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社 > 经典文章 > 生活随笔 > 正文

木材的故事

作者: 王南昌2021/11/22生活随笔

上世纪六十至八十年代,苏南地区木材奇缺,许多木制品都凭票供应,演绎出了许多尴尬又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至今想来,今昔对比,现在物质的丰裕,让人不胜感慨系之。我用怀旧的心情,叙说那曾经亲历的一幕幕往事,更加珍惜今日之幸福生活

我的老家在苏南一个小镇,世代务农的家人都在土里刨食,日子过得窘迫而艰辛。上世纪从五十年代开始直至八十年代后期,中国一直在计划经济的模式下生活。当时的农村木材奇缺,要想购置木制的盆桶或日常用品真比登天还难。家里的锅盖坏了也买不到,因为锅盖也是计划的商品,须凭“锅盖票”购买。当时每个生产队每年可分配一张“锅盖票”,而一个生产队往往有几十户乃至一两百户农民,没有“关系”,根本弄不到“锅盖票”。父母亲无奈在破锅盖上用旧木板胡乱钉一下,又笨重,又漏气,又难看,但没有办法,只能对付着用。

那时我已在云南工作,云南不缺木材,父母要我年底探亲时带几个锅盖回来,以解燃眉之急。然而云南人不用锅盖。没办法,我画图要云南的木匠做了两个锅盖,又笨又粗又大。带回家后,请本地木匠重新改制后才能使用。我带回的锅盖使左邻右舍羡慕不已,他们都央求我帮忙带几个回来,我爽快地答应了。

表弟阿忠谈了个对象,大部分家具都已准备完毕,唯独最重要的婚床没有着落,因为婚床买不到。阿忠将自己家的一棵苦楝子树砍倒做成了床架子。但问题又来了,床板根本买不到,家里也找不到这么大的木料做床板。结婚前夕,准新娘听说新床找不到床板,心里不爽,表示既然床板都没有,难道睡地上?这婚不结了。

阿忠听说后,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不知如何办。后来,在亲友的提议下,用“干棵”(当地一种茎类植物,作烧柴之用)编织成床板状以暂时应付。新娘还是不同意,认为太寒酸太没面子了。表弟打加急电报到云南,求我想办法从云南寄一张床板回来。当时我正在哀牢山中部工作,出山须步行五天,出山后到昆明至少须半个月,从云南寄床板到江苏根本不现实。我叫表弟跟新娘好好沟通,先凑合着结婚。至于床板,我一定想办法寄回来送做礼物。新娘同意了。事隔半年后,我才从哀牢山中部寄了一张床板请司机带至昆明,又请总部的朋友送至昆明西站货运场办理了托运手续。

木材,一个时代的悲喜录,也折射出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变迁向好的时代印记。

更多生活随笔

猜你喜欢

更多生活随笔

好文章

更多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