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必读社 > 散文精选 > 散文随笔 > 正文

风云硝烟话丰台

作者: 骄阳2015/11/04散文随笔

提起丰台,心中便油然涌动出一种非同寻常的亲切感,这种感觉在寒冬如炉火,在夏夜似清风,更好像一个人在外面奔忙了一天,一扑进家门,温馨舒适,疲惫顿时消退了大半。我出生在丰台,长大在丰台,估计后半生也离不开丰台了,丰台就是我的家,这个“家”不是指自己的“小窝”,而是一种归属感,是不论行走在世界何处心中都永远惦念的地方。

但说实话,作为丰台人,我却从未对“丰台”这个地名做过考据,只凭个人想象揣摩:丰,是丰神独具;台,是登台望远,这个定义也正契合现在我们丰台欣欣向荣的大好景象。其实这是一个没有定论的话题,仅清代乾隆年间的《日下旧闻考》就记载了三种不同的说法,一说“丰台”之名来自于金,为中都城南面的“丰宜门”和其外“拜郊台”二地的合称;又说丰台即金朝“远风台”之遗址,位于今天的右安门外草桥一带,随着年代的更替“风台”渐渐演化成“丰台”;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元代的园亭多在此地,“丰”是说花房繁多,“台”是指花乡中有许多亭台。虽然说法各异,但更加表明丰台地区历史的厚重与悠长,而我个人则更喜欢“金章宗入梦百花谷,众仙女请赐‘丰台’名”的民间传说,因为他,从此有了“丰宜门外丰台路,花担平明尽入城”的市井风光,更有了“四月晴和芍药开,万紫千红簇丰台”的人间仙境。

我不仅对丰台美丽的景色非常喜爱,更对丰台深厚的人文历史怀有敬意。远的不说,仅以辽、金、元、清以来,这片土地经历了不同民族、不同朝代的纷争与更迭,但它无不以博大的胸怀和强劲的吸引力,将不同民族共处与融合,集成于中华民族大家庭之内。除了留下许多惊心动魄、丰富多彩的故事以外,更有地面上的遗迹和地下的宝藏雄辩地诉说丰台为我们伟大祖国做出了多么辉煌的贡献,为历代都城的形成起到了多么重要的作用。先人们以其巨大创造力为后世留下的种种珍贵遗存,无疑是丰台曾经为历史发展做出了可圈可点贡献的最坚实的答案,卢沟桥、宛平城、大葆台西汉墓、辽金水关遗址、金中都遗址……我为丰台种种闻名中外的“拥有”由衷地自豪。然而,千百年来,丰台并不是一个鸟语花香的世外桃源,相反,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它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这片土地饱受风雨的摧残与战火的冲击,但这也彰显出此地人民的勇敢与坚强,特别是近代抗日战争的烽火,更令丰台闪现着耀眼的民族之光。

说到丰台的抗战史,首先跃出脑海的是“卢沟桥”、“宛平城”、“七七事变”等字眼儿,七十八年前那个震惊中外的日子,令我们子孙万代永远牢记在心,它是中华民族饱受外寇欺辱侵犯的印记,更是全体民众重振河山励志奋起的开端。“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了东北大好河山,但日寇的狼子野心还不满足,企图吞噬华北乃至整个中国,在不平等条约下侵略军堂而皇之地“驻扎”,在我们中国的土地上横冲直撞地肆虐。虽然当时宛平城内驻有中国军队,但已被咄咄逼人的侵略者挤压得很瘦很瘦,如果说那时的北平学生们呼喊:偌大华北容不下一张课桌,而宛平城的守军也将容不下一口饭锅,也许正因如此,当侵略者肆意挑衅企图扼紧我们民族的喉咙时,忍无可忍的中国军队才以落后的武器义无反顾地回应侵略者。1937年7月7日,这座矗立了一千年多年的历经各朝各代风云跌宕的古城,终于怒吼了,它绝不容忍异国武士的魔掌欺辱自己的身躯。永定河水掀起了波涛,它咆哮着,仿佛在抗诉侵略者枪炮的黑烟污损了它皎洁的月光。卢沟桥奋起了,丰台奋起了,华北奋起了,整个中国奋起了!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但同时也到了令侵略者开始感到颤抖的时候。从这一天起“卢沟桥”永远被载入了史册,这座屹立了八百多年的大桥和那桥栏上精雕的姿态各异、栩栩如生的501个石狮子,俨然是非凡历史的证明人和地理要津的扞卫者,桥面上一道道深深的辙印与弹痕,是负载深重的象征,也是民族忧患的伤痕,它是悠远时光的见证,更是不屈命运的投影,“一座名桥昭国史,千秋皓月照卢沟。”

