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社 > 经典文章 > 生活随笔 > 正文

手机微信

作者: 崽崽2022/06/04生活随笔

手机是好东西,图书馆信息装口袋里了,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今天成现实。知闻如此便利,练得人人都是消息灵通人士,无事不知,无人不晓。现在的世界小得跟村子似的。我们的时代还是缺少各行各业的大师,学习态度可能是大问题。上世纪前半叶是动荡的年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方方面面出了许多人才。那时国破家衰,有志者怀着焦虑之心,凿壁偷光、悬梁刺股,日以继夜追求学问进而投身实践以改变现状,与今日作葛优瘫,躺在沙发上弄手机,不是一回事。

某种工具代表某种心情。古人敬文惜字,一张写字的废纸亦不敢糟蹋,有专人收拾送到庙里的焚化。书桌前搦笔阅读与窝被子看微信是两回事。有人看微信娱乐,有人消磨时间,有人探听事由。知道与追究不是同一件事。说微信是知识碎片,有人持不同意见,认为只有碎片地阅读,没有碎片的知识。可能后者精确度要高些。大多数杂志,特别是文摘,知识都是杂碎的;看文摘的人特别多,没人说它琐碎。不过,拿着手机,我们不免心浮气躁,用手机做学问,可能还得好长时间形成心理沉淀,以求升华。

一部好书会建立某个问题的模型,让读者了解事物发展的全过程。比如一本叫《枪炮、病菌与钢铁》的社会学著作,书要说明的是世界各种族人的智力基因没差别的,不同的是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上,各种族的人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生存环境造成他们不同的思维方式。为此,作者在书中运用的知识有:考古学,语言学、人类学、古代地理、古代气候、植物裁培、动物驯养、文字发明、科技发展、人类迁徒、作物种子传播、家畜引进、病菌流传等等。该书谈到瘟疫,是因为十四、十五世纪新大陆的征服者——更严重的是随来的牲口——身上带有病菌,土著人种完全没有这种免疫力,流行病杀死土著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全书三十五万字,以地理和气候作为底盘,以植物栽培和动物驯养作为关键,文字发明和科技发展就是这个模型的顶端。这些知识有机地叠在一起,构成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完整模型。我们从小到大,习惯了人与人相比的聪明与愚笨,认为种族之间同样如此。该书对我们的常识是一个彻底的颠覆,不服也无言反驳。这样的阅读效果很难在被窝里用手机完成。

有话说,播下龙种收获的跳蚤,说的是只抓到事物的皮毛,或指仅仅改变了事情的表相,结果与初衷相违。比如大哥大,虽为通信工具,当年我们直接反应的是价格昂贵,我们围观机器,其实还是看人:大哥好有钱啊!当年深圳有一老板破产,死命保住大哥大,说是以后东山再起靠的此物。生意靠人做,大哥大再方便也是通信工具;可是老板说的有道理,有此物可被人看重,持此物的人自然会有信用,有信用,咸鱼也能翻身。后来手机普及了,讨饭的亦持此物。后来有博客,开博客的人总是神气,自觉高人一等。没多久有视频出来,一拾荒者站垃圾桶旁与人争论,脸红耳赤叫,我不与你说了,你去看我的博客。此消息出,很多博主脸上顿失光彩,脊椎骨也少了两块。

微信同样变异,街上随时随地可看到一边走路一边看手机的人,开汽车看,开电动车看;人流拥集,骑单车的人用脚撑地划行,左摆右晃还要盯手机看……一桩不幸在微信里看到,一女人带自己儿子到泳池玩耍,她低头玩手机,儿子在她身后三米远的地方挣扎三分钟后溺毙……现在出了一句话:最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是我在你身旁,你在玩你的手机。这个事件是对这句话的最好说明。

我们小区楼道里,经常遇见这样的青年,二三十岁,白净机灵,眼光闪闪有神,他们永远低头看手里的手机,摁电梯,看微信;进电梯,看微信; 摁楼层按钮,看微信;电梯门开,看着微信走出去,一路看一路走。我想,人贩子在他们面前支口袋,不用三秒,能把他们收了去……

我总想不明白他们看的什么?如果说是做学问或办事情,我很难相信,他们一定被什么迷住了。被什么迷住呢?想来想去不明白,心里打了结还生了气,想些不好的词说人家:渺小、浅薄、空虚、无聊、不自爱、无自尊、没自信、无目标等等。有时又想,人家看个微信,至于落成这样吗!

最好不要责怪。这是一种现象一阵风,要过去的都会过去,就像以前曾经有过的许多时髦一样。照这个逻辑,我们将永远时髦下去。不知下一个时髦是什么东西。

生活随笔

猜你喜欢

生活随笔

好文章

优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