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社 > 经典散文 > 情感散文 > 正文

三过月河

作者: 张盼2022/08/18情感散文

三年前初到五里,我是有些失望的。挤在闷热摇晃的31路公交车里,沿着和公交车上的人一样拥挤的316国道走了半小时,到达镇上。映入眼帘的是低矮密集的房子,扎在道路两侧比电动车还多的“小摩的”,还有头顶胡乱缠绕在一起向前延伸的电线——既没有市区的活力,也不见乡村的清新。我略带失望地问同事:五里没有树吗?同事头也不抬地回答:有啊,在两边山上呢!

于是我对五里第一个美好的期盼,就是想象中那遥远的,长满树木的青山。

期盼很快得以实现。一次跟着单位刘主任到刘营村,坐在他汽车后座,我摇下车窗探出头去张望,车子轻快的驶过热闹拥挤的集镇,一拐弯,上了月河大桥。视野一瞬间开阔起来:月河从容优雅的穿桥而过,两侧是生机勃勃的草地,接着是星星点点的树丛,树丛里有若隐若现的农舍,向更远处看去,两侧果然有莽莽苍苍的青山,同事没有骗我。过了月河大桥,我们沿着河边小路继续前进,这条路很明显年久失修,厚厚的泥土铺满了坑洼的路面,车子一过,背后留下一溜的飞尘。但是我的心思并没有在路上,我目不转睛地盯着右侧这条初次见面的河流,不自觉地感叹道:月河真美啊!刘主任回道:咳,现在水小了么,我们小时候,这条河水多大的,又清澈,娃们没事都来河里游泳,成天泡水里的么!

再过月河,是一年多以后了,我结对帮扶的贫困户有一些从山上移民搬迁到了月河边,于是我常常和同事一起走过月河大桥去看望他们。每次走到桥上,我的目光总会不自觉地被月河吸引,我已经深深喜欢上这条安静的河流,从第一次看见她,就注定了我的目光再也不会长久的离开她。而河边那条坑坑洼洼的小路开始被翻新,湿润黝黑的土壤被大块大块翻起来,各种修路机器有条不紊地忙碌着。我们沿着路边临时修的狭窄过道往前走,一路上跟两侧居住的村民打招呼,问问最近的生活,向他们叮嘱几句秋冬取暖的安全防范知识。村民大多是一些留守的老人和妇女儿童,他们并没有因为修路带来的不便有什么埋怨,各个脸上都挂着亲切的笑容,一边和我们寒暄,一边招呼我们进屋坐。还有一些妇女在安顿好老人孩子以后也加入了修路的队伍,背着背篓一身泥土地跟我们说,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家门口找找活干,挣点小钱挺好的。

直到今年,我已在五里待了三年,熟悉了这里大大小小的巷道,熟悉了街上飘散着的王三面皮的香味,也熟悉了一直藏在心底的那条河流。前不久我又到河那面的村委会办项目业务,这是我第一次自己开车走上那条小路,路已修好,明显宽敞了很多,平坦的路面带给司机的感受是很美妙的,我总能在这种时候想到德芙巧克力“尽享丝滑”的广告词。习惯性地摇下车窗,夏天的炽热混合着月河的潮湿从窗外扑面而来,两侧是不曾改变的青山,远处是团团白云。我突然有一种驱车回家的安心和惬意。三年时间不算长,但五里的很多面貌都在这三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美丽的河岸两侧很多新成员加入进来:五里三院的新楼拔地而起,园区的建设工程悄然进行,安置点的小楼鳞次栉比,月河大道已经开工……这个乡镇和我一样,在不知不觉中成长着,改变着。

曾有人问我:以后你还会再出去发展吗?我回答道:不会了,我就是从外面回来的,那些南方大城市发展的确好,但总觉得自己是一个过客,没有归属感,回到安康,才觉得终于回到了自己熟悉的家乡。

在我心底,对五里有一种特殊的情感。也许很多当地百姓会觉得我是一个外乡人。但我一直认为只要在安康,不管哪一处土地,那都叫作家乡。我从未以一个外乡人的姿态去对待过这个小镇,月河的波光霞影中藏着的,不仅仅是刘主任记忆中的童年,还有我对于这个小镇的陌生到熟悉、热爱与憧憬。沿着河流的方向看去,除了从未改变过的从容的青山,我还看到了五里未来的富足与美丽,一条河流蜿蜒而下,接通没有终点的远方。

情感散文

猜你喜欢

情感散文

好文章

优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