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社 > 情感日记 > 情感驿站 > 正文

青春·晨光·火把

作者: 刘廉昌2021/09/24情感驿站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青春年少,我唱着这首歌走向生活

1959年,初春时节,我被调派到昭通大关县天星区(现称镇)绿南乡凉风坳小学任教。这里是苗族聚居的高寒山区,我心中虽有几分忐忑,但并没有犹豫,便身背行囊,脚蹬草鞋,步行3天来到了凉风坳小学。一位四十来岁的吴姓苗族老师把我迎进屋,我俩便是全校的教职工了。

吴老师招待我这个新教师的第一餐午饭,是从火塘内柴灰中刨出来的烧洋芋,很热,很香;还有糊辣子蘸青菜,很辣,辣得咝咝作响,透体通泰。他送给我的一件礼物是一对脚马,这脚马类似马掌,是一个椭圆形的带齿铁圈,两头略向上弯,可以卡在鞋底下,用绳捆在脚上,这样走稀泥巴路便不易滑倒。凉风坳天阴时大雾迷漫,道路泥泞。我到学校后的第一个任务便是每天上午和下午接送学生上学和回家。学生们翻山越岭、穿林过沟来上学,路上要经过两道较大的山沟。山沟里虽然只有潺潺流水,但如不慎摔倒,就有可能顺着山沟滚下山去。所以我和吴老师每天早晚都要在山沟边接送孩子过沟。有了脚马的帮助,我稳稳地站在沟边,一个个牵着孩子们的手,把他们接过来又送回去。

教室里没有任何取暖设备,为了让孩子们暖和点,上课前,我让他们站在各自的课桌边做一套我自编的体操,我和大家一边做动作,一边齐声念:“搓搓手,跺跺脚,拍拍屁股摇脑壳。”这样反复做上多遍,孩子们便感到身上暖和一些了,同时教室里充满了欢乐的笑声。这时我才让大家坐下开始上课。我任教的是小学二三年级,总共十五个学生,坐在一个教室里上复式班。为了抓紧时间并纠正孩子们书写的混乱,每天上课前,我便在黑板上画好格子,一半画横格,一半画田字格。上课时,将讲解的数学题写入横格,将教学的生字写入田字格。在这样的示范下,并加强个别辅导,学生们的书写开始逐步好转,我也在一个课时内完成了两个班的教学任务。

随着节令变化,天气渐渐好转。清晨,我常在操场上迎接学生的到来。我也开始写诗了:“阳光穿过杉林,洒遍山中小学校,沐浴着清新的空气,我做着晨操。山那边飘过来几朵白云,飘近了变成一片欢笑,问一声:‘坎代(苗语,老师),您好……’晨光透过窗户,把光柱投进教室,空气中饱含着山野的清氛,教室里异常安静,身穿白色麻布衣服的孩子们聚精会神地听我讲课……”

学校原来没有老师教唱歌,更不会教跳舞。于是我教孩子们唱《快乐的节日》《让我们荡起双桨》等歌曲,教他们跳集体舞,孩子们欢呼雀跃了。从此以后,放了学他们常常不愿马上离去,有时大家一起唱歌,有时还帮着我和吴老师种菜。

当年,我们又担负起了夜晚扫盲的任务,夜幕降临,星空低垂,凉风徐徐,虫声唧唧。山野间出现了一串串火把,长长的火苗在风中飘曳。明亮的火把照亮了夜空,一齐向学校走来,我的心里一下子充满了自豪感……我不厌其烦地教这些苗族同胞读字、认字、写字,十遍、二十遍乃至更多,他们那虔诚的目光,专注的神情,浑厚的声音令我久久难忘。有时,他们中有的人带来了芦笙,上过识字课,他们就在教室外的场地上燃起篝火,围着篝火吹起芦笙唱起山歌跳起舞,我也跟着他们忘情地手舞足蹈。歌声、乐声、篝火,把山野烘染得异常热烈而神秘……

更多情感驿站

猜你喜欢

更多情感驿站

好文章

更多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