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社 > 日志 > 心情日志 > 正文

我为什么读报

作者: 张珊珠2021/09/20心情日志

劳烦母亲代收《中华读书报》已半年有余,母亲不止一次地发问,这报纸有必要订吗,现在哪里还有人看报纸?

是的,最初订阅《中华读书报》确实是抱着走捷径的心理。写作需要大量的阅读和知识的积累,书山无垠,加之市面上的书籍门类众多,挑选耗时间,阅读更需要时间,急需要一个综合化的平台以便于跳过选择的环节,直接进入快阅读。《中华读书报》便是我看中的平台。

至于为什么不去看数字媒体,一者,想保持对“白纸黑字”这种从古至今阅读媒介的致敬和传承;二者,为了营造家庭学习的氛围,培养孩子读报的习惯。

综上,无论哪种原因,终究是催促我走上了读报的道路。

当然,我不是每一篇文章都看,文化新闻、书刊信息类的通常是浏览标题,对感兴趣、有意思的内容才会仔细研读。即便如此,我从《中华读书报》也有了不少新奇的收获和发现。

比如江苏泰州里下河文学流派是中国话语生产的一个成功的例子,也是中国地域文学故事讲得非常精彩的一个,已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板块;瑞典学院内部关于“保守和进步、老朽和新锐、男人和女人、过去和未来”的争斗或将影响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上海一家绘本馆针对孩子推出“阅读银行”制度,激励孩子们存入阅读量,提取智慧;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生成的文章在“有没有著作权,受不受著作权法保护”方面还存在法律空白;还有太行山行道岭有一处诗人村舍,专供诗人雅聚优游、怀古寻诗,非常有意境……

这其中,最意外的收获是看到了《中华读书报》作为文化交流媒介再现了报业发达时期文人巨匠们依靠报纸立论、交流、争辩的景象。

《中华读书报》2018年9-12月连续刊发了李国文、魏伯河、李秀强、刘爱敏等大家们关于“风牛马不相及”一语中“风”和“及”的学术论辩。他们相互评论、质疑,将“风”和“及”在古代各种典籍中的解读扒了个底朝天。其实,文学根基薄弱的我看每一篇文章都觉得有道理,这也是大家们写文章总能自圆其说的本领所在。且不论我最终是否搞得清楚这句出自《左传·僖公四年》的句子究竟含义何在,仅以读者的身份旁观这场纸上论战也是相当有意义了。

我在《中华读书报》寻得如此乐趣,想来在快餐文化盛行的现代实属难能可贵。况且不满三岁的女儿也常凑在身边不间断发问,读报的潜移默化作用已开始奏效,更坚定了我阅读的信念。

当我放下手机,拿起报纸,进入一次轻松的阅读,进入一个安静的世界,我期望自己所体味、所发现的一切,都传于你,感于他,让更多的人回归纸质阅读的自由,重拾读报的乐趣。

更多心情日志

猜你喜欢

更多心情日志

好文章

更多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