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社 > 情感日记 > 心情文章 > 正文

家乡的大酱

作者: 朱乃波2022/07/11心情文章

东北大酱是东北的特色酱种,大酱源于满族,后来流传到东北各地,深受东北人民的喜爱。

我的家乡榆树素有“粮豆之乡”的美称,用榆树大豆制作的大酱,酱香浓郁,富含营养。现在榆树农村大多数人家还制作大酱。我母亲做的大酱非常香醇,看她做大酱的过程至今难忘。

制作大酱要先挑选优质黄豆,旧历二月,洗净黄豆,放入大锅里加水烀熟。水要适量,水少了糊底,水多了烀好的豆子会稀,做大酱块不易成形。母亲制作大酱很有经验,黄豆快烀熟了,母亲掀起锅盖看看水量,把豆子上下翻动一遍,顺便盛出一大碗黄豆,在里面拌上盐和葱花递给我们,又香又好吃。如果水少了,母亲就加点开水进去,盖上锅盖继续烧火,直到把豆子烀烂,呈红色,锅里几近无汤为止。

接着,将烀好的豆子用酱杵子捣碎成泥状,我家没有酱杵子,母亲就用菜刀剁豆子,剁细剁碎了装盆,在盆里用力按压使之成块,然后放在桌上轻摔做成长方形,不能用力摔,最好还得趁热摔,否则容易开裂。母亲做的酱块大小均匀,平整光滑,紧实不开裂。

再然后,把做好的酱块放在板上,隔几小时翻动一次,放置一夜,待酱块表面形成一层硬皮,就可以包起来了,里面用白纸,外面用牛皮纸或报纸,再用细绳把酱包缠好,放到温度适宜的地方,待其自然发酵。

一般酱块要放两个月左右,榆树大多数人家都在旧历四月二十八左右下酱。拿出酱块,去掉包纸,会闻到刺鼻的气味,看见表面的绿色霉菌。烧些热水,把酱块刷洗干净,再掰成几块,放在阳光下晾晒。

把晒好的大酱块掰成小碎渣放入酱缸,再放盐,一层酱渣一层盐,豆和盐的比例一般是10比6左右,之后倒入清水,水要适量。大酱好吃与否水质很重要,以前没有自来水,吃的都是大井水,老家北岗上的井水好,清冽甘甜,下酱的日子,宁可多走几里路去那里挑水。大清早的井旁就排起了队。

酱块入缸后还需要发酵,下缸3天之后,每天要用酱耙来搅动大酱,俗称“打酱缸”。酱耙在缸里一上一下,大酱泛起一圈一圈的酱花,酱中的杂质就浮在水面上,用勺子将其撇净。打酱缸每次要20分钟以上,连续要打1个月左右,这样大酱才好吃。酱缸沿儿要用透气不透灰的白布蒙上,在阳光下晒,下雨天一定要盖好酱缸,防止雨水进入。以前都是用秫秸皮编的圆锥形酱帽子来盖酱缸,后来才有了铁的酱帽子。

发好的酱呈深红色,飘散出浓郁的酱香味,就可以吃了,是一年四季常食的佐料。酱茄子、酱土豆、酱炒鸡蛋……用酱制作的许多菜肴都非常好吃,我尤其喜欢母亲腌制的酱缸咸菜。那时,每到秋天,母亲用一个纱布口袋,里面装上小辣椒、大辣椒块儿、芹菜叶、香菜、小豆角、胡萝卜条,扎上嘴放入酱缸里。到了冬天就是餐桌上的美味,清脆可口,开胃下饭。

母亲去世后,再也吃不到母亲做的大酱了。但当年那种大酱香,却永远地留在了我的记忆里!

心情文章

猜你喜欢

心情文章

好文章

优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