在丰台的抗战史中,还有一处不能忘却的地方,那就是位于北京城南十公里左右“南苑”。此地曾是元、明、清三代皇家苑囿,处于永定河冲积扇,地势低洼,泉源密布,河水、泉水汇集成大片的湖泊沼泽,潴以碧海、湛以深池、清流潺潺、波光粼粼,顾又称之为“南海子”。这里草木繁茂,禽兽聚集,每到秋水长天时节,果红叶黄、云晴树碧、鱼跃鸢飞、猿啼鹤唳,曾有诗云:“秋随万马嘶空至,晓送千骑拂地来。落雁远惊云外浦,飞鹰欲下水边台。”然而,在那腥风血雨的年代,“花香之地无和平”,随着卢沟桥之战的爆发,地处北平(那时北京称作北平)南大门的南苑,也逃脱不了日寇的魔掌。由于南苑是历代皇家猎场,地貌广大,因此在民国初年被辟为兵营,着名将领冯玉祥曾在此驻扎,建司令部——“陆军检阅使署”,当“七七事变”发生时,驻守北平的29军军部就设在此原址上,在宛平城被日军攻破之后,南苑成为日军攻击的焦点。以军事地位而论,宛平城好比北平南大门的锁,南苑则是门枢,即便丢了宛平,只要这个门枢还在,我军依然可以有关门的机会,依然可以和敌人周旋,一旦丢了南苑,整个大门就会轰然倒下,北平便成为日军的囊中之物。而此时南苑虽是军部大本营,人员虽然不少但编制混杂,大多是非作战人员,与日军相比,无论装备、训练、人数上都不成比例。7月28日,南苑战斗打响,而其中炮火最猛烈的地方则集中于学兵团驻地,这些学生兵来自于北平各大学、中学,大多是一二九运动的积极分子,满怀热血、投笔从戎,他们在作战技术上还不算一个合格的军人,甚至很多人是刚刚拿到枪,但他们却会拼命,“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他们以十条命换一条命的代价和日军拼刺刀。 惨烈的白刃战没有一个人后退,曾经在关东长驱直入的日本兵,在学兵团的阵地上却没能轻易打开缺口,几个小时几百条年轻的生命壮烈牺牲,天空垂泪,大地呜咽!随着南苑的失守,29军指挥官佟麟阁、赵登禹将军相继以身殉国。“奋翼凌云霄,杀尽倭寇方解恨;依闾纵失望,有儿忠烈最光荣。” 抗日烈士蔡振东写给母亲的这幅对联也是南苑将士们最好的写照。

作为一个从小在丰台长大的孩子,每当行走在这片土地上,卢沟桥、宛平城、南苑机场、黄亭子、大红门……这些战场旧址,曾经的刀光剑影就会闪现在眼前。“大刀向鬼子们头上砍去”,抗日将士英勇抗敌、浴血奋战的英姿,永远印刻在我的心中,佟麟阁、赵登禹,还有一个个不甘心当亡国奴的先烈志士们,他们用自己的身躯挺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义勇军进行曲》,每当我唱响它的时候,总是心潮澎湃。我是一名抗战老兵的后代,血脉中流淌着父辈的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父亲出生于河北河间县,“七七事变”后日寇占据了河间,他亲身目睹过鬼子对中国乡村的烧杀掠夺,从小就对侵略者埋下了深深的仇恨,后来八路军建立了晋察冀敌后根据地,家里就住着八路军,耳濡目染下点燃了心中抗日的火焰。“工农兵学商,一起来救亡,拿起我们的铁锤刀枪……”《救亡进行曲》是父亲学会的第一首抗日歌曲,他唱着这首歌参加了儿童团,参加抗日宣传活动,在14岁的时候,终于穿上军装参加了八路军,投身到抗日的洪流中。我从小就听父母讲他们的革命故事,长大后跟随父母加入祖国的国防建设,成为航天战线中的一员,工作在位于丰台的“航天城”,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正因为了解父辈们的奋斗历程,才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建设强大的国防武装,保卫祖国、保卫和平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理想与责任。值得欣慰的是,我这一志向又传承给了我的儿子,最近,在哈尔滨上大学的儿子参观了当年日寇进行细菌战的臭名昭着的731部队原址之后,充满激愤地给我发来短信:“为了防止侵略者的故伎重演,我一定要学好自己的专业,为加强我国的战略实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挥我作为中华儿女一份子的全部智慧与能力。”

维护和平不能仅靠善良的愿望,更需要爱好和平、崇尚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具有必备的物质基础,具有能够遏制邪恶势力的力量。历史不会因为岁月的更替而消失,今天我们看到的是一幕幕天蓝水清、宁静祥和的生活景象,翻开的却是一幅幅风啸马嘶、硝烟弥漫的历史画卷。在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之际,回望过去,不是为了牢记仇恨,而是激励我们奋发图强。丰台,它是一面镜子,鞭策我们“以史为鉴”,又如一面旗帜,指引我们勇往直前。穿越风云硝烟,追逐幸福阳光,铸就和平之剑,永保万世安邦。

“忆往昔血雨腥风,铁骑蹂躏,华夏遭践踏;看今朝山清水秀,民强国昌,神州正复兴。”

更多散文随笔

猜你喜欢

更多散文随笔

必读文章

更多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