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社 > 美文 > 美文阅读 > 正文

渔家变迁

作者: 朱典2021/08/18美文阅读

我是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父母是地地道道的渔民。我的家,在淮河岸畔的一个小渔村。

小时候,我的家,是用秣秸扎起来当墙,里外用泥糊起来的,三根碗口粗的竹竿做桁条,芦苇做笆,屋顶用茅草修缮,且只有十几平方米,五尺多高。屋里用旧船板铺在地上当床,墙上挂着渔钩和渔网。一个能移动的泥烧的锅舱,上面放一口铁锅,晴天在门口烧饭,雨天搬进屋里,做饭时屋里烟呛人,眼泪不由得淌下来。

每天天不亮,母亲棹船,父亲蹲在船头上收钩逮鱼。下午把收上来的钩放到河里,晚上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父亲磨钩,母亲补网。每天逮的鱼都卖给县水产公司收购点,不准卖给别人;若偷偷卖鱼被发现,除扣粮票外,还要受罚。有时逮不到鱼,无钱买粮,母亲只有卖几斤粮票(专业渔民吃国家供应粮)再买粮,一日三餐吃稀饭。艰苦的岁月,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后来,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农民分田到户,渔民捕的鱼可到市场销售。不识字的父亲,对国家政策能理解,于是,他从亲戚家借钱买网,进行网箱养鱼,又在荒滩上开塘养小龙虾,还用网、钩逮鱼。父母忙里忙外,干得热火朝天。我家的经济收入逐年增加,先是扒掉旧房,盖起了三间平楼;又造了一只新船,后边安上挂机,到河里捕鱼和看管网箱,再也不用人工棹船了。

父母虽然没有文化,但对我和妹妹的教育非常重视,经常对我们说:“渔民被人看不起,背后人叫渔猫子,就是因为没文化。你们今后上学了,要好好念书,做个有文化的人。”在他们脑海里,“唯有读书高”的观念根深蒂固。我五岁,父亲就送我到学校读书;小学毕业后,我考取县城一中,吃住在学校,直到高中毕业。几年里,父母没有为自己添一件新衣,也没有为家里置办一件新家具。后来,我考取省城一所大学,学电力专业。四年里,大学资助我钱和棉衣,我深深感动,终身难忘,立志报效祖国。毕业后,我到县供电局工作。在工作中任劳任怨,埋头苦干,不久入了党。妹妹在省城师范学院毕业,后来到县城中学任教。我们家翻天覆地的变化,同千千万万普通家庭一样,是国家的好政策带来的。

我和妹妹在县城工作几年后,都买上新房,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我要把父母接到县城过。由于长期在水上生活,那里的水,那里的鱼,那里的草,父母都有很深的感情。怎么说,他们都不愿意离开。每年春节等假期,我和妹妹两家六口人都回老家团聚,全家欢欢喜喜,其乐融融。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每当这熟悉的旋律响起时,我总是心潮澎湃,强烈的爱国情怀在胸中激荡奔涌。

更多美文阅读

猜你喜欢

更多美文阅读

好文章

更多好文章