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社 > 美文 > 美文阅读 > 正文

土坯房

作者: 韩银柱2022/05/11美文阅读

我家在姚村镇的北邵村,记得上世纪60年代,村里有十来户人家住着三合院,都是实剪砖平房,街门上方嵌有“静远居”、“敬昌居”、“耕读第”的门匾,人称砖瓦圪垯院;还有外面砖以顺长立表,里面胡墼做衬的表砖房;也有四明墙砖柱和胡墼垒的土坯房;最简陋的是墙上登椽的土坯房。

土坯房的主要建筑材料是土坯,家乡人叫胡墼。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姚村、北邵、枣园头等村盖房时,家家都要捣胡墼。那时,就地取材,用生产队马车从砖窑拉回黏土,土质干湿适中方可,太干,打不住;过湿,捣出的胡墼太软,摞不起来。

捣胡墼是一门古老的传统工艺,始于西汉。家乡捣胡墼从什么时候开始,已无从考证。

捣胡墼时,按照“三锨六脚十二柱窝”的工序,需要两个人配合完成。一个人负责把枣木做的模具放在青石板上,撒些草木灰,以防模具上沾土,再填进三锨粘土,用铁锹拍实。另一个人负责捣胡墼,师傅站在填好土的模具上,前两脚,后两脚,中间踩两脚。然后,双手抓住杵子柄,在中间狠捣两下,两头由前及后,用杵子轻点,共十二个柱窝,四边棱角分明,两面光平的胡墼就捣成了,去掉模具,轻轻搬起,上架摞好。一招一式,轻巧、潇洒、自如、娴熟。

不同地方打胡墼的方法不同。汾东的小店、北格、刘家堡和清徐等地由于土质松,黏性小,采用和泥脱胡墼的办法。先把土翻松,弄成泥盆,将水灌满,然后把麦秸踩入泥中,经过浸泡,耙子翻上两遍后,用粪叉或铁锹把和好的泥铲到胡墼模子中,进行脱坯;而晋祠、晋源农村由于稻田多,人们在稻田中以四窝为一块,铲成四四方方的泥墩,用手推车将泥墩运回村中打麦场上,晒干后,盖房用。据老人们讲,这种土坯房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晋祠、晋源、金胜、义井地区都用白灰和灰渣搅拌,用胡墼模子脱坯。后来又改用太原电石厂的电石灰和灰渣搅拌起脱胡墼。

改革开放40年来,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宅院的土坯房早已拆除,再也不用胡墼砌墙,改用砖混结构。屋面采用钢筋水泥浇筑,房屋高大、宽敞、明亮。晋源区农村全部用上了煤改电或煤改气,人们过上了幸福美满的小康生活

美文阅读

猜你喜欢

美文阅读

好文章

优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