇窗子前感到那么熟悉,一则是台前台后,让我觉得这里是有戏的地方,果然大舞台小舞台,都有精彩的内容;再则是千年前的阳光至今依然如故地照射在山坡上,不仅与姜维当年看到的没有什么区别,且与中国内地的若干村庄没有什么区别。

更多优美散文

猜你喜欢

更多优美散文

必读文章

更多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