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社 > 经典散文 > 原创散文 > 正文

互助土族村,如彩虹般的美丽

作者: 放飞梦想[文集]2019/11/25原创散文

8月3日阳光明媚,我们一行来到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这是此次青海之行最开心、最长知识的一站。土族人在西晋末年从辽东半岛辗转迁徙来到甘青牧区,并建立过一个长达350多年的吐谷浑王国,开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方政权最长的纪录,成就了丝绸之路南道上几个世纪的繁华,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的一个传奇。土族人十分喜欢鲜艳靓丽的色彩,小到服饰、手工艺品,马路的灯饰、路牌,大到大街小巷建筑,道路、公园、商场的布局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因此,土族人称自己的家乡是“彩虹的故乡”。

的确,我们走进互助县土族民俗文化村落,满眼都是色彩斑斓,毎到一处都能感受到“彩虹”般的美丽。大街小巷挂着彩虹灯,村门口飘摇着色彩绚烂的彩旗,身着极具民族特色的艳丽服装的迎宾小阿姑们,活泼大方地将一条条洁白的哈达献给远方的贵宾。一群簇拥的土族大嫂手中高擎着一件件做工精美、色彩艳丽的刺绣工艺品向游客叫卖,细看那工艺品上的饰纹,处处流淌着浓郁的土族风情和独特的土族文化。所以她们向游客推销的不仅是她们的劳动结晶,更是她们的民族文化。走在这里,我们看到的不仅只有美人美景,更主要的是能体味到这里的文化内涵美。

在这村落,放眼望去土族的建筑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建筑上的门窗和屋檐全部是用木质材料,栋梁和门窗上雕刻或彩绘健壮牛羊、五谷丰登的花纹图案。图案形象逼真,纹饰独特,十分精美。房间内设置取暖用的火炕,客人来了就请他们在炕上落座,这与普通的北方农村的习俗十分相近。互助县也属于高寒地区,全年有一半时间处于冬季,火炕也就成了土族人民最实用的取暖工具。

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百年老油坊、世义德酒坊、马术俱乐部、射箭场、活佛院、安召广场、土司府、庄廓院、生产生活展示馆、土族服饰展示馆、土族祭坛、宗教展示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心、土族大牌坊、彩虹门、十八坊商业街及土谷浑大营,毎一处都让人觉得新奇,毎一处都让人觉得绝妙。毎一处都让人觉得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品。在这里参观,既让人长知识,又体会了彩虹故乡的名副其实,名至实归。

小憩后,正赶上土族人的婚嫁展演与歌舞表演。土族的婚礼一般分提亲、定亲、送礼、婚礼仪式、谢宴等程序。正式结婚庆典分可划分为娶亲、送亲、拜天地,谢宴等几个部分,结婚庆典所有程序自始自终都是在载歌载舞中进行的,仪式十分繁琐。出嫁的女儿要哭婚,出嫁当天要改发型,娘家的小姐妹们要百般捉弄和奚落前来迎亲的“纳什金”,女儿出嫁当天女方家里整夜不眠。在娶亲的头一天晚上,男方家派两名能歌善舞的“纳什金”(娶亲人),携带娶亲的礼物(酒、羊、肉、蒸馍等)和 新娘上马时穿戴的服装、首饰(黑手饰、红包头、红头绳、上马袍等)及一只白母羊到女方家去娶亲。当“纳什金”快到女方家时,女方家的阿姑们前去接受礼物,并边唱、边舞、边后退。娶亲人到大门前时女方家的一些阿姑们热情地出去迎接“纳什金”,而另一些阿姑们则跑进家里关闭大门唱起起悦耳的“花儿”,让纳什金对歌,直到阿姑们被唱得无歌以对或者是娶亲人词穷时,女方才肯开启大门将纳什金邀至家中。进门时,阿姑们便从门顶上向他们身上洒水,以示吉祥。随后由新郎向岳父母敬献哈达,拜神佛,礼毕上炕喝茶、吃饭。此时阿姑们拥挤在窗口唱起婚礼曲,气氛热烈欢快,紧接着阿姑们冲进屋里拉起娶亲人到庭院或麦场上去跳“安昭”舞。整个婚礼一直进行到深夜才结束,其间所涉及歌舞的种类近二十种,一场土族人的婚礼就是一场优美的歌舞盛典。鸡叫二遍时,开始给新娘改换发式,穿戴新婚妇女的服装。接着在堂屋举行上马仪式。上马起程仪式举行后,新娘的亲属将一把红筷子撒在院子里,母亲将新娘穿过的衣服扔出墙外,表示姑娘已经出嫁。由新娘的哥哥和弟弟、姐夫、姐姐、舅父等人组成“红仁切”(送亲队伍)护送新娘到婆婆家。新娘在娶亲人、送亲人的簇拥下来到新郎家门口,首先由新郎捧着美酒和哈达,迎上前去接新娘下马。在他身后,每一步站一个姑娘,一个捧着酒盅、酒壶,为送亲的宾客致酒。新郎新娘进大门时,抱着用红布制作的布娃娃,并肩缓缓迈入庭院。接着举行拜天地仪式。由媒人或红仁切中的一位长者主持诵祝词:“鲜花般的阿姑,走过金子的楼门,来到金子镶成的庭院,向上天下地,千神万佛,叩头!”新郎新娘连续拜四次,进入洞房。仪式毕,答谢媒人,人们围着媒人,一边唱歌,一边给媒人敬酒,向其嘴里喂炒面,往其脸上贴酥油。在院子中间,铺上草、搭上木板招待“红仁切”,在宴席间要给“红仁切”上五个肉方,男方和女方家互相送哈达、衣物等。 最后“红仁切”吃名叫“起发面”的长面条,男方家的小伙子们手捧酒碗,在大门口唱起“赫杰”(送客歌),向娘家人敬酒欢送,至此婚礼庆典结束。

