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社 > 日志 > 情感日志 > 正文

冬储菜记忆

作者: 杜浙泉2022/07/13情感日志

深秋时节,大白菜离地上市,早些年一到这日子口儿,机关、团体、工厂、院校、部队、蔬菜公司、饭馆、食堂,直至卖菜的合作社尤其家家户户,全都行动起来,忙着储存过冬必备的大白菜。毫不夸张地说,那是举国上下不约而同且短时需要完成的一致行动。

我最早参与是1958年念初二时跟母亲去胶州买大白菜,当时青岛每斤二分,而那里则便宜二厘。胶州大白菜俗称“胶白”,其水分里含天然防腐剂。但若令其不烂不坏地“安全过冬”,则须减少水分。先把每颗菜捆一道绳箍晒在向阳处,过几日反过来晒另面,待水分蒸发导致绳松再往紧里系。最外层的老帮儿即使快掉了也要绑住,为的是让它保护里层,让水分间接蒸发而不再直接被晒。

彼时居家度日,本不宽绰的住房因此更显窄巴,屋里到处是白菜,连床底那狭小空间亦不放过。1960年我考入济南铁路机械学校,开学两个来月即赶上储冬菜,我们帮炊事人员卸车、捆绳、摆放、往房顶传递。礼堂讲台成了储存地之一,给菜垛盖上棉被防冻,隔几天掀开透透气。

上世纪70年代,我在被称作“小西北”的大同工作,那里处于高寒地区,每年初夏才渐露新菜,故而储菜成了“备冬”之大事要事。单位领导相当操心,开会督促大家“尽量多存,不然一连六七个月顿顿熬土豆!”还直接从产地集中运回,力求让职工买到质好价低的。

当地白菜品种虽不像胶白那么大水气,却也得捆起来晒。我以往无直接感受,婚后成家才深感纠结而头疼。因为晒没地儿晒,放没处放,只好把400斤菜见缝插针地安置在角角落落,所剩近半胡乱码在屋地中间,管它拌脚、绕步。

我与妻下班进屋首先查看,劈下局部烂帮儿,不舍扔便削去烂处即时处理。当时每人月供4两油,只能是顿顿水煮白菜。如此两天一折腾,往往弄到晚上十来点钟,着实苦不堪言。那幸存的几颗本欲过年包顿饺子,岂料屋里结冰,晚上生了炉子又消融,白菜受不了便全烂掉了。次年我下决心宁吃咸菜也不储了,但架不住妻子百般抵制,结果年年闹心。

上世纪80年代,伴随改革开放的春风,遍布各地的塑料大棚从问世到兴起犹似雨后春笋,反季节蔬菜到处都有;全国相继建起诸多大大小小的蔬菜生产基地;政府连年紧抓“菜篮子工程”,时令菜蔬源源不断。凡此等等,使得蔬菜货源日渐丰富,供应日益充足,于是,那由来已久储冬菜习俗便“知趣”地退出了历史的灶台。

情感日志

猜你喜欢

情感日志

好文章

优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