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必读社 > 经典散文 > 原创散文 > 正文

旧时年俗

作者: 何先金2016/02/23原创散文

过年,是乡村百姓物质和精神上的一次“盛宴”。

腊月里,南陵圩乡人家开始家家浸糯米、粳米,掺和着做团子。做团子前把米用石磨磨成米浆沥干,做时叫邻居来帮忙。一屉屉团子放在大锅灶上蒸,蒸熟后将蒸屉搬下锅灶凉僵皮,俟晶莹的团子变硬后,倒进水缸里保养。接下来,蒸阴米、炒炒米、炒花生和芝麻、熬糖稀,做炒米糖、花生糖、芝麻糖、欢团等。因此,腊月里,做糖的师傅通宵达旦地忙碌着。这些糖食做成后,用塑料袋或铁桶或缸装起来。之后,是杀年猪、车塘。以前圩区每个村都有塘口,年终要把塘抽干,将其中的青鱼、鲫鱼、鲤鱼、鲢鱼、鳜鱼等悉数捉上岸,按人口或工分分鱼。至此,年货基本上备齐了。

除夕前三天内,家家“掸尘”,把家中打扫干净;而后剃年头、洗年澡,上街买回蜡烛、鞭炮、红纸和酱油、醋、红糖、生姜等佐料以及小孩的玩具。回家后,把红纸送给村里的老先生写春联。妇女们在家中忙着炸肉圆、豆腐果子、藕圆子,杀鸡鹅鸭、煎漂鱼、煮五香茶叶蛋……一时间,村巷里处处弥漫着沁人心脾的芳香。

除夕之日。下午三点开始,陆续有人家开始祭祖,然后“贴春联”。先把一对大门下下来,并列斜靠在板凳上,撕下旧对联,擦揩干净,刷上面糊,贴上春联,然后依次贴后门、房门、灶口、猪圈、牛棚等处,有的在家中的墙壁上贴上年画。顿时,家中气象一新。

“年夜饭”是一年中最为丰盛的一餐,要把家里烧好的十碗八碟全部端上桌子,一家人等长辈坐好,开始喝白酒或自酿的米酒,叙新话旧,欢聚一堂,大快朵颐,一饱口腹。这一餐,什么菜肴都可以吃,唯一不能动筷子的是“碗头鱼”,要把它放到过完正月十五才能倒掉,这叫“年年有余(鱼)”。饭罢,户户在大门口点燃一炷香,放一些鞭炮和雷炮(即两声响冲天炮),给小孩分压岁钱。

大年初一,天刚亮,家家“开财门”(开大门),迎春接福。早晨,人人都穿戴一新。洗漱完毕,首先要“拿茶”,即晚辈把烧热的五香茶叶蛋,送给房族中的长辈和村里有交谊的年长者吃,每人送两个或四个蛋,不能拿单数,意在“好事成双”。“拿茶”结束后,早餐要吃面条(意谓“长生面”)和“元宝”(五香茶叶蛋),中午一般吃不下饭,叫做“年饱”,晚餐吃丰盛一些。正月初二,大家走亲访友,带着方片糕(意谓“步步高升”)、酥糖、瓶装酒等礼品出门拜年“送节”。亲朋好友接受礼物时一般把酥糖等留下,但要把方片糕叫“送节”的人带回家,这叫“糕(高)来糕(高)去”。初三开始,乡亲们开始互相请“春酒”,饭桌上热热闹闹,或畅谈桑麻,或交流感情,沉浸在浓厚的“年味”中。这种“年味”一直要持续到正月十五过后,才慢慢淡下来。

光阴流转。几十年过去了,现在,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臻提高,圩区人对年货的置办已不需要大忙其碌了,市场上琳琅满目,买回就行。再者,虽然昔日农村过年时的一些繁文缛节已发生改变,然沿袭已久的祭祖、包压岁钱、拿茶、送节等习俗仍继续传承。

更多原创散文

猜你喜欢

更多原创散文

必读文章

更多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