在婚嫁展演时特意选聘了三名游客为临时“新郎官”模拟与当地小阿姑成亲的过程,这三名小伙子真是喜形于色,大饱艳福,占尽了便宜,惹得台下观看的女友醋意大发,怒目圆瞪。

好在主持人机敏组织了一出土族“花儿”表演才化解了尴尬。“花儿”在土族又称“少年”。唱词大多是即兴现编,有对唱和独唱,内容丰富多彩。土族的“花儿”是“青海花儿”的一个分支,唱起来声音浑厚、高亢嘹亮,歌颂着丰收的喜悦和日子的富足。

歌舞不分家。唱了花儿,土族人便跳起自己民族的“安昭舞”,这是流传古远的舞蹈,一般是在欢庆佳节、庆祝丰收、举行婚礼的时候进行的。“安昭舞”一般是男女相间排成圆圈,弯腰、伸臂、踢腿、转圈。舞蹈动作和谐自然,节奏欢快,让人心动。即使不会跳舞的游人也都想上台与小阿姑手挽手来上一曲。

看了柔情似水的歌舞,这些好客的土族朋友们开始表演最具民族风情的杂技性质的“轮子秋”。那是土族男女老少都十分喜闻乐见的一项传统活动,它代表了“团结、勇敢和智慧”。“轮子秋”类似于我们的秋千,可以悠荡,但同时上面还有一个可以高速旋转的车轮,秋千在高高悠荡的同时又快速地旋转着,而土族的小阿姑和小伙子就在这上面做着各种高难动作:时而“喜鹊探梅”,时而“金鸡独立”,时而“水中捞月”,时而“仙女散花”,时而“猛虎下山”,如此等等,整个表演惊险刺激,令人叫绝。“轮子秋”旋转的时候,其他的土族人则围在四周,载歌载舞,共同欢乐。土族“轮子秋”的起源,有一则美丽神奇的传说。相传土族先民为了寻求生活的出路,先后用青龙和野牛犁地,都失败了。最后用黄牛耕地居然 大获丰收。秋天,制作木车,运送收割的庄稼。当最后一车麦捆运上场时,车子翻了,只见两个净肚娃娃在朝天的那扇车轮上飞舞,口唱丰收的小曲。从此,每年冬季碾完场后,人们在平整宽阔的麦场或者宽敞的地场上,将大板车卸掉车棚,把车轴连车轮竖立起来,稳固住重心。朝上的一扇车轮上平绑一架长木梯,梯子两端牢固地系上皮绳或麻绳挽成的绳圈。两人相向推动木梯,使之旋转,在借着惯性飞快转动的同时,表演者或站或坐在绳圈内表演出各种令人瞠目结舌的惊险动作。观看的人,喝彩不断。身着艳丽服装的男女青年载歌载舞,势如众星簇月。2008年6月7日,土族轮子秋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走进彩虹的故乡,土族同胞的服饰很是养眼。那些活泼可爱未婚的小阿姑大多头戴彩色的方帕,身穿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土族服装——套上彩色裤筒的裤子,搭配上七彩衣袖、色彩鲜艳的上衣。土族的小阿姑告诉我们:在他们土族文化中,红、蓝、黄、绿、粉、黑、白分别代表太阳、蓝天、月亮、丰收、爱情、土地、河流,这些鲜艳的色彩象征着她们的幸福生活。青壮年男子,戴有绵镶边的毡帽,有时戴“鹰嘴啄食”的毡帽,身穿小领,斜襟、袖口镶有黑边胸前镶一块四寸方块的彩色图案的长袍,还穿绣花高领的白色短褂,外套黑色或紫红色的坎肩,腰系绣花长带,穿大裆裤,系两头绣花的长裤带和花围肚,小腿扎上黑下白的黑虎下山的绑腿带,穿花云卷鞋。