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社 > 情感日记 > 抒情文章 > 正文

用影像留下乡村记忆

作者: 方正育2022/01/22抒情文章

千百年来,先人们创造了充满智慧和个性的建筑文化。可随着时代的变迁,城乡面貌日新月异,那些富有历史文化的古镇、古村、古民居离我们渐行渐远。如何留下至今尚存的古建筑的印记?带着这样的思考,我偶然得到一次寻古的机会,以影像记录珍贵场景,进行了一次历史拾遗之行,纪录下一些乡愁光影,为人们留下了些许乡村记忆。

盐都区的老底子是千年古县盐城,始建于西汉元狩四年,古称盐渎,第一任县丞是三国时期东吴孙权的父亲孙坚。盐都是年轻的区、古老的县。

在我的记忆中,老家楼王是一个地处苏北水乡的集镇,古镇风情、深街老巷是那么的古朴优美。清清的小河、临河的排窗、逼仄的小街、老式的瓦房、泛黄的石板、密集的船只,还有三座木桥横跨河上。我也曾趴在外婆家下河房的窗户上,看水中游鱼,看过往船只,看鱼鹰叼鱼,至今耳边还依稀听到沿街的叫卖和巡更的足音。

若干年过去了,这份记忆和眷恋仍然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中。

随着时代的变迁,楼王和众多古镇一样,不断繁荣壮大,规模足赶上北方的小县城。经扩展拆迁,历史痕迹渐渐消失。每次回老家,我总要到老街巷去转转,意欲寻找旧时痕迹。三年前,区住建局要对盐都历史遗留建筑物进行调查采集,考虑到我对摄影的兴趣和历史文化的关注,就让我牵头采风,到各镇(区、街道)的村居进行寻古,补拍历史遗留景象。对此,我心生感激。感激他们对盐都历史文化的尊重和爱护,觉得此举眼光高远,可为现

今留存一些历史记忆,为游子记住乡情乡愁,为后人留下文脉之根,为外人打开一扇观察盐都前世今生之窗,虽不起眼,却功德无量!感激他们对我的抬爱,让我有机会沿着历史的痕迹去寻古探幽,做一件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的事情。

正是金色遍野的夏收时节,我们一行四人顶着烈日,进村入户,行走乡间,开始了寻古拾遗之行。最早的盐城县包括现在的一市四区,有26个乡镇场。几经改制,现在的盐都区下辖11个镇(街道)、7个社区街道、1个国家级高新区和1个农村经济开发区,拥有246个村居。我们从西向东,挨个寻找残存的历史遗迹,对古镇、古街巷、古民居、古宗祠、古树木、古码头进行摸排了解。

如今的楼王,新镇区跳出老街,向北向东拓展,眼前是宽阔的马路、现代的建筑、绿色的游园。得以保留的老镇区却显得冷清和暗淡。儿时记忆中的老澡堂、老酱园、老药店等老字号,早已时过境迁,不复存在。一条穿镇而过、类似周庄的小河已被填平,所有的古巷子都被水泥抹平。很多年轻人对老街、古民居的历史已经淡薄,就连村镇办的工作人员对历史遗留亦不完全了解。所幸楼王古镇的街巷布局还在,不少古民居还残存。我们发现了一处有500多年历史的老民居,该镇的丁马港、大潭湾还有老村落的遗留和影子。将这些历史遗迹串起来,还是非常值得一看的。

我们采风摄影整整一个月,共发现80多处历史遗迹。既有500年的老槐树、400年的古民居、200多年的过街楼,也有为数不多的古村落、古宗祠、古

巷道的遗留。我为古镇的惊人巨变而欣喜,也为古迹的所剩无几而叹息。在城市化浪潮中,在求新求变思想的驱动下,当时的人们不知道去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贝东西”,多少具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已被毁掉,这是发展中的阵痛和遗憾。现在,我们应该抓紧做一些补救工作,目的就在于留下记忆,记住乡愁,对历史、对后人一个交代。

我清楚,这是一次不同寻常的采风,是富有历史意义的追寻。因为,很多遗留的历史古迹,现在虽说残破了,但再过几年,就有可能不复存在,我们就是想去采集也采集不到了。我们要用影像来追寻、发现和记录,用图像来诠释和解读历史,这是一次对历史文化的抢救和延续之旅。因此,每到一处,我们就利用相机,寻找最佳视角,定格历史馈赠给我们的难得场景。

摄影人有摄影人的喜好和痴迷。我们不辞辛苦地奔波,不厌其烦地追拍,加班加点地处理。之所以这样做,就是因为我是盐都人,我的根在盐都,我与盐都有一段难以割舍的情。我要珍惜这次机会,运用摄影来记录延续盐都历史文化和乡村记忆,让影集成为珍贵的资料和纪念!

历时一个月的采风活动已结束了,我有幸全程参与了寻古探幽之旅,参与了图片处理和图集的设计制作。去年底,反映盐都历史遗迹的图集《跨越》与世人见面了。读者可透过图集,看到盐都区昔日的风韵及先人的智慧。历史遗留属于历史文化和珍贵遗产。呼吁各地要重视对古建筑遗存的保护工作,让历史文化得到更好发掘、保护和延续。

更多抒情文章

猜你喜欢

更多抒情文章

好文章

更多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