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社 > 经典文章 > 生活随笔 > 正文

越城街

作者: 金志伟2022/04/28生活随笔

在我小时候,西门吊桥已经被钢筋水泥桥取代了。

但吊桥北边越城街一带,还是很热闹的。先是有一个“小猪行”,四乡八镇的人都来这里买卖猪崽。后来,小猪行迁走了,这里又变成了菜市场,整天也是人声鼎沸的。

但最热闹的还是早上。小城的菜市场大都是“露水市”。一日之计在于晨,附近的菜农赶完早市后,还要赶回去开始一天的生计。

除菜市场外,这里早点店的生意也十分火爆。

早点店里有豆浆、油条,但最有名的还是大饼和米饺。

米饺又叫“大弯腰”,这是从形的角度来命名的。好吃不过饺子,这里的米饺不同于北方的饺子,饺子的皮是用米粉做的。对于庐江人来说,不管走得多远,这饺子里都有往事的味道、家乡的味道。

我也常在早点铺里吃饺子。上世纪90年代,我在离县城五公里远的泉水师范上班,早出晚归。来回上班都是骑自行车,早餐很少在家吃,都是在早点摊上解决。因为我也喜欢吃饺子,就好这一口。

时间从容的话,我会要一碗稀饭、三个饺子。稀饭和米饺是绝配。米饺可以放在稀饭里泡着吃,一个字:香。时间紧的话,我就买五个饺子放在自行车的篮子里,边骑边吃。

早点铺里,天天都能见到有几个老人两个点心就三两烧酒,旁若无人地慢慢吃,慢慢品。仿佛他们品的不是米饺和烧酒,而是一份自在和从容。那时节,我常常想,等我哪天退休了,不需要这样风雨无阻地来回骑自行车了,我就天天来这里,三个饺子、一杯绿茶。也慢慢地吃,从容地品。我酒量不照,只好这茶。其实,茶也好,酒也罢,只要有那份滋味在,就行。

有天没事,我散步到早点铺,要了三个饺子、一碗稀饭。稀饭烫,心急吃不了热粥。何况那天我不急,我就边等边和几位喝酒的老人闲聊。我问一位老人:“这早上酒,喝了一天头不都晕乎乎的吗?”老人咪了一小口酒后说:“不喝才晕乎乎的。不多,就三两,多了也不行。”老人那天兴致很高,打开话匣子后告诉我,他像我这个年龄时也不喝酒。那时候,西门吊桥边上有两家茶楼。他每天早上是坐在茶楼上,就着一壶兰花茶,吃大饺子。

那天早上,趁着酒兴,老人和我说了许多陈年往事。

很早以前,庐江城最繁华的地方是位于城外的西门湾和岗上,俗称“金岗银湾”。西门吊桥,就是连接城内与“金岗银湾”的通道。城内最热闹的地方,要数中路桥和越城街。那时候的越城街还叫“月城街”。当年的月城街是沿城墙而建的。护城河流经柳树埂后,打了一个半月形的弯儿。后来,修筑城墙时便依河的走向而建,修了一段弧形的城墙,叫月城。于是,城墙下的这条街也就被叫成了月城街。

当年,小城的墨客骚人喜欢到西门桥头的茶楼上雅集。这里不仅茶好,风月也佳。“会稽风月好,却绕剡溪回。”这里没有剡溪,却有一条绣溪。每到雨季,春水上涨,急湍的河水从柳树埂那边流来。转弯处,河畔的柳丝被春水冲得失去了往日的柔情,一团团鹅黄嫩绿随波逐流。春潮带雨,也带来了诗情与画意。吊桥上的茶楼是最佳观景点。“瞧,绣溪春涨!”这是灵感乍现,更是神来之笔。于是,“绣溪春涨”不胫而走。后来,成为著名的“庐江八景”中的一景。

突然想到一句诗:

你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桥上的风景是美的。这桥,不仅承载着来来往往的人生,还连接着此岸和彼岸。一座桥,一下子就可以把我们渡回从前。

我沿着越城街走着。街两边,菜农的菜篮子里满盛着晨露与晨曦。我不知道,月城街是何时变成“越城街”的。虽说读音相同,但一字之差,何止是差之千里啊。“月城街”,多么诗意的名字。我不知道是先没有月城街的,还是先没有“绣溪春涨”这一美景的。

不可复制的何止是风景,还有赏景的心致心情。风景的失去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我们丢失了一份诗意,一份闲情。

月城街早已胜迹难寻。又过了几年,越城街也不复存在了。在原越城街那一块,有一个文昌路菜市场。菜市场边上,也有一个早点铺。早点铺里,有三五个喝早酒的老人。看来,不管小城的格局如何变化,就着两个大饺子喝早酒的习惯,还是生生不息的。闲谈中,我发现他们喝的不是当年我见到的散酒。他们告诉我,酒厂关门了,过去的那种散酒买不到了,现在他们喝的是一种廉价的白酒。

我买了两个米饺,不敢要稀饭。医生说,稀饭升血糖。其实,戒掉的何止是稀饭。现在的米饺也做不到原先的水平了。过去的米饺酥得筷子一碰,皮子就会一层一层往下掉,那是揉面的功夫。好多老味道、老手艺渐渐地都失传了。手艺手艺,手还在,“艺”已经看不见了。

“找不到过去的老味道了。”我跟妻子说。妻子说那是当然的,那时候,没东西吃,饺子是稀罕物;现在的日子好了,口味也吃刁了,饺子当然也就稀松平常了。

妻子的话有些道理。上回孩子们回庐江,我去买了饺子回来。他们告诉我:“油炸食品,少吃!”还是孙子给面子,一连吃了两个后,对我竖起大拇指,说:“好吃。”

我笑了。对妻子说:“还是有人喜欢吃。”

生活随笔

猜你喜欢

生活随笔

好文章

优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