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社 > 经典文章 > 生活随笔 > 正文

二月二龙抬头

作者: 贾春林2021/11/27生活随笔

在农村老家有这样一个说法,“耍正月闹二月稀稀拉拉到三月”。吃完了猪头肉和大煎饼,年才算过完了,男人们放倒立在院中的“灯笼杆子”,收起灯笼和安装在上面的小风车,收起心,开始了春播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二月二龙抬头”,这天对于我们孩子来说,一切都显得非常神秘:清晨,妈妈从“灶坑”中扒出草木灰装在盆中,然后从门前的小河边往屋子里走,边走边往地上撒,蜿蜒成龙状,一直延伸到厨房,最后还要围着水缸撒一圈。而且,在正月里不管头发长多长,都不准理发,要一直等到二月二才能去“剃龙头”。还有,妇女们在这一天不能做针线活和洗衣服。大人们解释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龙王爷抬头的日子,从此雨水会逐渐增多。用草木灰撒灰,意思是“领龙”,祈求龙王爷,多兴云布雨,保佑一年四季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至于“剃龙头”,民间有种说法,正月里剃头死舅舅。此说虽毫无根据,但影响极深。

“二月二来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据说男孩子“剃了龙头”,可以带来一年的好运气,让人红运当头、福星高照,并取龙抬头吉祥之意,祝愿孩子长大以后能出人头地,大有作为。所以,那一天,家家理发店都是顾客盈门,生意兴隆。妇女不能做针线活,是因为龙王爷要抬头观望天下,做针线活会刺伤他的眼睛。停止洗衣服,是怕搓伤了龙皮。还有,男人们不能上山搂草砍柴是怕伤了龙体。

从前,在二月二这天无论吃什么,都要在嘴边挂上“龙”字,比如吃饺子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面条叫“龙须”、米饭叫“龙子”、馄饨叫“龙眼”;猪头肉叫“龙头”等等。在物质供应相对匮乏的年代,我们这些小孩儿不仅希望天天过年,而且还盼望二月二早点到来,吃爸爸烀的猪头肉和妈妈摊的小杂粮煎饼等美食,尽情地把过年剩下的鞭炮“噼噼啪啪”全放完。

在辽东山区,有这样一个食俗一直延续至今,那就是自家宰杀年猪的猪头,一定要保留到二月二才能吃,重视程度一点不亚于过年。我爸爸是个烹饪高手,他早早地把猪头从屋后的那口大缸里拿出来解冻。接着,在院子里旺旺地生上一堆火,把猪头架在上面,边烤边用铁条烙,去掉上面没有退净的猪毛和老皮,只烤得外焦里嫩,“滋滋——滋滋——滋滋——”直流油,特有的烧烤肉香在院中随风弥漫,馋的小猫小狗围前跑后直打转。烤好的猪头要放在山泉水中浸泡和清洗干净,再放进大铁锅内,续满水,加入葱姜蒜、大料、酱油等,盖上锅盖,干柴文火,等上一个半小时就能烀熟出锅,然后再往老汤锅内放进酸菜,继续“咕嘟”。吃猪头肉非常有讲究,猪耳朵、“猪拱嘴”、猪舌头要切成长条状,分门别类装进容器。妈妈这边也没闲着,麻利地扎起围裙,支起鏊子,抱来干柴生火;端来事先调配好的高粱、玉米、荞麦及小豆等杂粮汤面,先在烧热的鏊子上抹一圈猪油,然后像变戏法似的,左手舀出一勺汤面倒在鏊子中间,右手拿着小木铲轻轻一摊,一张薄厚均匀,又圆又大的煎饼便摊成了。妈妈摊的煎饼面薄如纸,香甜可口,入口即化。

当年,全家男女老少围坐在炕桌上,蘸着蒜泥吃着猪头全宴,品着烧酒,大口嚼着煎饼,喝着酸菜汤,有说有笑,其乐融融的场景令我终身难忘。随着岁月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虽然一些古老的习俗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是二月二这个传统节日在人们的心中的位置却一点没有减轻,相反,它被赋予了新的时代特色,融进了新的文化内涵。

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更多生活随笔

猜你喜欢

更多生活随笔

好文章

更多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