老年人一般头戴黑色的卷边毡帽,穿小领,斜襟长袍,外套黑色坎肩,系黑色腰带,脚穿白袜黑鞋。《大通县志》曾记载女性穿着的内容,大意是:妇女戴帽,辫发用红棉绳贯青铜钱,垂于脑后,耳缀大环银铜不一,足穿腰袜,衣服不论绸布杂以五彩,束之大带。穿小领斜长袍、两袖由红、黄、蓝、紫、黑五色彩布圈做成,鲜艳夺目,美观大方,富有民族特色。长袍上套黑、紫红或镶边的蓝坎肩,腰系彩带,彩带两端有花、鸟、蜂、蝶、彩云刺绣或盘线的花纹图案。若穿镶有边的绯红百褶裙,裤子膝下部分套着一节裤筒,足穿绣花鞋。老年妇女不穿五彩花袖衫,不系绣花彩带。未婚姑娘两鬃梳小辫子,中间梳一条大辫子,三条辫子合辫在后面,用绯红头绳扎紧,系一海螺圆椭,裤子膝下部分套红色的帖弯(裤筒)。发式和帖弯颜色的不同,是区别已婚妇女和姑娘的标志。土族妇女头饰称为扭达。过去土族有吐浑扭达(也叫伴伴切扭达,形似圆饼),捺仁扭达(也叫三叉头,形似三支箭),“适格扭达”(也叫簸箕头形似簸箕),加斯扭达(也叫铧尖头),雪古郎扭达(形似漏凹槽),加木扭达,索布斗扭达等八九种,各地佩戴不一。这些扭达中,据说吐浑扭达最古老,最高贵。土族妇女在脑后扎起高高的发鬃,土语称商图,在商图上面戴着头饰。1938年以后,由于青海军阀马步芳强行改变土族服饰,这种头饰便失传了。从此互助土族妇女常把头发梳成两根长辫子,在背后,末稍相联,头戴丝锦的毡帽或礼帽。

土族的民俗文化中令人喜爱的还有那些精美绝伦的刺绣。土族的小阿姑们长到七八岁,就要在母亲、姐姐或是嫂子们的启迪下,开始学习刺绣了。土族的服装及腰带、头帕、裤筒、荷包、鞋垫、背包等饰物都要有刺绣。刺绣的图案色彩斑斓,古朴吉祥,十分艳丽迷人。

土族人民特别注重礼节,人们相逢时都相互问候、致安,每逢春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亲友间都会携带自家做的馄锅、油饼、盘散等食品拜节,打庄廓、盖新房、装大门、孩子满月、姑娘出嫁、迎娶媳妇等喜庆事宜都要邀请亲朋好友来贺喜、添礼,凡是节日里或有客登门拜访时,土族人常说:“客来了,福就了”,主人以好茶好饭热情招待。他们的生活是离不开青稞美酒的。客人进门前,主人会先向客人敬酒三杯,叫做“进门三杯酒”。我们来时就享受了这样的礼遇,可惜我们多数不会饮酒,导游便教我们用无名指蘸酒对空弹三下即可。然后主人将客人请至正房炕上按年龄或辈份大小盘腿而坐,主人再敬客人三杯酒,叫做“吉祥如意三杯酒”, 如不能喝酒,继续用无名指蘸酒对空弹三下。此时,主妇会恭恭敬敬地把自家做好的饭菜用木盘端上桌来,劝客人享用。客人起程出门时,主人会在大门口向客人再敬三杯酒,叫做“上马三杯酒”,祝客人一路顺风、平平安安。

走进了互助土族民俗文化村,如同走进了迷人的彩虹中,走进了色彩缤纷的世界,让人留恋,让人难忘。

(2019年8月初稿于镇安县城 11月16日定稿于达仁 ;陕西省镇安县达仁镇 QQ:569131988)

更多原创散文

猜你喜欢

更多原创散文

必读文章

更多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