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必读社 > 经典散文 > 游记散文 > 正文

风情依旧下塘街

作者: 何伟康2019/10/12游记散文

下塘街位于泗泾古镇的南部。

初识下塘街是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挖淀浦河装运货物时途经此地。这里因水而兴,百舸争流,码头林立,是通往上海的重要水路。岁月蹉跎,中间曾来过几次,直至这次再游下塘街后,文思泉涌,才有撰文的冲动。

江南水乡古镇风景大致相同,水陆并行,河街相邻,下塘街也不例外。据史料记载,北宋时泗泾地区出现古村落,名为“会波村”,亦叫“七间村”;元代中叶逐发展成市镇,称“泗泾里”;明代正德年间呈现“民居聚、商贾集”;清代“百业辐辏、户口繁盛、街巷纵横、桥梁相望”,不仅街道两侧店铺栉比,民居对峙,更有“柔橹一声舟自远,家家载得醉人归”之韵致。

下塘街规模不大,东临江川路,南依沪松公路,沿泗泾塘两侧区域,基本保存了传统的江南古镇的河街格局。那天我信步跨入高耸的“古镇泗泾”石牌楼,给我的印象是没有其他古镇游人如织的拥挤。不远处赫然屹立的也许是新建的安方塔,气势恢宏是古镇的地标。循迹而去不知不觉地走进福田净寺,游客甚少,显得十分幽静。踱步到雄伟俊逸形似弯弓状的中市桥时,豁然开朗。这里定是下塘街的精髓地段,蓝天白云,杨柳婆娑,白墙黛瓦,尤其是依河而建的廊棚,逶迤绵长,四面通风,景色独特。走着走着,我突然收住脚步。这里似曾相识。原来40年前我曾在此等潮歇脚:那天正值傍晚,船靠廊棚边,上岸做饭,红膛的灶火,喷香的饭菜;吴侬软语,市井人家,“三里长街店铺多,廊棚户户对清波。歇凉避雨行方便,如画风光佐小酌”,至今想起仍像放电影一样历历在目。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泗泾塘犹如一部摄影机,千百年的影像资料都储存在镜头里,让后来者知根知底。其实老街除了明清的民居外,还蕴藏着许多名人故居宅第,史量才故居、马相伯故居,还有马家厅、宝伦堂等。元末明初文学家陶宗仪,为避战火从黄岩携家眷移居泗泾南村,躬耕潜著《南村辍耕录》,这部文学笔记,因记载着丰富的元代史料而流芳百世;在中国近代史上不能被遗忘的爱国教育家马相伯,他亲手创办了复旦大学,为中国现代意义的私立高等学府垒起第一块基石;报业巨子史量才,戊戌变法后接受维新思想影响,始办学堂后与报业结缘,曾被推选为世界报业大会副会长,由于主张抗战遭国民党特务枪击遇害。古镇的文化还表现在传统的民风民俗中,《什锦钿锣鼓》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下塘街继2013年荣获首批全国传统村落之后,2015年又入选全国历史文化名村。

漫步下塘街,禁不住感叹,岁月因为有了锈色而更有沧桑韵味。历史风貌遗存的保护,不应是“肚肠”掏空后的标本。文化遗产是活体,绝不能将居民置换出去,让钢筋水泥“修复”老屋,造出假古董后卖门票,老街变成了“旅游标本”。令我欣慰的是,我看到了未施粉黛,原汁原味的下塘街。 

更多游记散文

猜你喜欢

更多游记散文

必读文章

更多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