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社 > 经典散文 > 原创散文 > 正文

葫芦亦风雅

作者: 路来森2020/01/14原创散文

乡村,几乎是家家种葫芦的。

多种植于篱园边,或田头、阡岭上,更多的则是种植在门楼前。家有门楼,必种葫芦。古代夫妻结婚入洞房饮“合卺”酒,据说,卺即葫芦,其意为夫妻百年后灵魂可合体,因此古人视葫芦为求吉护身、避邪祛祟的吉祥物。再者,“葫芦”与“福禄”谐音,象征富贵,代表长寿。故尔,乡人将葫芦种植门楼前,除了结出果实,取其实用价值外,更重要的也是作为观赏,作为一种农家的“祥物”而存在。

春天种下,六月即藤蔓爬满门楼楼顶,开花结果,然后一天天地长大。葫芦的叶片,大而茂盛,葱葱郁郁,远远望去,一派繁茂。葫芦隐约其间,色彩,由青渐白,透着几分神秘和向往,让人心里着实喜欢。八月之后,果实即熟,可以摘而用之,所以有“八月断瓠”之说。彼时,乡民对葫芦的用途,多为“制瓢”。中间锯开,分作两半,将内瓤挖出,晒干,瓢,就制成了。瓢之用途有二:一是用作舀水,俗称“水瓢”;二是“干瓢”,可用作盛粮食的工具等。

葫芦,可食,无弃物。葫芦的内瓤,乡人称之为“葫芦肉”,足见其好吃。将葫芦籽挤出,葫芦肉呈肉白色,最可炒食。葫芦肉加青葱,炒熟,劲道、耐嚼,清润香口,确有肉香。若是八月收获的葫芦多,乡人会将多余的葫芦肉晒干,留作冬天吃。以之包包子,最为可口。葫芦籽,色白饱满,书称“瓠犀”。葫芦籽的白,是一种晶莹纯净的白,所以,古人特别用它来描写女子牙齿的洁白和整齐,故《诗经·卫风·硕人》有“齿如瓠犀,螓首蛾眉”之描绘。葫芦籽晒干后,炒熟,可作瓜子食用。且葫芦籽,肉腴皮脆,通常的葵花瓜子难可与之相比。捏一粒葫芦籽,两齿对咬,清脆一响,唇齿生香。若是你懂得那“瓠犀”的雅称,食葫芦瓜子,就仿佛有书香流溢布散,更成一件雅事。小时候,居住乡村。冬日,大雪封门,闲来无事,祖母便炒食葫芦籽和黄豆粒。熟后,用瓢置于一矮桌之上,矮桌则置于土炕之上,全

家人合而围之,取而食之,其乐也融融。

《诗经·小雅·瓠叶》:“幡幡瓠叶,采之亨之。君子有酒,酌言尝之。”“亨”通“烹”,意思是瓠叶可以炒食。我没有吃过,但大约是对的,因为我吃过瓠叶熬过的菜粥,滑而粘稠,无特色,差可入口而已。贾思勰《齐民要术·羹臛法》记载了“瓠羹”的做法:“用瓠叶五斤,羊肉三斤,葱二升,盐、蚁五合,口调其味。”其做法,近乎于乡间的熬“瓠叶粥”,但里面加“羊肉三斤”,想来味道该是相当不错的。只是“盐、蚁五合”,让人莫名其妙,“蚂蚁”能调出什么味道?

葫芦,可作“器具”。葫芦不锯开,完整地晒干,乡下人叫“葫芦头”。开一口,倒出内瓤,可以贮存食物。不串味,不腐烂,本色自然,仿佛太阳依旧晒在里面。乡下,那些抽烟的老人,多喜用“葫芦头”储存烟丝。抽烟时,将长长的铜锅烟袋,伸入“葫芦头”中,一锅烟,就装满了。极是洒脱,惬意,那里面有一份长阴漫漫的悠闲。

在中国文人眼中,葫芦,特别是杻葫芦,可作“清玩”,亦是一种文化。

据说,喜欢收藏的王世襄先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买得一件蝈蝈葫芦,上面楷书雕刻七绝一首,诗曰:“芙蓉花发满江红,尽道芙蓉胜妾容;昨日妾从堤上过,如何人不看芙蓉?”有人考证,此诗出自清代钱德苍所辑的解人颐诗:传说张安斯有水潭百亩,环潭遍植芙蓉,夏秋季节,芙蓉花开映日,潭水生辉。一女子到此一游,便于亭上题下这首绝句。那女子到底是谁?竟是无人所知。

不管这女子是谁,想来也是一洒脱自负之人。留下此诗,此诗又被镌刻在一蝈蝈葫芦上。案头置之,读诗遐思,怎不会让人油然而生风雅之意?

喜欢收藏文玩的董桥,对于王世襄先生的这件“蝈蝈葫芦”,竟是倾慕的不得了,想来也是爱着那一脉风雅吧?

更多原创散文

猜你喜欢

更多原创散文

必读文章

更多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