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社 > 日志 > 情感日志 > 正文

家信

作者: 王兴胜2021/08/25情感日志

上小学前,我看过《鸡毛信》电影,或是翻阅过小人书《鸡毛信》。那时我对“信”有了朦胧印象。

刚上小学,中国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帷幕。当时,大姨所在村子早早开办了服装厂,且办得红红火火,大姨、大姨夫都在这家服装厂上班,他们的生活水平要比我家和姥姥家好很多。于是在大姨一再央求下,姥姥家就搬到了大姨所在村子。

姥姥未搬家时,一有什么事儿,爸爸骑着自行车带着我们,不到1小时就能赶到姥姥家。姥姥搬家后,我们不在同一城市,书信往来就成为一种重要沟通方式了。起初爸爸负责给姥姥、姥爷写信,偶尔由我哥哥、姐姐代劳。

等我会写很多字时,在父母鼓励下,我给姥姥、姥爷写了第一封信,那也是我在课堂外写的第一封家信。信的内容现在我已回忆不起来了,只依稀记得,信写好后,我反复念了好几遍,然后仔细叠好信纸,再把信纸小心地放在信封内,用浆糊把信封口封得严严实实,再写上地址,贴上8分钱“长城邮票”,由爸爸带到他所在单位,等邮递员到来时寄了出去。

这之后给姥姥、姥爷,姑姑、姑父写信都由我承包,哥哥、姐姐让着我。我觉得写信很光荣、很有意思,因写信时可偷偷“说”心里话,娓娓道来,那种感觉真好。此后我承包家信一直到我初中毕业。上高中时我住校。学校要求严,学习时间也紧,这样,写家信的任务又转给了爸爸。等我在省城上大学时,开始定期给父母写信报平安。那时依然是手写的纸质家信,一直持续到上世纪90年代初。

在省城工作后,我开始用固定电话与父母通话,因为用纸质书信太慢了,写信、寄信、等回信这过程,少则1周,多则半个月乃至更长,若碰到信被误邮亦或丢失,那就石沉大海了。为此我写家信的次数少之又少,最终为零了。不过,若无急事要事,用纸质书信往来还是很有韵味的。

2000年我这个非商务人士用上了手机。手机短信成为我家信的另一种形式。2007年9月12日,我注册了我的第一个电子邮箱,使我写家信时又多了一种选择——电子邮件。不过只能与哥哥、姐姐沟通,依然不适于父母。不过父母已前进了一步,用上了手机。2011年我用上了智能手机,次年开始用微信,至此我的家信形式发生了巨变,以至很快就成为我家信的主要形式了。

随着科技突飞猛进,我无法想象未来写家信时要用上哪种更为新奇的形式!

更多情感日志

猜你喜欢

更多情感日志

好文章

更多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