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社 > 情感日记 > 情感驿站 > 正文

大学时光

作者: 王远柏2021/11/02情感驿站

在重要的时间节点回忆往事,似乎成了一种仪式。回忆是必要的,人应该对自己的过去有一个交代。

时间坐标里,五年太短,应该继续沉淀;二十年又太长,容易记不起来。“十年”,大概就是最好的时间节点。

十年前的2008年,我走出象牙塔。在长达十年的时间河流里,不少大学往事非但没有被冲走,经过河水洗涤反而更加鲜明起来。

我的故乡,位于黔东南大山深处,一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侗寨。走出大山,是祖祖辈辈世世代代的梦想。

2004年,我考上大学。那年秋天,我穿越崇山峻岭,从边远山村来到省城贵阳,开始了大学之旅。

学校位于美丽的花溪河畔,是一所民族院校。怎样度过大学四年,让青春无怨无悔?这几乎是每一个大学新生都面临的问题。

如果大学生仅仅局限于课堂,那大学生活也过于单调了。因此,开学不久,新生们纷纷加入各类学生社团锻炼自己。

这时,学校官方媒体——校报和广播台,也开始招聘学生记者。作为新闻学专业新生,我报了名。

我是幸运的,这一届新生中,同时考进校报和广播台的就我一人。见我热爱文学,广播台还把一档文化节目交给我来负责。

生活一下子变得充实起来,每周给校报供稿,给广播台准备节目,忙得不亦乐乎。

我的文章一篇又一篇出现在校报上,我的名字也不时通过广播台飘扬在校园上空,我在校园里变得“小有名气”。

那是一个新闻理想高扬的年代,新闻专业大学生常在校园美丽的樱花树下,谈论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南方周末》和《中国青年报》的报道,梦想着有一天也成为具有良知和正义的新闻记者。

时光不紧不慢向前推移。有一天,我在学校图书馆读到《人民日报》刊发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大二学生的农村调查《乡村八记》,震撼不已。

这件事情让我更加坚定自己以前的想法:有志于新闻事业的大学生,应该到更广阔的天地中去,不要只局限于校园新闻和校内媒体。

如今回首往事,依然能够感觉到当时的那股热血沸腾的劲儿。我为自己购买了照相机和电脑,从此更加积极地采写新闻。

由于自己来自农村,我更多地关注农村题材。大学四年,印象深刻的是采写出了反映乡村民主的新闻“五瓣公章”。这篇新闻报道,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舆论热潮……

时间突然变得很快。在读读写写之中,大学时光滑向终点。一顿弥漫着伤感气氛的散伙饭之后,大学终于落幕了。

大学毕业,新闻班同学们各奔东西,各赴前程。而我,进入了报社工作。

走出大学,人开始怀旧,多少次梦回大学校园,回到美丽的樱花树下。

毕业这些年来,我是毕业生中较为频繁地出入母校的一员,这大概跟我从事媒体工作有关。受邀参加母校60周年校庆、学院更名大学、校报创刊30周年等活动……每次回到母校,我都感慨万千,这个曾经无比熟悉的地方,渐渐变得陌生起来。

我想,能够在大学所在的城市工作,我总算是幸运的——这样我可以时常回到母校,在熟悉又陌生的校园里追忆过去的时光。

记得在校报创刊三十周年庆典上,我被安排作为发言嘉宾。在发言席上,面对台下熟悉的老师,我一下子愣住了,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多少往事在眼前纷纷扰扰。回过神来,我说,感谢校报,感谢她当年刊发了我的不少散文随笔,每当重读这些文章,那些美好的大学时光又完完整整地回来了。

事实上,不管我们是否愿意承认,但事实就是如此:大学毕业,青春就散场了。

毕业十年来,同学之间偶有联系,偶有小聚。维系着我们之间情谊的,是曾经在新闻班的时光。

十年来,感受最大的,是“变化”二字。“变化”带给人的,往往是伤感。当年一起读书时,立志要“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同学们,如今大都不在新闻行业。

但我不会伤感,因为每个同学心中都刻印有新闻班的印记,无论毕业多少年,都不会忘记曾经一起走过的大学时光。

这,就够了。

更多情感驿站

猜你喜欢

更多情感驿站

好文章

更多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