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社 > 经典文章 > 生活随笔 > 正文

养蜂人的甜蜜路

作者: 史鹏钊2022/04/12生活随笔

秦岭北坡有七十二峪,崇山峻岭,千沟万壑,马岔峪是生态环境最原始的峪口。每到深秋,就迎来飞雪漫天,交通不便。初夏后,草木葱茏,天空细雨,云横秦岭,鸟鸣树间,溪水潺潺。洋槐树是这个村庄的卫士,它生长快、寿命长,还能耐得住干旱和瘠薄。尤其是到了春夏之交,漫天遍野的洋槐花,芳香四溢,成群结队的蜜蜂,在盛开的花朵上吸吮着,肆意徜徉。

央视《舌尖上的中国》介绍过秦岭生产的槐花蜜,因为秦岭气候温和,雨量适中,阳光沐浴时间长,槐花花期长,顶级的花蜜就是这样得天独厚,色透如水,甘甜上口,淡淡的花香沁人心脾,成为市场的香饽饽。

马岔峪村父老乡亲,一年到头除了农闲时外出打些零星工,就守着这些贫瘠的坡地,种植小麦、黄豆、土豆等,仅仅能够维持温饱。在村里,没有人用过煤,生火做饭出门就把手伸向大山,砍伐着树木作为柴火,勤快的人一年到头能收拾几个大柴垛,甚至还有人砍伐了檩木,偷偷地拉出去卖钱。有人在外常年打工,也不再回来。在通信发达的今天,手机有信号都成了奢望。长大了的小伙子娶不上媳妇,村子里的姑娘都走向了城市,老弱病残成为村子里的代表。用村子里老人的话说,就是瘦了山,穷了人,没出路,一顶“穷帽子”始终在头上戴着。

那天在山路上,我遇见了扶贫干部史立业,这个小伙子是第一书记,皮肤已经晒得黝黑,当地乡亲称他为“红色邮差”书记。他去扶贫的那天,为了解决交通工具的问题,自己买了一辆红色摩托车,每天在蜿蜒的山路上盘旋而上,去镇上开会领文件,帮村民采购生活物资,日常外出联络,一辆摩托车的轮胎已经换了几回。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个看似正确的观念,在脱贫攻坚的时光中,被慢慢改变。祖祖辈辈,靠着山水,没有走上小康之路。他们吃了苦,出了力,换来的却还是仅仅能够糊口的生活。有病只能硬扛着,从来不奢望去医院,因为这样会更加赤贫。有学也不能上,在县里上学的孩子,考上了大学有时候偷偷地把通知书装在兜里,选择了外出打工。何时能找到产业发展的致富路,每天在村子里与乡亲们一遍遍地听他们想法,也成为驻村干部们最为重要的事情。

成立养蜂合作社时,有些人还不相信。村干部们一家一户地敲门,他们知道,群众能挣得起,却赔不起。为了让群众吃上定心丸,他们给群众按日付钱。每天有现金发到手,心里才踏实起来。山民不知道的是,合作社申请到了涉农资金,以发展养蜂产业的方式,建立了脱贫长效机制。有人组织村民养蜂,有人负责销售,第一年下来,村民们还得到了分红受益。在自己家门口,人均年收入就达到了三万元左右。尝到了甜头,个个脸上都有了笑容。

夏日时节,我再次来到了马岔峪,这个隐身在秦岭深处的村庄,已经成为蜜蜂的天堂。满目苍翠的四野,到处都布满了蜂箱。从当初的不相信,到今年已经有了200多箱蜜蜂的老张,当我和他拉起话儿时,他满脸茂密的胡须中掩饰不住的微笑。

他说这事儿搁在三年前,连想都不敢想,关键是腰包里鼓起来了,一年比一年的收入好。帮扶他们村的单位还在西安城里开起了“扶贫超市”,尤其是那个叫作大唐不夜城的步行街的店,他的蜂蜜一箱箱地送,过几天就得去补货。扶贫超市里,都是原生态、纯天然的秦岭槐花蜜、香菇、木耳、黄花菜、包谷糁、白芝麻、芸豆,还有巧手的老太太们手工缝制的虎头鞋、虎头帽、布鞋等,城里人买的是放心和新鲜。老张笑着说,咱农民不懂得策划包装,也不懂得营销技巧,即使有了产品也走不出大山,卖不上个好价钱。有了帮扶队的这些年轻人,咱们这些土特产每年就早早地卖完了。

午后的阳光正在火热着,脚下原来这坑坑洼洼的山路已经变成了水泥路,路两边还安装上了太阳能路灯。在马岔峪这绿水青山的秦岭深处,摘掉贫穷帽子迈上小康大道的乡亲们,他们的心坎上就像槐花蜜一样甜……

生活随笔

猜你喜欢

生活随笔

好文章

优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